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軍 黎貞崇 莫朝輝
【摘 要】高校院所所屬企業曾經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排尖兵,文章分析高校院所所屬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提出了所屬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高校院所;問題;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G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5-0026-04
我國高校院所屬事業單位,但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為了搞活經濟,也成立了眾多的企業,部分企業是事業單位轉制而成。這些企業曾經是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新產品試制基地,也是技術推廣輻射單位,在取得巨大經濟效益、反哺母體的同時,也成為高校院所的中試基地和產業化基地,承擔著大量的科技成果中試、產業化示范和推廣任務。比如,“北大方正”“清華同方”“聯想集團”等,這些公司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巨大。與此不相適應的是,一方面,高校院所所屬企業體量大、涉及面廣,但常常感嘆缺乏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支撐,后備技術缺乏;另一方面,高校院所生產的大量科研成果缺乏中試和產業化示范,導致“最后一公里”未能打通,影響成果的轉移轉化。
這使我們不得不深入思考,是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不適應所屬企業的需要,還是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缺乏應用前景和市場前景;是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要價過高,還是兩者之間缺乏有效的對接機制。曾經作為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為何無法承擔著母體的科研成果。本文嘗試分析高校院所與所屬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分析其深層原因,提出若干建議和意見,以期能為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益參考。
1 高校院所所屬企業轉化科技成果存在的問題
1.1 事業單位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撞
不同的工作環境會有不同的立場,科學家與企業家的價值觀會有很大的差異,這是事業單位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撞。在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方面,科學家側重的是技術的創新性??茖W家由于長期翻閱參考文獻,所以對國內外的最新技術了解較深,他們知道什么技術和產品為國際同行領先或先進,對實用性和成本并不關心。科學家對能否世界領先最為關心,對某一產品性能的提高極度關心,并放大其效應。而企業家最關心的不是領先的技術,而是其實用性和生產成本。生存是企業的第一要務,只有先生存才能謀發展。在完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成本為王,實用為道。企業家認為,新產品性能可以不高,但只要有利可圖,那就是急需的??茖W家與企業家對科技成果理解不同,導致信任缺失,疑心加重,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不利。
1.2 科技成果可轉化性不強和投資風險過大
所屬企業的屬性決定其價值觀,所屬企業對科技成果的判斷更多側重的是成本和效益。由于我國研發經費的大幅度增加,以及高校院所人才素質的提高,加上單位對考核的要求,高校院所每年產生大量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市場的調研、側重基礎研究和研究的隨意性過強等,很多科技成果的應用前景不強,其可轉化性弱。許多成果是為了考核而產生的成果,缺乏實用性。此外,許多科技成果僅僅停留在實驗室成果的階段,離產業化生產仍有很長的階段和過程。由于所屬企業缺乏中試放大條件,不敢也沒有條件承擔這些科技成果的中試放大任務,也就無法對科技成果的可轉化性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斷。即便所屬企業具有相應的中試條件,但基于投資風險過大等因素考慮,也不可能從中試開始就對科技成果進行投入。
1.3 營銷團隊與研發團隊利益分配等權益歸屬分歧過大
科技成果的轉化需要進行利益的再分配,但由于價值觀和對成果轉化的貢獻理解不一,所屬企業營銷團隊與高校院所研發團隊的等權益分歧過大。霍國慶指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難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只要存在科技研究與企業運作分離的現象,就必然存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問題。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不但需要應用基礎研究的貢獻,也需要工程技術和工藝的貢獻。有時候工程技術和工藝革新的貢獻要大于應用基礎研究的貢獻??萍汲晒姆糯筮^程,不單涉及其專利技術的放大,還涉及工程技術、工藝設計等復雜因素,需要創新多項專利技術來支撐某個科技成果的放大。此外,小試過程涉及的投入是實驗室級別的,但中試放大的試驗投入將提高一個數量級以上,其投入也數倍于實驗室階段。中試放大實驗也與實驗室小試一樣,需要多次反復探索和調試,進行多項技術集成,與此同時,可能還要進行工藝的革新和突破??茖W家更多考慮的是技術突破的價值,而營銷團隊更多考慮的是放大過程的技術集成創新的價值。價值判斷側重點的不同將會帶來權益歸屬分歧。
1.4 所屬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基礎條件不全
所屬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基礎條件往往并不強,甚至很弱,這是因為所屬企業的單位屬性導致其充分考慮其投入產出效益比。所屬企業的中試和生產條件往往方向較為集中,而企業所在的高校院所其科技成果的方向通常是廣泛的?;诶麧欁畲蠡蜆I績考核等因素考慮,所屬企業不能也不可能設立多個專業方向的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和產業化放大基地,但并不意味著所屬企業不愿意在中試和產業化放大方面進行投入,只是他們更趨向于適于已有中試條件的科技成果放大。對于新專業方向的科技成果放大,除非它們有較大的產品轉型需求和有高度的認可,否則所屬企業不愿意投入和嘗試。所屬企業對科技成果轉化基礎投入的嚴謹性,導致其科技成果轉化基礎條件不足,無法全面承擔起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任務。
1.5 所屬企業的融資能力不足
科技成果放大試驗和轉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有時甚至超過企業的承受能力,需要通過外部融資來解決其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問題。一些特殊的產品和技術,其后期投入的資金量巨大,企業不能承擔這些費用的投入。例如,生物醫藥類的科技成果,其后期不單涉及產品的生產放大,還涉及產品測試等環節,而這些環節的資金投入量巨大,一個新藥的產出往往需要億元以上的資金投入。即便是非生物醫藥類的科技成果轉化,其資金的投入也不是一個小數目,往往超過所屬企業的資金能力。我國高校院所所屬企業絕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其體量小,擔保能力不足,很難進行融資。融資能力的缺乏就無法支撐起科技成果轉化的行為。
1.6 所屬企業新產品的營銷能力不足
生產是一個重要因素,新產品的營銷更是一個重要因素。新產品需要營銷推廣,新技術需要營銷推介,新工藝需要營銷推動。企業的營銷能力是企業生存的關鍵,但企業的營銷資源往往只愿意也只能投入到利潤最大的產品營銷,以實現企業的正常利潤和生產。而新產品需要新營銷,新營銷需要新投入,新投入需要更多的支持。新產品進入市場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其投入是巨大的,其效果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體現。這些因素的存在,導致所屬企業在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營銷手段呈現劣勢,無法承擔起科技成果轉化的重任。
2 高校院所所屬企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困難產生的原因
所屬企業存在上述問題并不是無法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理由,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2.1 所屬企業的領導缺乏風險意識
科技成果的轉化需要企業負責人的擔當,需要企業領導的風險意識。但與此不相適應的是,所屬企業領導的風險意識未能跟上創新型國家的步伐,未能吻合時代的需要。由于任期限制,一些企業領導人不愿意對科技成果進行風險評估,缺乏風險意識,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擔當精神。由于業績考核等評價體系影響,也影響企業領導人進行新成果、新技術和新工藝的嘗試,擔心嘗試失敗帶來負面影響和負面評價,擔心風險會增加任期成本,擔心風險會成為企業負擔。企業領導缺乏風險意識的原因是領導本身可能來自機關干部,來自非企業部門,上任之前缺乏風險意識的學習和實踐,致使其缺乏風險能力和水平。
2.2 所屬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足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系統工程,不但需要工程技術的革新、新工藝的探索和新產品的測試,也需要新產品的評價、新產品的營銷等方面。由于這些活動的投入巨大,在海量的科技成果面前,略顯科技在成果的轉化能力不足,無法支撐起其所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任務??萍汲晒D化還需要硬件的投入,如中試車間的建設和運行,而中試車間的運行和建設屬公益性質的行為,需要企業進行投入補貼。在企業的盈利能力不足以支撐中試車間的建設和運行,也缺乏政府的支持時,企業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進行中試車間的建設和運行,除非是企業創新所必需的中試車間??萍汲晒D化也需要人才的投入。科技成果轉化與實驗室小試不同,它需要精通中試放大和熟悉工程技術、生產工藝的復合型人才,需要的是應用型人才。這些人才是市場所需要的,因此也需要較高的人才成本。所有這些因素加起來,所屬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然無法支撐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轉化任務。
2.3 所屬企業面向市場的慣性意識和心理障礙
任何一個企業的生產都有慣性行為,新產品的生產不但需要新原料,也需要新工藝。而新技術和新工藝將會對原有的技術和工藝進行革新。長期的生產習慣導致生產工人甚至管理人員不愿意學習新技術和新工藝,對新技術和新工藝有抵制意識。有時企業推進新技術和新工藝時,缺乏必要的學習和培訓時更是如此。企業缺乏對新技術和新工藝試驗時的容錯機制還導致了企業生產人員的心理障礙。為了鼓勵工人和管理人員提高生產效率,企業常常制定生產要求。而由于這些生產要求的存在,在缺乏新技術生產容錯機制和對新技術掌握不透的情況下,往往帶來生產的不適應,從而引起生產人員的心理障礙,往往不愿意嘗試新技術和新工藝。
2.4 所屬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運營模式缺乏
與常規的生產過程不同,科技成果轉化屬新技術和新工藝的嘗試,需要對新技術和新工藝的運營模式進行探索和推進??萍汲晒霓D化在中試和產業化試產中,需要不斷地探索新的調控參數,對工藝和各項生產參數進行優化等,它需要一整套完善的運營模式進行推進。新技術和新工藝需要企業必須對其有深入的了解,要求企業必須建立規范的、健全的、能適應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科技成果運營模式,以克服在新技術和新工藝在推行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和矛盾。但所屬企業并未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運營模式,主要原因是企業的生產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的缺位,在對新技術和新工藝缺乏考核的情況下,表現更為突出。
2.5 所屬企業產品定位不清和新技術判斷不明
統觀百年不衰的企業,其中一個特點是產品定位清晰,新技術判斷到位。高校院所所屬企業由于領導更迭頻繁、行政干預過多、領導經濟能力不足等原因,未能對企業的主產品有清晰的定位,為了體現業績或執行上級指示,未經充分論斷即上馬新技術和新產品,拖累著企業的利潤,加重了企業的負擔。更嚴重的是,使企業對新技術和新產品產生抗拒感,失去了對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判斷能力。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未能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的規劃和決心。高校院所所屬企業為國有性質的企業,更有必須實行“一張藍圖干到底”的決心和機制。只有通過“一張藍圖干到底”的機制,才能避免領導更迭、行政干預、領導缺乏經濟知識不足等問題,才能把所屬企業打造成百年企業。
2.6 無法保障研發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權益
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性質決定了企業看重效益的行為。在新技術和新產品試制過程中,常常出現“過河拆橋”行為,對于一些保密性弱的成果更是如此。企業的眼界影響著研發人員轉化成果的意識,也影響著工程技術人員在中試和產業化放大的熱情,影響著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試制過程。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是企業缺乏對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激勵機制,缺乏對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接受機制,未能建立多方共享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效益共享機制。這些管理的缺失導致了研發人員和工程化技術人員的擔心,從而影響著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上馬。
3 所屬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
3.1 引導科技人員面向市場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
所屬企業要適時引導所在高校院所參與市場急需技術的攻關和新產品的開發,引導科技創新團隊瞄準熱點技術,攻難克關。通過組織技術需求發布會、技術招標會、技術路演等方式,引導創新團隊主動貼近市場,開展適用技術的攻關。所屬企業要為高校院所創新團隊提供及時和豐富的信息,通過基金支持等方式,引導創新團隊加盟企業的技術攻關,成為企業的編外研發人員,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院所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高校院所和所屬企業可根據政府的需求和市場需求,并借助政府項目資金資源,通過外聯內引方式,采用“產、學、研”和協同創新等手段,主動組織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技術協作攻關,使自身能借助高校院所的優勢,占領技術高地,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和領航者。
3.2 建立管理、研發、轉化“三位一體”成果轉化機制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存在平行線癥結、沉陷癥結和短路癥結,解決這些癥結必須充分采用“產、學、研”和協同創新的模式,建立管理、研發、轉化三位一體的成果轉化機制,推動企業管理者、研發人員、工程技術員共同參與科技創新價值鏈全過程,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與“產、學、研”體系、產業聯盟體系、協同創新體系一起,共同提供科技成果轉化的解決方案。通過建立管理、研發、轉化“三位一體”的成果轉化體系,使之成為一個強大研發聯合體,不斷實現技術革新和技術積累,使之成為企業的創新源和動力源,不斷地為社會提供技術先進的產品和服務。
3.3 所屬企業引進外部職業經理人
通過引入職業經理人模式解決所屬企業領導更迭頻繁、行政干預過多等問題。事實證明,職業經理人是企業運行不可或缺的管理人員,他們擁有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和操作手段,對市場敏感,對市場理解豐富。所屬企業通過引入職業經理人,解決體制內管理人員經驗不足的問題。此外,職業經理人豐富的經驗,也為減少行政干預提供可能。職業經理人可在新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技術人才引進等方面給所屬企業充足而豐富的方案,解決了國企存在的不足,最大限度地發揮國有企業特別是高校院所所屬企業的優勢。
3.4 強化參與意識,允許所屬企業管理人員參股
解決權益分配和相關人員的積極性問題,可以采取股權激勵的方式,允許所屬企業管理人員參股,強化參與意識。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根據科技成果放大和交易的需要,將技術股的一部分股權分配給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通過股權捆綁方式,將各方利益統一起來,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推動科技成果的順利放大和交易。股權參與意識是國外先進企業的經驗,通過股權分配,強化參與意識,使之與新技術、新產品“同呼吸共命運”,集中各方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集體智慧,充分利用各方資源,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股權分配也符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符合國家推行的混合制的國企管理方向。
3.5 高校院所加大對所屬企業的支持力度
所屬企業為所在高校院所提供了豐富的利潤,高校院所也要“放水養魚”,將一部分利潤留在企業,通過種子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方式,扶持所屬企業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的試制和放大。高校院所還要積極參與中試車間的建設,通過合作共建的方式,利用自身資源,幫助所屬企業建立中試車間,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運營模式,使所屬企業成為高校院所轉化科技成果的首選地和熱點地。高校院所還要幫助所屬企業加強綜合人才培養,可以結合自身的教育優勢,采取自身培養和外出培訓的方式,提供所屬企業現有人才的綜合能力和水平。
3.6 所屬企業加強政策的運用
為加快我國創新型國家的推進,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動“雙創”工作。企業作為創新型企業,必須充分了解政策和利用政策,提高企業的活力。在體制方面,國家開始推行混合制改革,并且為混合制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在科技創新方面,國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鼓勵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攻關模式,所屬企業可充分利用科技創新政策,合理利用政府資金,引導國內外智力資源加盟企業的技術攻關。在財稅支持政策方面,國家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減稅,為企業“放血”,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增強造血功能。在人才引進方面,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對人才的引進力度,在用人環境、薪酬補貼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而且在職稱評定方面給予傾斜和照顧。還有諸多的相關政策,政府為加強企業的活力,給企業前所未有的支持,高校院所所屬企業應走在用好政策的前列,通過用好政策,提升產品競爭力,提供新技術攻關能力,為我國實現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 考 文 獻
[1]盛利.啃下高校院所成果轉化硬骨頭[N].科技日報,2014-09-16(1).
[2]鄧麗姝.淺析中關村的高校、院所文化和企業文化[J].中國科技論壇,2004(2):114-118.
[3]吳壽仁.科技成果轉化若干熱點問題解析(二)——關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幾點思考[J].科技中國,2017(7):35-38.
[4]方蕾.農業科研院所所辦企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23):197.
[5]丁維榮,曹筠,孫遠,等.淺談農業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的發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25(6):159-161.
[6]徐衛東,顧利剛.新形勢下轉制科研院所創新工作的若干建議[J].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學報,2016,39(3):92-96.
[7]霍國慶.我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根本癥結及其解決策略[J].智庫理論與實踐,2016(2):119-125.
[責任編輯:鄧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