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明
素有“樂器之王”之稱的鋼琴誕生于西方,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歐洲及美國,鋼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鍵盤樂器。鋼琴以貴族之姿傳到中國以來,中國音樂人借鑒西方的創作方法和技巧,結合中國的審美情趣和習慣,逐漸探索了一條民族化的音樂發展之路。以民族旋律、民族調式和聲、民族素材和民族情感創作改編了許多具備中國音樂審美特質和民族魅力的作品。鋼琴在中國越來越為人們接受和喜愛,成為中國音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鋼琴的發展之初,由于經濟落后等原因,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起色。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趙元任的《和平進行曲》、賀綠汀的《牧童短笛》等開始,一些作曲家逐漸在創作中融入一些民族元素,擺脫西洋調式傳統和聲配置的束縛。《牧童短笛》是中國第一首具備民族特色和文化精神的鋼琴作品典范,并由早期的探索階段進入真正的藝術創作階段。抗日戰爭以后,一大批民族性鋼琴作品先后涌現,質量也大幅度提升,如丁善德的鋼琴組曲《春之旅》等。建國以后,在“雙百”方針的引領下,人們逐漸擺脫了思想束縛,作品的題材、內容、創作手法、藝術形式都開始呈現繁榮之勢,幾乎都反映著民族氣質和內涵,推動著中國鋼琴民族化的發展。如黎英海的《夕陽簫鼓》、殷承宗和儲望華的《黃河鋼琴協奏曲》,是民族化鋼琴作品創作的高峰。同時,這一階段鋼琴作品碩果累累,產生了很多具有影響力的、至今依然保留的曲目。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鋼琴作品創作進入了成熟階段。這一時期產生了大量的由民族樂曲改編的鋼琴作品,如《陽關三疊》《彩云追月》;有民族音調為和聲基礎的創新型作品,如《春舞》《東山魁夷畫意》;追求民族神韻和極富個人風格的作品,如《詼諧曲》《太極》等。中國鋼琴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擺脫西方音樂創作理念和技法的影響,民族化發展之路雖有起色但尚有不足,比如對民族內涵的把握不充分、地域性開發不均衡等問題,因此今后策略性發展是當務之急。
首先,堅守民族鋼琴的創作觀念。鋼琴作為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不過百余年,發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歷了一番曲折而艱難的過程。縱觀其發展歷程,其民族化創作是鋼琴走向繁榮發展的關鍵,是中國鋼琴大眾化的決定性因素。時至今日,鋼琴仍然不同于其他民族樂器,它是西方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技法在中國的本土化的改良和運用。中國作曲家在其中融入了民族的創作思維、民族音樂的表現手法和音樂主題。可以說從根本上更充分、更深刻地推動了鋼琴的民族化發展。同時也要認識到鋼琴自誕生起,其世界性影響深遠綿長,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選擇性地吸收其精華,使中國鋼琴在碰撞中融合,凸顯中國特色。
其次,構建民族鋼琴的創作體系。中國民族音樂是一個資源豐富、源源不竭的巨大寶庫,中國鋼琴民族化發展的捷徑就是用當代音樂理念對民族音樂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和創新。既要改變民族音樂的創作模式,將民族音樂的線性結構和西方音樂的塊狀結構組合在一起,又要用民族創作思維方式、民族藝術表現手法和技巧反映本民族的生活內涵和文化特質,即縱向繼承與橫向借鑒構成的創作體系,將西方的音樂結構和中國民族音樂和諧統一在一起,解決了音樂風格和大眾審美上的矛盾。
最后,拓寬民族鋼琴的傳播途徑。據統計,中國鋼琴的產量、銷量和品牌數量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可見中國鋼琴的發展土壤豐沃。中國學習鋼琴的人數和鋼琴教師人數也是世界第一,但是教學質量卻一言難盡。因此提高鋼琴專業化發展水平,強化民族化鋼琴的有效傳播,是促進鋼琴發展的原動力。二十世紀鋼琴傳播只能依靠演奏會、音樂會的形式,傳播范圍僅限于學習者和專業人士。當前隨著多媒體網絡的興起,鋼琴的傳播途徑愈加多種多樣。依靠紙媒、視聽媒介和網絡媒介,鋼琴成為大眾化、普及化的藝術。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傳播主體將更加多元化和非專業化,相信民族鋼琴在機遇和挑戰并存下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 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