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玉
【摘 要】解決“三農”問題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近3年來國家不斷鼓勵農村發展三產融合,但真正落地并取得一定成就的農村成功案例較少。文章通過對自發形成產業融合已有13年歷史的潛江市現狀進行深入研究發現,我國并非所有農村區域都適合發展三產融合。區域位置、人文環境、特色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都對地區是否能夠形成三產融合產生重要的影響。單個經營主體已不能滿足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的現狀,多元主體共同經營已成為主要趨勢。在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相關法律制定、改變政府部門服務形式及加強農民職業教育是實現農村三產融合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農村一、二、三產業;產業融合;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7-0031-02
1 相關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迅速,并取得了較大成就,但也面臨資源環境約束、效益較低、農民增收乏力、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等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的階段,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及促進農業現代化,自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隨后3年三產融合是我國農村發展的工作重心。
目前我國農村三產融合主要面臨以下困境:一是相關政策和法律不完善。我國農村區域跨度大,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有較大差別,國家難以建立統一的發展標準(李靜、蓋志毅,2015;梁瑞華,2018)[1-2]。二是經營主體存在爭議。從宏觀角度看,以龍頭企業為經營主體是高效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有可能導致鄉村發展脫離第一產業導致土地“非糧化”,從而出現農業增產而農民不增收現象,打擊農民的積極性(李英震、宋寶劍,2017;李玉梅,2018)[3-4]。在微觀層面看,企業在鄉村發展實業上面臨著農民溝通效率低,企業融資困難,以及當地政府可能對企業發展過度干預等問題(解安,2018)[10]。經過多年探索,當今國家鼓勵多元主體共同發展三產融合,但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程度和國家期望值存在矛盾。
在農村三產融合的經營主體方面,國內學者也產生了不同的觀點。一部分學者認為以企業為經營主體有利于使土地與現代技術、市場、科研、人力及社會關系網絡深度結合(梁偉軍,2011;單元媛,2012)[6-7]。另一部分學者認為,應當以農民為主體成立的種養大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為經營主體(林建華,2015;趙霞、韓一軍、姜楠,2017;解安,2018)[8-10]。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以當地政府為主體,以解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社會關系網絡不足,以及企業可能脫離第一產業發展等問題(符平、高博,2017)[11]。
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相關研究只側重于從宏觀角度對政策、理論和國外經驗等方面進行研究,缺少從初級融合到深度融合案例的路徑研究。本文通過對潛江市三產融合路徑進行研究,對我國正處于初級階段的農村三產融合提供發展思路。
2 潛江市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現狀
湖北潛江是農業大市,依托豐富的湖泊資源,水產養殖是當地的特色農業,其中尤以龍蝦養殖產業特色最為突出。經過多年的發展,潛江市以龍蝦產業為核心,自發探索產業融合已有16年歷史,完成了從初級三產融合向深度三產融合的發展。以龍頭企業為經營主體,潛江市順利地探索出政府、企業及農戶的高效合作方式,避免了很多可能出現的不利影響,對我國其他地區以龍頭企業為經營主體所面臨的問題有一定的啟示和指導意義。截至2016年年底,潛江龍蝦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80億元,提供超過10萬人非農就業崗位,輻射湖北省龍蝦養殖超過約25.8萬hm2(387萬畝),湖北省龍蝦養殖戶平均每戶增收16 000元。
2.1 通過縱向延伸產業鏈促進農村三產融合
潛江市發展特色龍蝦產業,在龍蝦養殖上,通過“蝦稻連作”創新出“蝦鱉共養”“蝦藕共養”等多種復合型農業生產方式,使畝產值大幅度提高。在龍頭企業發展上,企業內部整合資源形成規模水產養殖、精深加工、冷鏈運輸、科技研發、餐飲服務等一條龍生產鏈,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優化了企業發展結構。企業集聚使不同行業之間的交叉融合生成新行業和新業態延伸產業鏈。
2.2 通過粗加工和精細加工雙輪驅動三產融合結構調整
潛江市國家龍頭企業萊克集團和華山水產公司都以龍蝦為原材料,發展農村產業融合,將龍蝦養殖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延伸出不同方向的產業鏈。
萊克集團以人工繁育蝦苗和龍蝦品種改良為高新技術生產主體。擁有專業的人工繁育蝦苗的標準化實驗室和基地,對當前龍蝦品種進行改良使其適應市場的需求,也是潛江市從早期的龍蝦成品銷售轉變成龍蝦改良蝦苗銷售和龍蝦繁育技術等多角度的龍蝦銷售開發。因其銷量良好,也帶動了潛江市及其周邊發展1萬hm2(15萬畝)蝦稻工作田地。
華山水產公司以龍蝦養殖起步,近年來以甲殼素的提煉及甲殼素的保健品開發為重心。甲殼素的研發和投入生產,一方面解決了潛江市龍蝦粗加工所廢棄的大量蝦頭蝦殼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另一方面提高了龍蝦的利用率,填補了我國淡水龍蝦甲殼素提煉的空白。甲殼素的成功提煉也標志著潛江市實現了一、二、三產業從初級融合到深度融合的轉型。
2.3 通過“互聯網+”農業增添農村三產融合新方法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擴寬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道路。潛江市龍蝦產業依托“互聯網+”使龍蝦產業銷售的輻射面積更寬廣,打破了龍蝦交易的空間限制。
潛江市發展電子商務平臺有效縮短了龍蝦交易的空間范圍,使龍蝦銷售渠道多元化。2016年潛江市網上銷售額將近10億元,同比增長20倍以上?!盎ヂ摼W+”農業也為世界了解潛江市龍蝦產業提供了宣傳窗口。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也降低了人力成本,為形成大規模的龍蝦養殖提供了現代技術保障。
2.4 通過構建創新網絡平臺提供農村三產融合新思路
潛江市龍蝦產業的結構升級和產業業態創新發展,與政府、企業和科研部門的密切互動是分不開的。單個農民或者單個企業難以編織廣闊的社會關系網絡,導致農業發展過程中各方主體溝通不暢。政府對當地企業的大力扶持是潛江市產業融合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僅以華山水產公司研發甲殼素為例,潛江市政府積極聯系國內學者和企業對接,使企業得到先進的研發技術的支持。當地政府積極將企業發展的困境與發展前景向上級政府匯報,使湖北省政府對甲殼素研發非常重視,從而在補貼政策等多方面給出較大支持,緩解了企業在研發過程中融資難、缺乏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導等問題。
3 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潛江市三產融合現狀的分析,可以得出農村能否順利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當地是否具有良好的區位因素、特色農產品種養條件、基礎設施是否完善及當地政府是否具有開放的態度。針對潛江市大力扶持龍頭企業,鼓勵多元主體創新創業發展農村三產融合,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結論。
3.1 加速三產融合的規章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
我國已經連續3年在中央一號文件中鼓勵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農村三產融合已經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但是我國農村發展三產融合仍然處于初級的探索階段,且我國地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制約導致我國不同區域的農村發展現狀差異較大,難以形成統一的規范化的實施文件和特色化的農業補貼政策。此外,農村三產融合中所形成的新業態、新事物導致了相關法律研究和制定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頒布三產融合相關指導性文件對當地農業發展具有建設性的作用。
3.2 加快推動鄉村職業教育發展
農村發展三產融合最核心的問題在于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不高,我國大力提倡以農民為主體發展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這與當前農民自身受教育程度相矛盾,如若不提高從業人員職業素養,即使成立家庭農場依舊無法完成現代農業轉型。依靠城市扶持農村,號召優秀人才返鄉就業只是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道路的暫時方式,鄉村能否留住優秀人才長久發展仍是未知數。農村實現生產、銷售方式現代化,長久發展之計應當是國家通過多種方式鼓勵農村開展專業化的職業教育學院培養職業農民,從而全方位地提高我國農村人口的知識水平。
參 考 文 獻
[1]李靜,蓋志毅.日本農產品“地產地消”流通模式對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路徑優化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5(11):68-71.
[2]梁瑞華.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與推進建議[J].中州學刊,2018(3):51-55.
[3]李英震,宋寶劍.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研究綜述[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7,19(6):568-571.
[4]李玉梅.河南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研究[J].市場研究,2018(2):16-18.
[責任編輯:鄧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