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都艾海提·吐送尼亞孜
【摘 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存在內在聯系,產業結構的適時調整是一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文章利用2002—2016年15年的相關數據與實證分析方法,揭示了烏茲別克斯坦產業結構和經濟開放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
【關鍵詞】烏茲別克斯坦;產業結構;經濟開放
【中圖分類號】F13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7-0009-03
1 文獻回顧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倡議框架下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是第一站,烏茲別克斯坦是我國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并已成為我國在中亞五國中的第三大貿易投資伙伴。國內外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分析。
從能源合作的角度進行研究。李鵬(2017)研究發現: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之間存在一定的能源初始合作意愿,但雙方的能源初始合作意愿比較弱,隨著合作的推進,雙方的能源合作意愿不斷減弱。徐曉彤(2017)從礦業投資前景角度研究,通過分析烏茲別克斯坦的資源稟賦、市場需求,得出未來烏茲別克斯坦的油氣、鈾、金投資前景良好。
從FDI、投資環境與對外貿易角度進行研究。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2010)從烏茲別克斯坦對外貿易政策角度進行評價與分析,研究表明:雙方在資源和產業結構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貿易政策環境、產品結構層次、支付方式等問題,這些問題給兩國間的進出口貿易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Mohira Pulatova(2016)認為:縱向和橫向的技術轉移、市場競爭的加劇及企業管理能力和員工技能提高中獲得的效率,通過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增加可能會導致出口更多商品,從而推動經濟增長。Umar Burkhanov(2015)研究得出:對許多潛在的外國投資者而言,貨幣的可兌換性、透明度和可預見性的缺乏,對金融業的過度監管,以及有限的所有權和“戰略”部門的限制是最大的障礙。
從人口、經濟模式轉型選擇及投資法律環境等角度進行研究。Bilal SAVA(2008)在對中亞五國的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實證分析中指出,中亞經濟在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聯是強而積極的。依馬木阿吉·艾比布拉(2014)分析了國經濟發展目標、經濟轉型進程、民族經濟的形成和經濟結構的同時,探討了其對烏茲別克斯坦引進外資的影響并指出了對烏茲別克斯坦經濟轉型的方針。
可見,烏茲別克斯坦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的沿線國家之一,國內外學者對烏茲別克斯坦經濟有較多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文從產業結構和經濟開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視角對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進行探討。
2 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波動
烏茲別克斯坦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十分豐富的鈾、金、銅、油、鉛、氣、鋅等礦產資源。2015年,中國已成為烏茲別克斯坦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外商投資來源國和第一大棉花出口國。烏茲別克斯坦是在中亞五國中僅次于哈薩克斯坦的第二大經濟[2016年GDP分別為133 657百萬美元(哈薩克斯坦);62 469萬美元(烏茲別克斯坦);6 551萬美元(吉爾吉斯斯坦)和第一人口大國(2016年總人口達31.85百萬]。
從1992年烏茲別克斯坦獨立至1995經濟增長持續了負增長態勢,至2002年基本保持了平均3.92%的低速增長率。2002年開始快速增長,從4%的增長率上升到2004年的7.7%及120.3億美元,2004—2006年出現小波動并于2007年達到GDP增長率為9.9%的峰值及國內生產總額為現價計算的1 223.11億美元,至2009年的2年間下滑到8.1%。從2009—2016年的8年時間基本保持了年均8%的GDP增長率;人均GDP從2002年的2 646.4美元快速上升到2016年的6 038.9美元,增長了2.3倍。
3 烏茲別克斯坦的產業結構演進
產業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決定因素。Kuznets(1949)在對經濟增長的研究中指出產業結構對于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而言是動態演化的。
2002—2016年,烏茲別克斯坦各產業部門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其第一產業在GDP的占比呈現了下降的趨勢,由2002年的34.46%及333 861萬美元降到2016年17.60%及1 183 205萬美元;第一產業從2002—2006年均保持了高于第二產業的態勢,在2006年達到了平衡(分別為27.9%和27.4%)并于2007年起低于第二產業(分別為25.9%和29.9%);第二產業在GDP的占比除2002—2005出現小波動外,總體上呈現了增長的趨勢,其2002年的22%及213 135萬美元增長到2016年32.85%及2 208 568萬美元,是2002年的10倍。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終保持了低速增長,年均增長率為9.67%,而第三產業在GDP的占比保持遠高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態勢并逐步提高,除2004—2007年出現了小波動外,從2007年開始有回升趨勢,基本保持了平穩增長,從2002年的43.7%及423 363萬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49.54%及3 330 260萬美元,總額是2002年的8倍。此期間,烏茲別克斯坦的產業結構中發生了明顯的轉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成為烏茲別克斯坦的主導產業。
4 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開放度與決定因素
烏茲別克斯坦作為一個內陸國家,其商品只有經過周邊國家,才能通往世界其他市場。因此,同周邊國家的關系與經濟開放度,對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增長起著關鍵作用。2016年,烏茲別克斯坦三大貿易出口國是瑞士、中國、俄羅斯(依次為38.1%、21.4%、10.1%);三大貿易進口國是中國、俄羅斯、韓國(依次為21.0%、20.3%、9.6%)。
商品與服務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率可以體現一國的經濟開放程度,而外貿依存度實際上根據貿易的出口和進口分為“出口依存度”(出口總額與GDP之比)和“進口依存度”(進口總額與GDP之比),它們是衡量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對貿易依存度的2個重要指標。本文將經濟開放度視為制度性因素,分別對進口開放度和出口開放度進行分析以考察烏茲別克斯坦在進口和出口方面的制度性差異對該國經濟所產生的影響。通過把世界銀行提供的按當年不變美金計算的GDP和商品與服務進出口有關數據進行整理和計算得出表1。
從2002—2011年,烏茲別克斯坦的出口依存度高于進口依存度,2008年達到了峰值41.14%。從2012年起,出口依存度開始緩慢下降,2016年下降到歷史最低并體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進口依存度與出口依存度保持了基本同趨勢,并于2008年出口依存度達到了峰值38.56%。2015—2016年,出依存度和進口依存度的差距不斷減小,進口依存度超過了出口依存度,分別為21.49%、20.62%。
哈薩克斯坦作為中亞五國中第一大經濟體,為了更好地進行分析,本文對烏茲別克斯坦與哈薩克斯坦兩國的經濟開放度進行了比較。從2002—2008年,哈薩克斯坦的經濟開放度有了微微波動,并在2008年達到94.29%及突破了歷史最高點,從2009年起緩慢下降到2015年的最低值53.05%;從2002—2008年,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開放度保持平穩增長并到達了最高值80%,到2009年開始緩慢下降到42%。從整體上看,2002—2016年,哈薩克斯坦的經濟對外開放度(平均為79.96%)遠高于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開放度(平均為62.37%),“烏哈”兩國經濟開放度趨勢體現了同向態勢。
5 烏茲別克斯坦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產業結構的轉型與經濟開放度,從結構與制度兩個方面影響一個國家經濟系統的運轉及經濟增長。本文探討上述因素對烏茲別克斯坦經濟增長的解釋力。
5.1 相關性檢驗
表2報告了GDP與結構變量和制度變量的相關性檢驗結果。表2中的GDP是按當年不變美金計算的GDP指數;經濟開放度為當年商品、服務進出口總額占當年GDP的比重;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別用當年商品、服務進口總額和出口總額占當年GDP比重表示;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則分別為3個產業產值占當年GDP的比重。
由表2可知,農業、工業、服務業、出口依存度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進口依存度沒有通過。在產業結構上,農業與GDP增長率負相關,工業與GDP增長率正相關,農業與工業負相關,服務業與農業負相關,與工業正相關。在制度因素上,出口依存度與農業和經濟開放度正相關,與工業和服務業負相關;經濟開放度與服務業負相關,與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正相關。
5.2 多元回歸分析
將2002—2016年烏茲別克斯坦GDP增長率作為因變量,把經濟開放度和各個產業比重作為自變量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模型一和二都具有的解釋力。模型一和模型二的和調整后都大于0.66,而第三個模型的2個值都小于0.3。經濟開放度在第一個和第二個模型中在0.05水平下顯著,第三個模型中在0.05水平下不顯著。在產業結構上,第一產業與烏茲別克斯坦的GDP增長率負相關,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正相關,說明農業發展對烏茲別克斯坦經濟具有阻礙性。工業的顯著性遠大于服務業,說明工業的發展對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增長具有推動作用。
6 結語
本文得到的主要結論如下。
(1)烏茲別克斯坦的產業結構發上了明顯的轉型。從2007年起,烏茲別克斯坦主導產業從農業交替到工業,第二產業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并對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增長起到了推動作用。根據錢納里工業化階段理論,烏茲別克斯坦經濟處于從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轉型的過渡期。
(2)在經濟開放度方面。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開放度從2009年開始下滑,出口只對農業發展帶來了正效應,對工業和服務業發展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在進行分析的15年時間段內,烏茲別克斯坦經濟開放度低于哈薩克斯坦的經濟開放度。
以上分析和結論說明,為了促進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發展,本文建議烏茲別克斯坦經濟部門抓緊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繼續促進經濟開放度的提高,積極引進中國及發達國家的投資與新技術,積極參與國際市場與國際分工,努力保持工業對經濟增長的主導性作用。
參 考 文 獻
[1]李鵬.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問題研究——基于合作意愿差異化視角的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7(2):128-135.
[2]徐曉彤,龍濤,吳姍,等.烏茲別克斯坦礦業投資前景分析[J].中國礦業,2017,26(3):77-80.
[3]依馬木阿吉·艾比布拉,阿布來提·麥麥提.試論烏茲別克斯坦經濟轉型模式選擇[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5):45-51.
[4]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烏茲別克斯坦對外貿易政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問題探索,2010(9):129-132.
[5]鄭瑜,孫麗輝.巴基斯坦的產業結構、經濟開放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企業研究,2007(10):68-71.
[6]B.帕斯洛夫,李驍.“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烏中合作[J].社會觀察,2015(12):12-13.
[7]勞倫斯·漢密爾頓.應用STATA做統計分析(10.0版)[M].第2版.郭志剛,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8]Mohira Pulatova.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Firm Export in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Uzbekistan[J].Europe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6,8(3):179-182.
[9]Bilal SAV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Central Asian Economics[J].Cilt:2008,3,Say:6,ss.161-183.
[10]Umar Burkhanov,Mansoor Maitah,Kholnazar Am-onov.The Problems of Investment Climate in Uzbekistan[J].Review of European Studies,2015,7(11):232-239.
[11]世界銀行數據庫.世界發展指標[EB/OL].http://data-bank.worldbank.org/data/databases.aspx,2017-11-06.
[責任編輯:鄧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