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科杰
摘要:豬瘟、豬丹毒以及豬肺疫是我國養豬業中常見的幾種傳染性疾病,從當前的養殖案例中可見,這3種傳染病單獨感染發病比例較少,大多數以2種及以上的混合感染的形式呈現,給我國的養豬業帶來了較重的經濟損失,文中主要論述了豬瘟、豬丹毒及豬肺疫的鑒別、診斷以及防治措施,供養殖戶參考。
關鍵詞:豬瘟;豬丹毒;豬肺疫;鑒別;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8.08.073
1 豬瘟、豬丹毒及豬肺疫的鑒別
1.1 豬瘟的鑒別
豬瘟屬于病毒性疾病[1],由黃病毒科的豬瘟病毒感染所致。其流行性不存在明顯的豬品種與季節依賴性,幾乎所有豬只對豬瘟病毒表現為易感性,全年均可感染發病。該病在病毒感染后有1周左右的潛伏期,潛伏期短,一旦發病,傳播速度極快,波及面較廣,甚至可以流行至周邊的養殖場。豬瘟典型的特征是剖檢病豬可見腸道出現紐扣樣潰瘍,因此也被稱為“爛腸瘟”。病豬皮下、黏膜組織以及腎臟等器官表層可見數量不等的出血點,用手摁壓不褪色。免疫器官的病理變化較為明顯,如淋巴結腫大,脾臟邊緣存在針尖大小的紅色點狀物。臨床變化可見耳部、腹部、后肢內側、外生殖器表面等部位皮膚有大量出血點。公豬外生殖器有炎癥,排尿困難且臭,伴有神經癥狀,如肌肉震顫、轉圈、作游泳狀姿勢。該病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一般在1~2周內發病,而慢性發病則可達到1個月。
由于豬瘟沒有特征性的臨床癥狀,所以通常需要實驗室診斷。盡管豬瘟病毒通用的診斷方法在檢測臨床樣品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檢測陽性樣品必須用豬瘟病毒特異性的方法進行確診。實時定量RT-PCR(qRT-PCR)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瘟病毒核酸檢測方法,已有現成的檢測豬瘟病毒的通用方法和檢測豬瘟病毒特異性方法。針對于不同豬瘟病毒的單克隆抗體已成功應用于病毒分離、設光抗體檢測(FAT)或者是ELISA檢測中。
在疾病爆發時不可能采用所有的檢測方法進行檢測,但是可以根據檢測目的和流行情況選擇適當的檢測方法。因為控制場疫情爆發的關鍵是控制病毒在牧區內的傳播,可以選擇高敏感性、特異性及快速的qRT-PCR方法。因為病毒血癥持續的時間短,檢測抗體也是種有用的方法,這種方法特別適用于臨床癥狀出現超過2周的豬群。
1.2 豬丹毒的鑒別
豬丹毒為細菌性疾病,病原為豬丹毒桿菌,其為急性熱性豬病。該病存在明顯的季節依賴性,在高溫季節容易爆發。同時發病豬群也有較為明顯的差異,小豬發病較少,主要在大豬群體中發病率較高,但是小豬一旦發病死亡率極高。該病的潛伏期1~3d左右,短于豬瘟。該病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與慢性型,其中較為常見的為急性型、亞急性型,且多發生于高溫的夏天,病程較短,病豬體溫急劇升高,嚴重時長時間高溫。該病的臨床表現為胸部等區域有多種性狀的紅色斑塊,用手摁壓紅色消失,由于該紅色斑塊較大,因此也被俗稱為“打火印”,且該紅色斑塊比豬瘟的出血點要大。慢性型豬丹毒可見關節病變,豬行走不便。同時,其他臟器也有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如消化道出血,脾臟、腎臟腫大,心臟呈現典型的疣狀增生。
對豬丹毒進行及時、準確的診斷與采取有效的治療同等重要。多種測試方法可用于豬丹毒絲菌的診斷。應當根據檢測成本、給出診斷報告所需時間以及在不同地區的可用性等選擇診斷方法。
從發生形態學變化的組織(心、肺、肝、脾、腎、關節、皮膚)分離獲得豬丹毒絲菌將為丹毒感染提供了確切的實驗室診斷結果。未污染樣本的直接培養通常較為迅速、容易,且使用基本的實驗設備即可開展。對于慢性感染病例及污染的樣本,通常需要預先使用選擇性肉湯培養基進行富集。豬紅斑丹毒絲菌在常規的生化實驗中相對不活躍。該病菌在某些碳化合物中能產酸但不產氣,而且在三糖鐵培養基中能夠產生硫化氫。利用熒光抗體測定法能夠快速鑒定冰凍組織切片中的豬紅斑丹毒絲菌;但是,這種測定方法不如培養方法敏感。
1.3 豬肺疫的鑒別
豬肺疫[2],又名“鎖喉風”,同樣屬于細菌性疾病,病原為多殺性巴氏桿菌,所有年齡段的豬只對多殺性巴氏桿菌均易感。不同于豬丹毒的是該病在中型或小型豬中爆發較多。該病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導致豬只免疫能力下降,進而使該病爆發。該病的潛伏期為3d左右,介于豬瘟與豬丹毒之間。急性時發病速度快,表現為嚴重的呼吸道癥狀,如氣喘突然,張口呼吸,并出現急性死亡,且急性豬肺疫的病例較多。眼結膜有充血,耳根、胸腹部也有出血斑,但是用手摁壓紅色不會完全消失。與豬瘟和豬丹毒不一樣的是,豬肺疫病豬可見咽喉變紅、腫大,呼吸困難,喘氣聲大。另外,還可見淋巴結腫大,咽喉部淋巴結腫大最為顯著,肺臟充血、水腫,胸腔積液嚴重。
豬肺疫是豬群中流行十分廣泛且花費較大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對那些飼養在密閉環境下的豬。該病導致保育和生長肥育豬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在高度流行肺炎的肥育豬的肺臟中能夠分離獲得多殺性巴氏桿菌。多殺性巴氏桿菌極少引起豬的原發性肺炎,但是可以該菌作為一個條件致病菌而繼發于原發性因素性的細菌和病毒感染。
2 豬瘟、豬丹毒及豬肺疫的預防
2.1 加強飼養管理
大多數疾病的發生在于動物機體自身的免疫力下降,而飼養管理好壞對免疫力具有直接的影響。所以,需要注重日常的場內消毒,調節好場內的溫度、濕度,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降低豬的冷熱應激。其次,豬的飼養需要提供足夠的營養,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水平,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給豬群提供一些抗病毒、抗菌并調節機體免疫力的中草藥制劑,如荊防敗毒散、魚腥草、黃芪多糖等。
2.2 重視免疫接種
對于傳染病的預防,普遍認為可取的為免疫接種。目前市場上已有豬瘟、豬丹毒以及豬肺疫的三聯苗[3],實際使用效果也客觀。因此,需要結合養殖場的實際選擇合適的疫苗進行接種。而且免疫接種過程中,需要足量,并實時監測免疫后抗體水平。
3 豬瘟、豬丹毒以及豬肺疫的治療
出現該3種疫病時,需要對疑似病豬進行緊急隔離,強化場內的消毒。同時對病死豬進行深度掩埋或者焚燒。豬瘟至今沒有特效藥,所以主要依賴于日常的預防措施,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通過豬瘟高免血清進行搶救。一般情況下,豬丹毒與豬肺疫的病原對B一內酰胺類的青霉素較為敏感,所以可以通過青霉素肌肉注射進行治療,豬肺疫還可以通過磺胺類藥物進行肌肉注射治療。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抗菌藥物時,在條件允許下,最為適宜的方法是優先進行藥敏試驗,篩選出最為適宜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同時足量給藥,避免耽誤疾病的治療同時減少抗菌藥物的濫用,避免耐藥性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張雨迪,陳杰,黃小波.一例豬丹毒、豬瘟和藍耳病混合感染診斷和治療報告[J].畜牧與獸醫,2015,47(10):157-158
[2]丁玉春,葛良鵬,邢君,等,豬瘟和急性豬丹毒混合感染的診治與體會[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 (6):61-62.
[3]薛玉霞.豬瘟、豬丹毒、豬肺疫疫苗的正確應用[J].草業與畜牧,2012(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