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摘 要】中國加入WTO以后,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參與到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競爭中來。外資銀行除了在傳統銀行業務上和內資銀行形成競爭,更將目光聚焦于利基市場和收費業務,為客戶提供更為豐富的金融產品,影響著內資銀行的經營狀況和市場地位,并將對未來銀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對外開放;外資銀行;銀行業市場競爭
【中圖分類號】F8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9-0207-02
1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銀行業是世界銀行體系中最大的一個,但這個體系目前尚未完善,還存在著高不良貸款率和低效率等問題。近20年來,中國銀行改革在逐步推進,致力于提高商業銀行的效率。銀行改革的兩大方向一個是銀行重組,一個是金融自由化。銀行重組重點在于注資和處置不良資產,而金融自由化則是更深遠的,包括去除信貸計劃、逐步放開利率、開放外國競爭等。
開放外國競爭,換句話說就是允許外資銀行進入中國,是另一種意義的金融自由化。傳統上,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銀行業市場是受到高度管制的,并且有嚴格的進入要求。這些要求包括最低準入資本、過往存在歷史和最小總資產。另外也有一系列的規則和條例,限制外資銀行的活動范圍,包括客戶類型、地域限制和流通貨幣。在2001年對外資銀行開放之前,在中國只有兩個城市允許外資銀行的進入,這兩個城市分別是上海和深圳,并且也僅僅局限于與其他的外資銀行相關的業務和個人業務。
自從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之后,對外資銀行活動的限制已經逐步放松。在5年過渡期內,客戶類型和地理限制也逐步取消(見表1)。自2006年12月以來,完全取消對外資銀行進入的限制,外資銀行享受與內資銀行相同的待遇。
2 外資銀行參與競爭的形式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后主要通過4種形式參與中國銀行業競爭。這4種形式分別是外資銀行分行、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和對外戰略投資。其中,外資銀行分行、外商獨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的經營在中國是受到特定的外資銀行規章制度所管制的。對外戰略投資或外國股權投資是外國入境者的重要形式,但作為外國投資者目前只能獲得內資銀行的少數股權,這些銀行的性質仍然是中國的銀行,并遵守相關的監管規則。
在外資銀行的3種類型中,外資銀行分行是數量最多和覆蓋最廣的,是中國外資銀行存在的主要形式。而合資銀行和外商獨資銀行自從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首次出現以來,其數量幾乎沒有增長。另外,外資銀行分行的數量也是增長最快的。外資銀行首家中國分行于1981在深圳成立,到2006年底,來自22個國家的74家外資銀行在中國共設立了209家外資銀行分支,并在25個城市成立了79個二級分支。
加入WTO后,中國政府的開明政策使得外資銀行的數量呈現快速增長。大量新的外資銀行已進入中國市場并開展了它們的業務。從2003~2007年,外資銀行機構總數增加了1倍,銀行業總資產翻了3倍(見表2)。外資銀行稅前利潤從2003的17億元增長為2006年的58億元。另外,外資銀行貸款質量比內資銀行高,并且還在持續改善。外資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由2002年的3.1%下降到2006年的0.8%,而此時中國的平均水平為7%。
外資銀行資產占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份額仍然很小,約占總額的2.4%。然而,有幾個因素需要考慮到。首先,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了內資銀行資產的大量積累,使其超過外資銀行資產增長的速度;其次,外資銀行的活動集中在少數幾個城市。如果將目光聚焦在這些個城市,外資銀行的存在仍是引人注目的。例如,2007年外資銀行資產的份額在上海占有14.5%,北京占有7.2%,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4%。此外,上海個別外資銀行的平均規模是5.78億元,遠高于國有銀行(1.4億元)和股份制商業銀行(3.6億元)。因此,全國總比例不能有效地反映實際外資銀行的存在及其在地方一級的影響。
和內資銀行一樣,外資銀行在中國從事銀行業務,如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外資銀行業務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們發放貸款的數額要比收集存款的數額多。1999年,外資銀行的貸款總額超出存款總額的4倍多。而它們中國的銀行業務主要是收集中國存款。外資銀行的存款能力,尤其是人民幣存款,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政策法規的限制的。因此,它們的主要貸款來源是總部、其他附屬公司和其他海外外資銀行籌集到的資金。這使得外資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展示出大量的外債,以支付其貸款。這種情況開始隨著中國加入WTO,特別是在2003年之后發生巨大變化。外資銀行的貸款額急劇上升,存款隨之也大幅度上升,這表明放松對外資銀行的限制使得其更快地擴張。此外,自2005年以來,貸款已逐漸超過對外負債,同時本地存款和同業拆借也在迅速增加。總之,外資銀行現在更深入地參與到了中國銀行業市場。
3 利基市場和收費業務
除了傳統的銀行業務外,外資銀行主要關注的是利基市場和收費業務,這也是它們較內資銀行的比較優勢所在。
首先,外資銀行是外國企業和制造商在中國金融服務的主要供應商,外資銀行在這方面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在貿易融資和外匯等業務領域,外資銀行已占據了超過20%的市場份額。自1994年開始,它們成為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1994~2004年間他們在中國交易額達到1 461億美元,僅次于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
其次,由于加入WTO和后續監管的改革,外資銀行在中國獲得了更大的市場,包括投資銀行業務和零售銀行業務等。截至2004年,外資銀行在中國給它們的客戶提供了超過100種金融產品,是內資銀行提供種類的3倍之多。此外,花旗集團、匯豐銀行和恒生銀行還發行了它們的中外聯名信用卡。據報道,許多內資銀行成功借鑒了這些外資銀行的市場營銷與產品設計策略。總之,在中國的后WTO時代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也有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參與到中國銀行業市場中來,為中國客戶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金融產品和更加完善的銀行服務。這對內資銀行及未來銀行業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就傳統銀行業務而言,外資銀行已經深入參與到中國銀行業市場中,將促進與內資銀行的相互競爭,從而提高內資銀行的效率,推動其業務創新,并促進本土銀行業監管體系的完善。在關系到收費的銀行業務,外資銀行的國際經驗和專業知識使得內資銀行在這些經驗相對不足的領域可以獲益。
4 結語
總之,外資銀行對中國銀行業的滲透已經形成,并深刻影響著內資銀行的經營狀況。外資銀行的數量尤其是外資銀行分支的數量急劇增加,業務范圍和金融產品種類也在不斷擴大。隨著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外資銀行將在更廣泛的領域和內資銀行展開競爭,影響著內資銀行在本地市場的地位,并且將對未來銀行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 考 文 獻
[1]毛捷,李冠一,金雪軍.外資潛在進入的競爭效應:來自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經驗證據[J].世界經濟,2009
(7).
[2]李岳.外資銀行享受國民待遇對中資銀行的影響與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7(29).
[3]高曉紅.外資銀行進人與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困境的解除[J].金融研究,2000(6).
[4]侯曉輝、張國平.所有權、戰略引資與中國商業銀行的效率[J].世界經濟,2008(5).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