

她是知名主持人,每年要錄制1000場節目。她是節目制作人,帶領、管理著100多人的團隊,從策劃會到最終審看節目樣片她都親力親為。
她投身于教育事業,創辦親子教育機構“第一訓練營”,給孩子們錄制音頻課、上在線課、開展假期訓練營,教孩子們用各種各樣有效的方法學習。
她還是暢銷書作家,圖書銷售過百萬,被出版行業譽為佳話。
她更是一位媽媽,女兒婉兒在她充足的愛與陪伴中健康成長。
這簡直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媽媽”啊!她怎么能夠做到在這么多領域中都游刃有余,成就卓越?!
下面的這3個關鍵詞也許是很重要的秘密。
方法
王芳從節目主持人轉型為節目制作人,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但是,進入完全陌生的教育行業,而且越做越大,越做越上癮,這似乎就很有傳奇色彩了。這要從她的女兒婉兒第一次考試不及格說起。
比生氣和批評更重要的,是找到方法
王芳記得那是婉兒上二年級的時候,那次,當老師將婉兒不及格的試卷照片發到自己的手機上時,這位學霸媽媽倒吸一口涼氣,被打擊到了。之前她一直覺得女兒尚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習的內容相對簡單,還沒有到需要她輔導的程度,女兒也考過七八十分,她并沒有太當回事,但從這次的考試成績看,不僅是不及格的問題,而是很明顯女兒在學習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難,自己扛不過去了。
在回家的路上,王芳調整好了自己的情緒。其實和所有的媽媽一樣,當她看到女兒這樣的成績的時候,最初都是由生氣和自責兩種情緒交替主宰。但最終,她還是從情緒中跳脫出來,開始思考:我該用什么商去幫助女兒?
遇到困難找方法,想做得更好找方法,一切都別擔心,有方法。這不僅是王芳的育兒觀,更是她應對一切的強大信念和永遠充滿自信的源頭。
回到家,王芳和女兒溝通了考試的情況,幫女兒進行了一些和試卷的“看拼音寫漢字”考題差不多的練習。但是,馬上她就發現問題不是出在寫字上,而是女兒的拼音基礎不牢固。之后,她用了一周的時間教女兒拼音,用的都是自己總結出來的方法,女兒的拼音很快就過關了。她又開始用講故事的方法教女兒迅速且牢固地記住生字,用兒歌的方法教女兒數學口訣。并且將二年級書本上的很多知識點拓展開,比如把一首《望廬山瀑布》的古詩講成地理課:和女兒一起在地圖上找找廬山在哪里,處在哪3個省的交界;講成“推理”課:為什么一看“三千尺”這樣的文字就很容易判斷作者是李白,因為李白的詩善用夸張的筆觸,同樣的還有“白發三千丈”“桃花潭水深千尺”……婉兒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迅速把知識融會貫通了起來,成績自然不用說了,突飛猛進。
讓好方法幫助更多孩子
王芳說,太多學習不好或者被說成是不愛學習的孩子,其實缺少的是方法!比如她發現,中國孩子對歷史、地理知識的匱乏,導致了孩子學習知識如管中窺豹,沒有樂趣也很難理解,就像女兒當初學古詩,既不知道香爐峰在哪里,也不知道“生紫煙”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找到方法,把知識點連接起來,用場景幫助孩子學習,孩子不僅會理解和記憶得更快,同時也能補充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識。
在為女兒找到、找對學習方法之后,她特別熱衷于分享,從小范圍地在熟悉的媽媽群里分享,慢慢地范圍越來越大,開辦了在線課堂,成立了自己的教育機構,開發了學習產品……她樂此不疲地給孩子們講唐詩、講歷史、講地理、講漢字……甚至嘗試用打快板背唐詩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記憶和表現力。
情商
情商越來越重要。甚至很多研究認為情商比智商還重要。但高情商究竟是怎么修煉的?
“親愛的”
不能不說,第一次見王芳,當聽到笑意盈盈的她招呼說“親愛的,來,坐這邊”的時候,所有的陌生感都消失得無影無蹤,面前仿佛是一個相識多年的朋友。“親愛的”是王芳的口頭禪,她說在公司的管理過程中或者審看樣片時,即使對某個員工特別生氣,她也會冷靜一下,然后打電話或發信息說:“親愛的,來我辦公室一趟哈。”感覺這樣說完之后,事情會變得更容易處理一些,溝通也更有效,她認為會說話是一種修煉高情商的方法。
看來,樂觀、不抱怨是高情商中意志堅定、抗挫力強等特質的另一個支點。王芳用“太好了”3個字修煉出了高情商,也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和生活,還帶出了一個樂觀、善解人意的女兒。
婉兒的情商之高一向被媒體和認識她的人所褒獎,但王芳還是給我們講了一件差點把她氣暈的女兒情商欠佳的小事。當時她帶婉兒去和朋友一家聚會,在餐廳里,朋友已經點好菜等著她們了。結果女兒拿起刀叉吃上第一口牛排,就喊:“阿姨,這牛排有怪味兒。”之后完全不顧阿姨的尷尬表情、媽媽的各種暗示,強調說:“真的,這牛排有股84消毒水味兒。”回家后,王芳拉女兒玩表演,自己演女兒,讓女兒演幫她們點餐的阿姨,還原當時的場景。婉兒演著演著突然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表示自己不會再那么“二”地說話了。接下來,這對母女探討了以后再遇到這樣的情景,怎樣處理是最恰當的,婉兒的情商又被拉高了一個水平。
看起來,王芳在講高情商的人該如何說話,但實際上,我們能夠感受到,這種商情商不是完全可以通過技巧練就的,而是需要有一顆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為他人著想的心。
“太好了”
和“親愛的”一樣,“太好了”是王芳的內心口頭禪。當她以主持人的身份進入電視臺,卻無法登臺只能做幕后編導的時候,她內心說的是:“太好了,我可以學習節目是怎么做的了,這對我當主持人有幫助。”當女兒才幾個月大,她被單位叫回去上班,交給她一個多人離職、人去樓空的空架子節目時,她內心說的是:“太好了,我可以從頭開始,培養我信任的人來幫我。”她也把“太好了”的心態傳遞給女兒,當女兒沒考好時,她對女兒說:“太好了,這讓你知道自己該努力了。”女兒和小朋友吵架了,她說:“太好了,不打不成交。”以至于有一次,婉兒在端午節那天高燒將近40℃的時候,居然對媽媽說:“太好了。”王芳還沒想清楚好在哪里,婉兒接著說:“放假時生病,就不用上課時請假了。”
高效
一年要錄1000期節目,錄制幾百節音頻課,在幾百個家長群里講課、與家長互動,管理幾十個培訓項目,還要照顧好女兒,難道這個人會分身術嗎?要么就是太拼了,工作狂!如果生活是這樣勞累、毫無喘息,還有意思嗎?
事實并非如此!王芳馬上用和我們分享她目前為止的度假情況回擊了這個說法:2月她剛從瑞士度假回來,3月休息了6天專心寫自己的書,4月在三亞待了7天,5月去西雅圖度假一周,7月去的是澳大利亞,8月要去敦煌待一周……聽完之后,可能所有人都會把嘴張成“O”形,這不僅不是沒意思的生活,簡直就是我們無比向往的那種“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的那種生活。是的,這就是王芳要分享的第三個秘密,會高效做事,才能有高質量的生活。
她舉了自己日常普通的半天為例:凌晨錄完節目回家,在臨睡前構思一下想錄制的課程框架,看相關的書,之后馬上入睡。清晨,女兒起床時她也起來,和女兒溝通頭天上學的情況,安排女兒當天的事情。女兒上學走了后繼續睡覺。差不多10點多起床后,她一邊吃早飯一邊陪同住的父母聊天40分鐘。之后打車上班,在開車前,她詳細地告訴司機師傅行車路線,之后要求司機師傅關上導航,她打開手機開始錄音頻課。車到單位,3節音頻課已經錄好。平時,她還會利用化妝的時間審看片子、開會,在第一時間處理請示、回復信息……
做好規劃,不斷學習,利用好碎片時間,迅速執行,今日事今日畢,持之以恒,這些都讓王芳完成了很多在我們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成為了“別人家的媽媽”,也按照這些培養了優秀的艾兒。
特別推薦
更多王芳的育兒故事和情商修煉寶典,都在她寫就的《最好的方法給孩子》《給孩子的50堂情商課》中。
這是她毫無保留的真情分享,更是她與孩子一同修行、一同成長的見證。她不盲從國外的教育理論或專家的說法,而是從一個個具體問題出發,獨創出很多適合中國孩子和家長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