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小悅 米蘇蘇
著名兒童文學翻譯家任溶溶先生說:兒童文學要寫“要兒童做什么”,也要寫“兒童想要做什么”。這句話完全點醒了我們,也更堅定了我們做這套童書的初衷。
在這套“壞書”中,尤其以第一本《我真想把媽媽藏起來》最為典型。主人公兔小悅有個心愿,就是把媽媽“藏”起來!這可不是想跟媽媽玩捉迷藏,而是真的想把媽媽關在門外面,暫時別再出現!身為作者,我們想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幕后情況:我們當時為這本書起的書名就是“我好想把媽媽關起來”,我們都非常喜歡這個“關”字,認為它既充滿了童趣,也非常生活化,貼近孩子的想法,準確地表達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與情感訴求。但是,很可惜,這個“關”字在終審的時候被否決了。很遺憾,只能用“藏”字取而代之。不過,在我們看來,“關”或“藏”并不是一種負面、憤怒、逾矩的行為,而是帶有游戲性質的一種角色互換心理,是表達了兒童自由意志的一種心理動作。
其實,孩子一直在焦慮
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劉續源曾經將兒童文學作品分成三大母題:愛、自然與頑童。而所謂的“壞書”指的就是頑童母題類作品。這類作品指向的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渴望自由、向往無拘無束的天性,它體現了兒童自己的意志、眼光和內心的想法。現實生活中,不論父母如何有意識地要與孩子平等對話,在孩子眼中,父母仍然是那個最高權力擁有者以及既得利益者:他們可以花錢買自己需要的東西,可以吃自己想吃的東西,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時間,而“弱小”的孩子還需要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依賴父母才能獲得生存,于是他們得處處“討好”父母。就比如剛出生的寶寶就會沖大人笑,這其實就是一種求生存的本能反應,他正在對你說:“你看我這么可愛,快來抱抱我,保護我!”
其實所有的成人在成長中也是需要不斷討好別人來爭得利益的,比如在職場中,即便是在一個非常民主的單位里,有一個無比“耐撕”、公正的領導,作為員工的我們依然需要通過努力工作、積極進取、不斷創新來“討好”老板——也許你都沒有察覺這是討好。從這個角度來轉換思維,我們就能很容易地站在孩子的位置上,想想他在成年之前的這段歲月里,得承載多大的生存壓力?從小到大,他們一直在擔心“爸爸媽媽還愛我嗎”“爸爸媽媽會離開我嗎”……這是所有孩子的心理寫照,不論他生長在什么樣的家庭里,即使是那些給予了孩子充分關注的家庭,這些問題依然是孩子不間斷的內在焦慮。
在“壞書”里找到平衡,積蓄能量
父母與孩子的身份決定了他們自身所占有的資源與權力的多少,我們呼吁“兒童視角”,和孩子平等對話等,并不會讓這種關系處于真正的平衡,但至少會減輕孩子的生存壓力,以及這種來自本能的求生欲的表現。
當我們能理解孩子每天都生活在這樣一種現實造成的不平等地位下的生活處境時,就不難發現孩子其實很喜歡也很享受在幻想世界里挑戰父母的權力的過程。比如他們都喜歡看圖畫書“大衛”系列,喜歡林格倫的《長襪子皮皮》,喜歡動畫片或童書里那些有些調皮且并不完美的角色,這也是一種對于現實生活中生存壓力的解放。在童書世界里,他們沒有生存壓力,他們可以大膽地向父母說不,他們釋放天性做自己。
我們可以理解為孩子看這套“壞書”,就如同通過幻想游戲、閱讀類似的童書進行精神蓄能與修復,他們可以在此找到關系的平衡,重新蓄滿能量后再回到現實世界里。簡而言之,他們需要在童書中看到自己,得到共鳴,假裝自己獲得了挑戰父母的快感與快樂,并從中積蓄能量。我們想,這應該就是這類“壞書”能帶給孩子的最大正能量吧!
孩子會跟著“不完美”小孩學壞嗎
有些父母讀到這里可能會疑惑如果孩子讀了這些書,開始模仿書中的人物做一些不好的行為怎么辦?我們想說的是孩子從此類書中獲得的正能量,要大于他可能模仿該行為的概率,再者即便他希望嘗試一下這樣的行為,只要在安全、規范的原則下,突破一下以往的規則又何妨?這也可以成為你規范他行為舉止的很好的教育契機。
我們陪伴孩子長大,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與現實建立連接,而他在現實社會中的行為舉止完全取決于你的教育方式,可不能怪罪于“壞書”哦!
特別推薦
一套適合與2~6歲孩子親子共讀的中國原創圖畫書。
它用一種調皮的方式讓你看到成人世界與孩童世界的差異與聯結,孩子會在書里看到自己,感同身受,并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緒、行為管理的好方法。當然,這套書更告訴所有父母一個最簡單的道理:當孩子不可愛時,最需要發!
●特別贈送將精心繪制育兒手冊,讓你輕松了解2~6歲孩童的心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