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金 韋金鳳 李星瑋 馮海燕 周玉潔
【摘 要】文章基于嵌入BIM技術以促進PPP項目落地實施探究,旨在探討PPP模式所處的現狀及動態發展,分析當前PPP項目落地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如何充分發揮BIM技術的優勢,解決在PPP模式項目過程中存在的典型問題,進而促進PPP模式項目的落地。
【關鍵詞】PPP;BIM;落地實施
【中圖分類號】F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7-0103-03
0 引言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建筑項目中各類信息數據而建立起3D建筑模型,模擬周圍現實環境,真實體現設計成果。BIM技術在我國迅速發展,不僅獲得國家政策支持,在理論研究方面也受到高度重視,被廣泛應用于工程項目中。而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政府與社會私人商戶協作的融資方式,是社會公共基本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行方法,被世界各國普遍運用于社會基本設備建設項目,有利于國家優化基本設施。然而在PPP項目建設中,信息不及時、溝通滯后、超概算、決策失誤等問題及風險,導致項目難以順利實施。經研究表明,BIM技術在工程建設的全過程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價值,若嵌入PPP項目中將有利于降低以上風險,推進PPP項目落地。
1 PPP模式的發展現狀
1.1 PPP模式的現狀
目前,我國GDP總量超越82萬億元,增長6.9%,改善基礎設備、激發地方區域經濟增長,迫在眉睫。基本設施建設需要資金數額巨大,但地方財政不足以支撐,因此構成了當前城市規劃發展中的關鍵矛盾。為解決矛盾,自2014年起國務院及各部委紛紛發布有關推廣政府與社會私人資本合作(PPP)的相關政策。
全國各地PPP項目大幅度增長,依照財政部PPP核心數據,至2017年年底,我國PPP綜合信息平臺管理庫涵蓋項目7 137項、投資金額高達10.8萬億元。但PPP項目在推行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諸多困難。
1.2 PPP模式面臨的問題
大量數據表明,截至目前我國的PPP項目大約有8 000個,但實際意義上成功的卻不足100個。結合案例,深入探究PPP項目落地實施的難點,匯總如表1、圖1所示。
綜上所述,可得悉PPP項目當前最突出的問題如下:項目數據的缺失、類型單一、信息不對等,基礎類設施項目的全過程中信息管理不全面,難以實現其物有所值。這使得項目施行過程中出現社會資本暴利運營、提供公共項目服務不積極等現象,是影響項目資產評估和功能測試的根本原因,不能及時掌握和預防項目在建造過程中碰到的品質問題。因此,解決PPP模式短板、促進項目落地實施迫在眉睫。
通過專家組研究,BIM技術的數字化模型、協同和集成應用、5D應用等功能,可以緩解PPP項目決策失誤、配套設備服務提供風險、關鍵信息傳遞不及時、超概算、工期滯后等問題,對推進PPP項目成功落地具有關鍵意義。
2 BIM技術的發展現狀
2.1 我國建筑業BIM應用現狀
近幾年來,BIM應用在我國有了日新月異的發展,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按照2014年發表的《中國施工行業信息化發展報告(2014)——BIM應用與發展》,絕大部分的施工企業都贊同BIM存在實際使用價值(99.5%)。BIM對各應用方面的成效如圖2所示。
總體而言,BIM在施工階段的運用具有探索性,致使運用BIM技術的項目不多。同時,各施工企業對BIM的價值給予極大的肯定,但仍有多半企業處于試探階段,尚未投入充足的資金推動BIM技術[1]。
2.2 BIM技術與傳統方法的差異
BIM技術的引入為建筑行業帶來了很多便利,促進了建筑行業的發展,打破了企業以往的工程管理模式,在工程建筑設計表達、信息傳遞及檢核方面有所突破(見表2)。
2.3 BIM技術優勢分析
BIM技術優勢分析運用BIM技術進行設計、施工,完成項目協同管理,能夠在PPP項目實行過程中減少變更、節省成本、在保證項目優質的同時提高其效益。項目工程完工后,運用BIM技術實行項目后續運營管理,實現高效率運行維護[2]。BIM技術適用于各種類型的工程,主要優勢見表3。BIM可嵌入各種類型的工程,貫通項目建設全周期。它運用于項目中期建設階段與后期運營維護階段,并為建設單位實時提供成本及資產管控所需的相關數據,協助其精化項目投資決策,制訂項目短時間階段、長時間階段的管理方案,提高業主的管理績效。
3 BIM技術擬解決PPP項目風險途徑
3.1 識別與控制PPP項目風險
BIM技術可根據圖紙,使用Revit等系列軟件創建項目的BIM三維模型,對設計結果進行動態的可視化展示。此外,還可對結構構件及管線進行碰撞檢測并分析,便于設計方和施工方能提早發現并把控PPP項目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降低設計與施工產生的成本[3]。
廣西建工集團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荔園飯店機電安裝項目運用BIM技術,根據圖紙進行專業建模,有效解決了項目中管線復雜的問題。安排施工技術人員去觀看BIM模型演示,確保施工的精確度。從實際效果看,BIM技術實現了對機電安裝綜合管線的深化設計,使項目管線布置得準確又整齊,滿足規范的要求,節約空間,減少返工次數,大大減少成本。
此外,BIM可以使各參與方在同一數據平臺上協同合作,實現數據共享[4]。運營方可依據共享的數據信息更精確地進行項目商業智能預測,更合理地預計項目的后期運營情況,進行各方位管理,保障整體運營,降低不可預料的風險,提高風險抵抗能力。
通過BIM可對PPP項目的各專業圖紙進行碰撞分析,避免返工;提早辨認項目中存在的風險,對其防范和管控;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項目實施過程中成本過高、投資超概算等問題。
3.2 改善PPP項目實行過程中的組織流程
BIM的IPD(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模式是將傳統的序列化、順序進行的過程轉化為交叉作用的并行過程,強調人的作用和人們之間的協同工作關系。當前,我國還未能統一管理PPP項目實施機構,導致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易出現管理缺位或多頭管理等弊端,造成項目難以順利實施。而IPD模式通過統一政府、投資者等多單位部門,協同工作、共同決策、信息共享,盡早發現、探討并解決施工和運營維護中的問題,預先測算建造的成本和時間,確保工程的質量,加快工程施工的進度,降低項目的成本。
廣西體育中心網球館項目運用BIM技術將業主、設計方、施工方、分包商、供應商等統一在一起,搭建了一個溝通平臺,實現可視化溝通與協調。當有現場施工難點或語言不易表達清楚的情況時,借助BIM可視化模型進行技術交底,安全、快速地完成高質量的施工。BIM技術對于材料采購及協調各專業的有序施工有很大的幫助,在提升項目管理水平的同時降低了管理成本。
通過BIM的IPD集成模式將便于PPP項目中各參與方之間的信息交流,盡量避免各方間信息交流不準確的現象,降低由于信息傳達不及時、表達不準確、溝通滯后造成的風險。
3.3 改善PPP項目數據量化及監督管理
在項目前期評價階段,通過BIM 3D模型參數化表達,可為政府提供有關物有所值評價和量化風險成本的基本數據。施工單位利用BIM 5D平臺管理,將施工過程中進度、成本、物料等信息綜合,為項目進度、成本管控、物料管理等過程提供數據,以達到更有效的決策和管理,進而控制工期、把控成本、提升質量。并使用BIM模擬估計土地相關費用、配套措施費用、現有相關基本設施和公共事業對接費用,提高預算精確度,使成本估算更合理。在運營和移交過程中,將運營的信息數據與模型預測的數據進行對比與分析,加強政府對項目的提前判別和決策的能力,提升項目評價的準確性,創立項目績效的評價指標和參數系統。
廣西七三科技有限公司在廣西清川互通立交工程項目中運用BIM技術計算每日土方工程量,有效保證了施工進度,使用BIM 5D平臺進行合理的施工工序安排,減少返工,管控施工成本,實現項目細致化管理。
通過BIM進行精確算量、進度控制及前期評價,將有效地解決PPP項目中超概算、工期滯后及決策失誤等問題。
3.4 BIM技術擬解決PPP項目風險途徑
BIM技術在PPP項目實行過程中通過在前期運用精準建模算量、碰撞檢查;中期使用IPD集成化管理、平臺管理;后期使用數據量化和優化監管等相關功能,進一步促進PPP項目順利落地實施。具體技術路徑如圖3所示。
4 結語
經探究,在PPP項目中結合BIM技術,能更好地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溝通滯后、信息傳遞不及時、超概算、工期滯后、決策失誤等一系列問題,滿足項目實施過程中所缺的信息及時共享、把控項目總成本和施工進度、提高PPP項目可行性、增強項目透明度等需求,幫助加深各參與方的參與程度,協調政府、私人資本等各方關系,降低項目全過程中的風險。此外,“PPP+BIM”模式將優化基礎設施建設,擴寬民營資本發展空間,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本,充分滿足民眾利益。PPP模式目前在國內被深入推進,其中嵌入BIM技術可有效促進項目落地實施。
參 考 文 獻
[1]許炳,朱海龍.我國建筑業BIM應用現狀及影響機理研究[J].建筑經濟,2015(3):10-14.
[2]彭馮,宗恒恒.嵌入BIM技術的PPP項目全過程管理的關鍵問題探討[J].招標采購管理,2016(12):48-51.
[3]張建平,李丁,林佳瑞,等.BIM在工程施工中的應用[J].施工技術,2012(16):10-17.
[4]高斌.BIM技術在PPP項目中的應用初探[J].經營管理者,2017(2):326.
[責任編輯:陳澤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