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雨
摘要:由于現代職業足球高度商業化,足球比賽成績的影響因素變的更為復雜,現有的相關理論已經不能完全解釋球隊成績變化的原因,圍繞各自利益的俱樂部(資方)、教練、球員三方不僅存在博弈關系而且形成了博弈架構。建議:在現代職業足球環境下,球隊內部博弈格局應該引起俱樂部投資管理方與教練團隊的足夠重視,而且該博弈架構對于校園足球教練員對于更衣室的管理以及球隊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博弈; 職業足球; 競賽成績
一、結果與分析
(一)俱樂部資方理想的博弈結局與優先策略
現代的職業足球俱樂部,它是一個商業組織,同時也是一個競技團體,它在這兩個方面都極度渴望成功,球隊通過比賽的輸贏、成績的排名以及在聯賽中的表現都足以體現一個俱樂部的成功與否,比賽成績越好,俱樂部的營業收入越高,其品牌價值也會得到升值,所以俱樂部投資方理想的博弈結局是:第一、取得良好的成績。第二、俱樂部盈利。
俱樂部盈利的優先策略。俱樂部為了財務報表不出現虧損會做出以下決定,第一、希望球員的價值提升,然后通過高價出售球員來賺取差額。第二、出售在俱樂部無作為的球員來減少損失。俱樂部無力高薪供養這些沒有貢獻的球員。第三、球隊價值上升。第四、高價值球員上場帶來品牌效應。
(二)教練員理想的博弈結局與優先策略
教練員理想的博弈結局是:1.競賽成績;2.個人執教榮譽;3.個人價值提升。
在三方博弈之中,教練想要競賽成績提高就會采取的最優策略,首先是每場球都能保證最好的陣容,以及保持板凳隊員的實力。例如:本賽季皇馬主教練齊達內既要保證C羅和伊斯科等人的出場率,又不愿意放走莫拉塔,貝爾這些優秀球員,這就是教練員的最優策略,恨不得首發與替補都是世界最強。
其次,每名教練都會追求個人執教榮譽。而主教練在為俱樂部、為自己追求榮譽的過程中也需要做出最優策略,本賽季的曼聯在聯賽最后幾輪輸給阿森納之后已經基本失去爭奪歐冠席位的名額,而此刻曼聯主教練穆里尼奧果斷選擇放棄聯賽專心備戰歐聯杯決賽,這樣需要冒很大的風險,如果本賽季曼聯未能取得冠軍,那么俱樂部損失是巨大的,主教練還會面臨下崗的風險,而球員們如果經歷了一個碌碌無為的賽季薪酬不漲,個人榮譽追求未能得到滿足的話會萌生去意,索求轉會。
(三)球員理想的博弈結局與優先策略
球員理想的博弈結局的直接表現是希望自己成為球隊主力,成為媒體和轉會市場的焦點,這樣就會價值上漲、最終的預期是獲得高額薪酬。當然,很多球員追求出場的另一個原因是追求自己在俱樂部和國家隊的榮譽、事業的成就。但這些追求與個人經濟價值追求并不矛盾,甚至也是一種價值增益的途徑。球員的理想博弈結局是個人經濟價值最大化。
從整體來說博弈的主要方是俱樂部與俱樂部,從局部來說,在一個俱樂部之中球員與教練、球員與俱樂部、教練與俱樂部也互為博弈方。三方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事實上圍繞競賽與俱樂部商業開發形成了博弈架構。
二、職業足球隊內部博弈格局對我們的啟示
在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現代職業足球環境下,圍繞各自利益,現代職業足球俱樂部投資方、教練、球員三者構成了一個博弈架構,博弈三方的策略所致的博弈結局,對球隊職業賽事競賽成績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然而職業足球隊的這種格局對我們的校園足球教練員有著啟示。
現代校園足球教練員已不像之前教練員只能將球隊帶好,獲得好成績那般純粹,現在還需要兼顧好學校、球員和俱樂部之間的利益與價值,即在自己執教領域要有戰績顯赫,還要考慮到學校名聲、球員價值的最大化以及各支青訓俱樂部的利益,學校需要足球隊獲得好名次來為它們增加影響力,而學生也需要通過各種比賽獲得注意,提升自己,以便能進入職業梯隊或者是能通過踢球上一所好大學,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球員對于誰出場都是十分在意的,青訓俱樂部也需要從中獲取它所需的利益。內部之間存在著斗爭,而這些斗爭都基于一個最根本的基礎,即球隊的戰績。
現在校園足球熱火朝天的在我國開展著,職業足球隊內部博弈格局告訴我們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練員不僅需要具備豐富足球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學會權衡球員、學校以及俱樂部之間的利益關系,且教練應重視隊內出現的博弈格局,在各方出現問題的時候應該及時合理的溝通,這樣才能加強對于更衣室的把控,以及讓家長和校領導信服,各方只有合理溝通相互退讓才能實現自己理想的博弈結局。把控更衣室,訓練場出色調度、比賽場上的領導才能,再加上比賽場內外公關能力這些能力的具備才能使我們成為更為優秀的教練。
參考文獻:
[1]丁長海.論現代足球比賽的致勝要素[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 (03):32.
[2]謝亞龍,李益群.競技體育博弈論初探[J].體育科學,1999,19 (05):9-11.
[3]羅智波.論博弈論在體育比賽中的運用[J].湖北體育科技,2004,23 (4):11-12.
[4]王成夫.試論體育博弈論的理論基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34 (3):12
[5]吳鴻春.競技體育博弈論初探[J].體育科學,1995,15 (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