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文 張琪
【摘 要】河北省的特色小鎮正在逐步發展,文章在回顧特色小鎮的發展歷程之后,展望了其發展前景。同時,探索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建設更好的特色小鎮需要采取的措施,不斷推進河北省特色小鎮的發展。特色小鎮的建設對于河北省經濟的發展具有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特色小鎮發展歷程;前景概況;建設措施;建設意義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4-0049-02
1 特色小鎮的發展歷程
特色小鎮開始發展是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它的建設逐漸變成地方政府行為。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在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中,大力開展特色小鎮的建設,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4年5月,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面向世界征集規劃設計方案,將把臺湖中心區建設成融旅游觀光、綠色生態、別致景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從此揭開了打造節能生態特色小鎮的序幕。該項工作一直延續到2008年奧運會之后。2005年5月,上海寶山區羅店鎮開始經營現代化特色小鎮,至今已將羅店鎮基本建成為功能布局合理,特色風貌獨特,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的體現特色小城鎮風情的綠色文明都市集鎮。云南省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積極促進特色小鎮的發展,通過創新模式帶動云南省特色小鎮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云南省各類特色城鎮的建設,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經過各地政府的建設,目前特色小鎮已遍及全國各地,特色小鎮的探索是伴隨工業化、全球化、市場化而進行的,是城鎮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的探索為新時期小城鎮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 特色小鎮的發展前景
特色小鎮將進一步提高城鎮化水平,破解經濟結構轉化和動能轉化的難題,推進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小鎮的“軟價值”大幅提升,由千鎮一面轉向人文價值的挖掘,也將充分地發揮農民的能動性。城鎮化也有較大的上升空間,突出建制型小城鎮在最短的時間內為全省經濟發展樹立新標桿。人們對特色小鎮的普遍共識應是“立足產業突出特色”,小鎮市場也會進入全新趨勢。如“華夏幸福”運營的河北大廠影視小鎮將影視、傳媒、學院等學研機構加以產業化鏈接,將進入先進的運作模式,被業內人士是稱為“中國唯一特別上路的影視小鎮”。特色小鎮要創新融資方式,發揮財政導向作用,吸收社會資本共同致力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結合電商平臺整合各大商家生態治理特色小鎮的計劃,引入中心城市的先進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增強自身競爭力,實現特色小鎮區域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
目前,國家不斷出臺特色小鎮的相關文件,特色小鎮的發展必然會呈現多元化趨勢,因此目前我國特色小鎮的建設與發展十分具有潛力和市場。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小鎮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探索、研究,借鑒中外建設的優質經驗,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特色小鎮。相信未來我國的特色小鎮也可以走向世界,為中國的發展增添源源不斷的動力。
3 河北省特色小鎮的建設措施
河北省的特色小鎮的建設立足于產業發展,突出特色小鎮“特而強”與“聚而合”的雙融合。“特”就是主攻當地特色產業;“強”表現為通過特色產業,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將特色產業做精、做強;“聚”就是特色小鎮要有產業、文化、旅游、社區4個方面的聚集;“合”就是4個方面都緊貼產業定位,融合發展,而不是簡單相加,生搬硬拼。
通過治理主體多元化、智庫化,運行機制平臺化、網絡化,創新體系本土化,績效評估精細化等策略,從“投入側”入手,提高有效供給,實現對特色小鎮的精準治理。充分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加快經濟的發展和推進產業。
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的河北省特色小鎮,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研究精準治理的結構、理清脈絡,借鑒外省經驗。2014年,浙江省省長李強為特色小鎮建設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特色小鎮成為浙江省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對浙江省的產業結構轉型及新時期社會的變革提供了巨大的推力,也成為各省學習和借鑒的模范。在經濟新常態下,浙江省將特色小鎮著重的放在“三大功能”上面:產業培育功能、生態居住功能、旅游度假功能。努力打造全國新模式、新產能、新動力的特色小鎮,拉動全省經濟建設與發展。我們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不僅要熟知其存在的現實背景及問題,還要參考國內外的文獻資料,借鑒國內外特色小鎮的建設經驗,歸納國內外特色小鎮發展脈絡,調研河北省特色小鎮的現狀,對癥下藥。從“投入側”入手,提高有效供給,精準治理。對于河北省特色小鎮采用治理主體多元化、智庫化,運行機制平臺化、網絡化,創新主體本土化,績效評估精細化。建設具有河北省特色的創新性特色小鎮。
推動經濟是河北省發展特色小鎮的最終目標之一。因此,建設特色小鎮應該立足于本省的民族民情、風俗習慣,適應本省的地理環境、社會環境。文化是特色小鎮的個性靈魂,也是特色小鎮的“內核”。以文化為抓手,以文化為支撐,中國特色小鎮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之地,立足全球國際化趨勢和創新性發展態勢打造文化的引導力、創造力、競爭力,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這是中國特色小鎮文化建設與發展的作用與意義。同時,政府也應該積極響應號召,動員群眾,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助力,優化小鎮環境,群眾是受益者,更應是參與者。通過“以獎代補”、考核評比、全民共治等方式,充分調度發揮基層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群眾同心,響應國家號召,共同努力,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
要想實現供給側改革下特色小鎮的建設,主要有4個措施:第一,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這就意味著,要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從央企到國企,一步步逐級推開,促進“一帶一路”的建設和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第二,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降成本意味著企業要在國家實行的結構性減稅上獲益。目前,國家在稅收制度上給了企業很大的優惠空間,較低的社保繳費水平與降低成本的信號是一致的。第三,防范金融風險,完善股票市場融資功能。突出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建設的領域。顯然,這些改革措施并非一日之功,供給側改革需要全面部署。相信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供給側改革的成果會普及大眾,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4 建設特色小鎮的意義
我國現有的小城鎮大部分都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它們在歷史的見證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小城鎮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在產業升級、科技發展、人才引入、生態環境等方面都面臨著挑戰。因此,為了適應這樣的環境,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新型城鎮化的國家戰略,特色小鎮逐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國家越來越重視,使得特色小鎮的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發展總是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城鎮的發展依舊伴隨著很多問題和阻礙,如產業結構落后、聚集能力限制、人才信息閉塞、科技發展缺失、生態問題日漸嚴重、文化沉淀流失、城鎮缺乏獨特性,等等。但是特色小鎮的出現,一方面有效地規避了一些客觀的阻礙,另一方面將小城鎮的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因為特色小鎮與傳統小鎮有所不同,在形態上,它既可以是大城市周邊的獨立社區,也可以是內部相對獨立的截取,可以共享大城市的社會服務和福利;在產業上,依托某一特色產業,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鏈,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人才,推動創新;在環境上,要求小鎮著力打造3A級景區,有力地推動小鎮綠色發展及病態的解決。與此同時,從整體布局來看,特色小鎮的建設和發展與城鎮化中的“農民市民化”、基于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產業轉型升級”、經濟新常態下的“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等目標是互相發展、共同促進的。這些重大策略將通過特色小鎮去推進、實施,特色小鎮的發展建設又有這些重要戰略的“保護”。特色小鎮建設的發展模式,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快速轉型,解決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諸多難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 考 文 獻
[1]梅子縉.千篇一律打造不出“特色小鎮”[EB/OL].中國網,http://media.china.com.cn/cmsp/2017-07-11/1090299.html,2017-07-11.
[2]賈康.供給側改革及相關基本學理的認識框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44-51.
[3]侯云春,韓俊.我國城鎮化的基本態勢、戰略重點和政策取向(上)[J].中國市場,2010(11):79-82.
[責任編輯:鄧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