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絡在線開放課程——慕課(MOOC)興起的大環境下,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刻不容緩。本文針對淮陰工學院文獻檢索課程面臨的困境,探索MOOC環境下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模式,構建“MOOC+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探索網絡教學平臺的搭建,提高文獻檢索課程教學質量,以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能力。
關鍵詞:MOOC;文獻檢索;大學生
引言
文獻檢索作為高校一門方法課程和工具課,可以培養大學生信息利用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和信息意識,提升當代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新形勢下,特別是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使得傳統的文獻檢索教學思想和方法已經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
自2013年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紛紛加入了國際“MOOC”平臺,MOOC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本身注重學生自身學習體驗和師生互動,能夠有效地規避現有的文獻檢索課程填鴨式模式,充分凸顯了教學目標正從以教為主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為主的模式的轉變。面對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淮陰工學院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發展相對滯后,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教學模式設計亟待創新和發展。
1、文獻檢索課程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課時不足
淮陰工學院圖書館所承擔的全校本科生文獻檢索通識課程,上機實習6學時,面授10學時,在如此短的學時里,讓學生熟練掌握文獻檢索的基本知識、檢索技能、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確實困難,教學難度無疑增加。
1.2 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現淮陰工學院專門教授文獻檢索課的教師較少,鑒于淮陰工學院人事部門規定圖書館教師不歸屬于專職教師編制,一學年圖書館教師上課的學時不宜超過100學時,這就加大了每學年要完成全校本科生的教學任務難度,生化學院、商學院等兼職老師要在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展開文獻檢索教學工作,備課、自我學習都是在業余時間內完成,造成了其他學院的任課老師備課壓力巨大,時間短,精力明顯缺乏。另外,這些任課老師雖然在本身專業上較為了解,但是絕大部分都未受過圖書情報專業知識的培訓,在圖書館專業知識方面存在短板,這不利于文獻檢索課程的深入發展。
1.3 教學模式相對單一
作為淮陰工學院必修通識課,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模式單一。全校學生統一使用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周淮主編的《信息檢索實用教程》,不區分年級和專業,教學資源相對匱乏,教學投入經費嚴重不足,導致根本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信息需求。在教學方法上,文獻檢索課面授課時居多,雖然課堂上也采用了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但是多媒體授課信息量大、速度快,學生做筆記的時間幾乎沒有,僅僅也就是聽一聽,時間一長容易遺忘,教學任務側重點沒有放在學生操作技能的應用能力上,在理論基礎知識上投入的教學時間較多。
1.4 授課班級混雜,因材施教難以做到
授課班級甚至是不同學院的班級的組合,通常每個班級人數在110人左右,授課教師在準備PPT課件多媒體時,無法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學習效果、學習需求做到有針對性的教學,在有限的課時內能保障理論知識點的傳授,但對學生專業興趣的指引和提升存在缺陷,教學內容調整古板缺乏靈活性。
1.5 囿于圖書館現有資源,實習環節質量不高
文獻檢索課程6學時的實習環節,僅為三次上機課,且課程內容落后、陳舊,鑒于淮陰工學院圖書館文獻資源經費匱乏,并沒有購買SCI、EI和年鑒統計數據庫等,囿于館藏資源的檢索利用,加上教學設備落后,工具書陳舊,導致文獻檢索課程實踐與理論嚴重脫節,課后想復習、自學的同學沒有網絡教學平臺和數據庫進行輔助學習,給同學們的復習帶來難度。
2、MOOC環境下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模式構建
2.1 設計原則
文獻檢索課作為一門以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為教學目標的通識課,面對信息技術帶來的沖擊,如何將這門課的教學深度、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適應新的環境值得思考。開設文獻檢索課的初衷是提高大學生運用信息的能力和培養信息意識,文獻檢索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MOOC優勢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在此過程中需要秉承三個原則。
教學最優化原則。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引下,信息化教學過程要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需要通過對教學系統內各個要素,包括學生、教材、教師、學校等各個方面系統化設計,充分發揮教學系統中各個要素的功能,促進相互協調合作。
集思廣益原則。文獻檢索教學首先要求教師可以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胸懷,在教學計劃制定過程中,以學生獲得優質的授課為第一要務,考慮到各種可能性帶來的后果。
機會均等原則。文獻檢索課作為大學生提升信息素養的主要途徑,必須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和權利享受教學資源和學習機會,實現個人信息素養提升。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模式的設計盡量遵循這一重要的原則。
2.2 模式設計
(1) 構建混合式課程模式
雖然MOOC環境下的教學課程具有開放性,鑒于學生自身信息素養存在差異性和學校既有教學資源良莠不齊,淮陰工學院文獻檢索課程設計,視本校的實際情況而定,MOOC與傳統教學形式取長補短,協同發展。因此,淮陰工學院文獻檢索課程教學設計中,可構建“MOOC+傳統課堂”的課程教學新模式,視頻課程、討論課程與面授課程相互結合,彌補傳統課題教學的短板。在課程的具體構念,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傳統的面授課程,然后區分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信息需求,利用MOOC課程延伸深化課程內容,比如針對經濟學、管理學的專業同學,重點講解數據事實庫的運用;針對理工類專業的同學,補充EI、SCI數據庫的檢索步驟和方法。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學習,滿足不同學生的信息需求,學生還可以根據MOOC學習內容進行思考,積極與授課教師互動交流,實現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目標。
(2) 適當提高實習課的學時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指出:“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學而不做不是真學”,因此,“教學做合一”很是關鍵。不僅要求學生認真學習理論知識,還有必要參加實踐。只有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支持學生實際上機操作,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從而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淮陰工學院文獻檢索課題上機實踐學時僅6個學時,給學生實踐上機操作的時間不充足,可以適當增加上機實踐課的學時,授課教師可以涉及兩種類型的上機實踐課程指導學生,一是小組合作自由選擇選題調研與匯報,二是針對專業特定的選題定制檢索報告。當學生的專業課程理論知識和上機操作技能相互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候,自然畢業設計的文獻檢索水到渠成。
(3) 建設文獻檢索培訓平臺
隨著慕課在中國各大高校風靡,文獻檢索課程模式改革刻不容緩。目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Web of Knowledge所在的湯森路透公司等單位聯合檢索文獻檢索課程培訓平臺,設置了專利申請、科研與創新能力培養、數據庫使用等模塊,滿足不同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的文獻檢索學習需求。文獻檢索培訓平臺的建設,可以使得學者接觸的信息檢索工具更為全面、廣泛,信息綜合能力將隨著全面提升。隨著越來越多國際MOOC的出現,淮陰工學院圖書館可以與兄弟院校加強合作,方便大學生可以進入國內外MOOC學習知名高校的相關課程。
目前,已有許多的MOOC平臺開設了文獻檢索的相關課程,主要有信息檢索(中國大學MOOC、MOOC學院)、文獻管理與信息分析(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等等,這些課程大多是由教學經驗豐富的專業教授主講,重點突出、系統性完整,能夠幫助大學生在較多的時間內把握課程的精髓,為文獻檢索課程MOOC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4) 線上線下相結合
與線上教學相比,線下課堂教學優勢不言而喻。但是因為文獻檢索授課老師和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性,僅依靠教師課堂四十分鐘的講授并不能滿足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學習需求,淮陰工學院文獻檢索課程模式設計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自主開發在線課程,制作教學資源,根據本校學習專業設置的不同,選擇已經存在的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進行補充,以及與文獻檢索課程相關的校級、省部級和國家級的精品課程免費提供給本校的師生學習,大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自主學習。
3、結論
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教育技術和教學方式,MOOC正對傳統教育產生沖擊和機遇,目前,淮陰工學院文獻檢索課程依舊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如能有效融合MOOC元素,讓全新的教學理念對文獻檢索授課教師提供更高的要求,勢必能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逐步探索MOOC與傳統教學模式結合的教學方法,促進文獻檢索課程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羅國鋒.結合慕課的多評型文獻檢索課翻轉課堂構建[J].圖書館學研究,2015(23):7-14.
[2] 張新紅.MOOC環境下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研究[J].現代情報,2015,35(12):139-142.
[3] 李紅美,陸國棟,張劍平.后MOOC時期高等學校教學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6):58-67.
[4] 王華,范婕.“慕課”(MOOC)對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改革的啟示[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04):97-100.
[5] 唐志紅,張利,王鐳,陳莉,康紅梅.淺析慕課背景下動物醫學文獻檢索的實踐教學[J].教育現代化,2015(07):52-55.
[6] 王華,劉潔.“慕課”(MOOC)對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改革的啟示-以河北北方學院文獻檢索課程教學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35(06):121-122.
作者簡介:王惠,淮陰工學院圖書館情報研究所館員,博士,研究方向:情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