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佳 劉葉云
【摘 要】以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分析得出:研發經費投入與創新績效顯著正相關,研發人員投入對創新績效無顯著影響。股權集中度顯著正向調節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的影響,股權制衡顯著負向調節研發經費投入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對人員投入無顯著的調節作用。
【關鍵詞】研發投入;創新績效;股權結構
【中圖分類號】F273.7;F273.1;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7-0234-02
1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1.1 研發投入與創新績效
理論和實證研究都發現,研發投入作為一個重要的渠道,能提高企業的生產率,特別是企業的創新產出。研發投入既包括研發經費的投入,也包括研發人員的投入。具體來說,Garner(2002)以創新速度作為影響變量,認為創新速度對企業市場價值具有顯著影響,而研發投入與創新速度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Zhang S等人(2012)以專利數作為衡量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發現,研發投入越多企業獲得專利數就越多。基于上述文獻回顧,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1a:研發經費投入對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影響;H1b:研發人員投入對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影響。
2 股權結構對研發投入與創新績效影響的調節作用
2.1 股權集中度的調節作用
從代理角度來看,股權集中度對創新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提供了有效的監管機制。大股東有強烈的動力和能力來監督與影響管理活動。股權分散中的小股東既無力負擔管理成本,也無法從監督管理中受益。高股權集中會促進公司內部的技術投資和創新活動。少數量的大股東更傾向于在公司內部做長期的技術投資以增強公司發展的穩定性,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H2a:股權集中度在研發經費投入對創新績效影響中起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H2b:股權集中度在研發人員投入對創新績效影響中起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
2.2 股權制衡的調節作用
股權制衡是指剩余股東對大股東的制衡作用。當大股東一股獨大時,剩余股東往往通過聯合的方式對大股東進行制約。但股權制衡度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壓制控股股東做出有利于公司發展的行為決策,給公司的發展帶來負面作用。滕飛、仇冬芳(2015)通過研究發現,股權制衡與創新績效呈負相關關系。倪德鋒(2017)通過研究A股市場表明,股權制衡與研發投入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不利于企業創新,同時市場化進程加劇了這種關系。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3a:股權制衡在研發經費投入對創新績效影響中起顯著的負向作用;H3b:股權制衡在研發人員投入對創新績效影響中起顯著的負向作用。
3 研究設計
3.1 變量與數據
本文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數據主要來源于國泰安經濟數據庫和萬德數據庫,在中國知識產權局官網手動搜集企業專利數。本文對選取的公司做如下處理:①剔除被PT、ST和ST*的上市公司;②為避免公司為上市而粉飾財務數據,剔除2011年1月1日以后上市的公司;③剔除數據不全、沒有披露創新活動的公司。
3.2 研究模型
專利數具有穩定性和科學性,數據的可獲得性高,并且是直接的創新產出。在本文的研究中使用“專利”這一創新產出衡量創新績效,并使用負二項回歸模型進行實證研究。為驗證本文所設假設設立以下模型:
E(Pit)=exp(α+β1X1+β2EXSit+β3SIZEit+β4ROEit+
β5BOARDit+μi+εit)(1)
E(Pit)=exp(α+β1X1+β2X1×X2+β3EXSit+β4SIZEit+β5ROEit+β6BOARDit+μi+εit)(2)
在公式(1)和公式(2)中:X1=[R&Dit,Lit],X2=[TOP1it,OBHit];α為常數,i、t分別表示企業和年度;μi為代表企業差異的不可觀測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模型(1)是為了檢驗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模型(2)使用研發投入與股權結構的交互項檢驗股權結構的調節作用。
4 實證分析
樣本企業負二項回歸結果見表1。對回歸結果分析如下。
(1)主效應分析:從模型1a中可以看出,研發經費投入與創新績效顯著正相關,假設H1a得到驗證。模型2a表明,研發人員投入對創新績效影響不顯著,假設H1b沒有得到支持。
(2)調節效應分析:從模型3a的交互項可以看出,股權集中度在研發經費投入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中起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假設H2a得到驗證。從模型5a的交互項可以看出,股權集中度同樣在人員投入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中起正向調節作用,假設H2b得到驗證。在模型4a中可以看出,股權制衡負向調節經費投入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假設H3a得到支持。而模型6a中交互項的系數不顯著,說明股權制衡在人員投入對創新績效影響中起不到調節作用,假設H3b沒有得到驗證。
5 結語
從全國來看,研發經費投入顯著促進創新績效,研發人員投入與專利產出沒有顯著的關系。企業可能會出現由于研發人員過多而產生的各種管理問題,從而使得邊際效益遞減。高股權集中度更有利于創新活動的開展,高股權制衡則加大了大股東說服其他股東進行創新活動的難度,反而不利于創新能力的提升。本文研究了不同地區研發投入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及股權結構在這一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對于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決策給出了比較有針對性的建議。但是本文研究也存在不足,比如沒有考慮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滯后性,這也是筆者接下來的研究方向。
參 考 文 獻
[1]傅元海,葉祥松,王展祥.制造業結構優化的技術進步路徑選擇——基于動態面板的經驗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4(9):78-90.
[2]孫喜,路風.從技術自立到創新——一個關于技術學習的概念框架[J].科學學研究,2015,33(7):975-984,1016.
[3]劉小元,李永壯.董事會、資源約束與創新環境影響下的創業企業研發強度——來自創業板企業的證據[J].軟科學,2012,26(6):99-104.
[4]羅正英,李益娟,常昀.民營企業的股權結構對R&D投資行為的傳導效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4(3):167-176.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