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保強
摘要 從病原、流行規律、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等方面對豬傳染性腦脊髓炎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
關鍵詞 豬傳染性腦脊髓炎;癥狀;診斷;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8)04-090-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4.036
Abstract The Porcine transmissible encephalomyelitis was described from the aspects of pathogen, epidemic law, clinical symptom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the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orcine transmissible encephalomyelitis; Clinical symptoms;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豬傳染性腦脊髓炎(Porcine trans?鄄missible encephalomyelitis,PTE),又名捷申病(Teschen diseaes),是由豬捷申病毒(Porcine teschovirus,PTV)感染導致豬中樞神經系統受侵害而產生一系列神經癥狀的傳染病,以感覺過敏振顫、麻痹、驚厥和癱瘓為特征,發病率50%,致死率為70%~90%,給養豬業造成了很大損失。血清學調查表明,當前該病不僅在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發生,而且在其他地區也有發生,我國內蒙古于2003年首次分離到該病毒以來,其他省份和地區也陸續出現該病的報道。筆者從病原、流行規律、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綜合防治等方面對豬傳染性腦脊髓炎進行了闡述,旨在為該病的科學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1 病原
1.1 分類與結構
PTV屬于小RNA病毒科(Picomaviridae)捷申病毒屬(Teschovirus)。病毒粒子直徑22~30 nm,呈圓形、無囊膜、核心為單股RNA。其外層包著核衣殼,衣殼由60個殼粒組成,呈20面立體對稱,由1A(VP4)、1B(VP2)、1C(VP3)、lD(VPl)4種結構蛋白組成,無囊膜。不同的PTV毒株,VPI蛋白的氨基酸數可能不同。在氯化銫中的浮密度為1.33~1.34 g/ml,分子質量為2.5×106 u。病毒表面不含脂蛋白。
1.2 血清型
國際病毒學大會將豬腸道病毒13個血清型的一部分單獨列為捷申病毒屬,該病毒屬有11個血清型,PTV?鄄1~PTV?鄄11。
1.3 培養特性
PTV能在豬胚胎、豬腎、腸以及PK?鄄15,IBRS?鄄2等原代和傳代單層細胞中繁殖,并產生細胞病變(CPE),也可形成蝕斑。有些毒株可以在Hela、猴腎和乳倉鼠等細胞系繁殖。不同毒株在豬腎細胞上所產生的細胞病變不同,有些為細胞病變呈圓形,類似葡萄樣聚合在一起,然后脫落;有些則細胞內有顆粒,周圍有星狀突起。可用BHK?鄄21、HeLa或Vero細胞培養加以區別。未證明有血凝性。
1.4 理化特性
對乙醚、氯仿等脂溶劑不敏感,能抵抗胰酶(因為該病毒不含脂蛋白)。pH 3~9的環境相對穩定。對熱的抵抗力較強,56℃作用2 h,60℃作用15 min不滅活,-70℃可長期存活,其中I型在15℃可存活168 d。病毒可長期存活在稀糞中,但可被次氯酸鈉和70%乙醇完全滅活。
2 流行規律
2.1 傳染源
病豬、帶毒豬和隱性感染豬為主要傳染源,尤其是后者在該病傳播上起主要作用。
2.2 易感動物
豬是捷申病毒的唯一宿主,首次接觸豬捷申病毒的各種年齡和品種的豬均易感,感染率高,病死率因日齡有較大差異,哺乳仔豬100%死亡。
2.3 傳播途徑
PTV可經由攝食、滴鼻以及肌肉內注射引起發病,自然暴發的途徑主要是為攝食和滴鼻。大量病毒隨著糞便排出體外,通過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呼吸道也是傳播途徑之一。本病的間接傳播一般是通過人、家鼠等動物,可把病毒從一個豬群帶到另一個豬群。
3 臨床癥狀
該病的潛伏期較長,為4~28 d,人工感染與自然感染癥狀非常相似。引起PTE的血清型有4種,其中血清I型引起的最為嚴重,具有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而II、III和V引起的癥狀溫和且病死率不高。
3.1 急性
病初體溫升高,發熱數日達40~41℃或更高,精神萎頓,厭食,后肢動作稍失調。隨后出現腦脊髓炎癥狀,四肢僵硬,不能站立,倒向一側,繼而肌肉、眼球震顫,出現劇烈的陣攣性驚厥。食欲廢絕,嘔吐,受到刺激時引起強烈的角弓反張。驚厥期持續24~36 h后體溫急劇下降,可能發生昏迷,于3~4 d后死亡。
3.2 亞急性
該型發生迅速,消失也迅速。以14日齡內的仔豬常發,3周齡以上的豬很少發病,極幼齡豬發病率常為100%,死亡率近100%。臨床表現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便秘、食欲不振,經常性少量嘔吐,數日后出現脊髓麻痹型神經癥狀,一般無腦炎癥狀。輕病例預后良好,經數日后康復,但耐過豬可能表現肌肉萎縮、麻痹或癱瘓等后遺癥。
4 病理組織變化
彌散性的非化膿性腦脊髓炎。廣泛分布于神經系統的灰質中,以脊髓最為嚴重,其中以脊髓腹角、小腦皮質、間腦和視神經床等處最為明顯。特征是:神經細胞變性、壞死、神經原被吞噬及神經膠質細胞增生,伴隨變性壞死的噬神經細胞結節形成。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形成管套現象,血管周圍滲出物中以淋巴細胞最多,形成淋巴細胞套,但還能看到漿細胞和嗜中性白細胞。大腦的組織學變化較小腦輕微。
5 診斷
5.1 診斷要點
①豬是PTV的唯一宿主,首次接觸豬捷申病毒的各種年齡和品種的豬均易感,感染率高,病死率因日齡有較大差異,哺乳仔豬100%死亡;②臨床上表現出腦脊髓炎和脊髓麻痹型癥狀2種不同類型的神經癥狀;③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5.2 類癥鑒別
5.2.1 豬乙型腦炎 相同點:都有神經癥狀。不同點:妊娠母豬有死胎、流產,公豬的單側睪丸炎。發病季節主要在蚊蠅孳生的5—9月份,以6—8月高發。
5.2.2 食鹽中毒 相同點:全身肌肉痙攣、震顫、僵硬。不同點:食鹽中毒還表現口渴,喜飲,尿少或無尿,口腔粘膜潮紅腫脹,興奮時奔跑。急性瞳孔散大,腹下皮膚發紺。
5.2.3 李氏桿菌病 相同點:有神經癥狀,體溫升高,腦及腦膜充血水腫。不同點:李氏桿病多發生于斷乳后的仔豬,初期興奮時表現為盲目亂跑或低頭抵墻不動,四肢張開,頭頸后仰如慣星姿勢。剖檢可見腦干特別是腦橋、延髓和脊髓變軟,有小的化膿灶。細菌學鑒定可以檢查到李氏桿菌(G+)。
5.3 實驗室診斷
5.3.1 病原分離鑒定 ①病料采集。以無菌操作從病豬采取小腦和脊髓的灰質部,放在pH 7.4的等滲PBS中(含甘油)保存。使用時將病料用PBS制成1∶10倍懸液,加入雙抗,4℃放置12 h,
4 000 r/min離心30 min,取上清。②病原分離。培養組織塊切碎,用PBS制成10%待檢組織懸液。離心取上清作為組織培養的接種物。單層的原代或傳代豬腎細胞,如PK?鄄15最適合病毒分離。待細胞形成單層后,取10個單層細胞培養管,標記。③細胞病變(CPE)觀察與動物接種。每管加0.1 ml供分離病毒組織懸液的培養液,加塞放在旋轉培養箱內培養。1 h后棄去接種物,每管用PBS洗3次,最后每管加1 ml不含犢牛血清的維持液,再把培養管放入培養箱,37℃培養。3~4 d后可看到典型的細胞病變(CPE),即出現小病灶,病灶中的細胞圓縮,有折光性。時間延長CPE增多,后所有細胞脫壁。也可將懸液接種易感豬,若出現與自然病例相同的癥狀和病理變化則可確診。④電鏡觀察。將被檢樣品用磷鎢酸染色液上負染,電鏡下檢查。如PTV病毒呈球形,直徑22~30 nm,無囊膜,核衣殼為20面立體對稱。
5.3.2 血清學診斷方法 在眾多血清學診斷方法中,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ELISA和IF。PTV血清型較多,最終的確定還是通過中和試驗,許多其他的試驗如補體結合試驗雖然敏感,但是容易產生部分血清型的交叉。
5.3.3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 與以上常規PTV診斷方法相比,PCR具有敏感、特異和快速的特點,但對實驗室條件和實驗操作水平要求較高,無法進行快速、簡便檢測和診斷。
6 防治
6.1 預防措施
6.1.1 免疫預防 注射疫苗是一種預防PTE效果較好的方法。但由于該病血清型較多,目前針對II、III和V型的疫苗還很少,在實際生產中建議使用多種血清型的聯合疫苗。
6.1.2 飼養管理 完善防寒保暖措施,增加飼糧中能量飼料的供給,以提高豬群整體抗病能力;做好豬舍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加強引進種豬的檢疫,以防引入帶病毒豬;對疑似發病豬,要迅速確診,堅決采取隔離、消毒等措施,必要時予以消滅。
6.2 對癥治療
該病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僅可采取鎮靜、解痙、強心等對癥療法:
(1)KBr 3 g、NaBr 3 g、KI 3 g、H2O 50 ml溶解后一次灌服,2次/日,連用2 d。
(2)40%烏洛托品注射液10~20 ml;25%葡萄糖注射液60~150 ml,一次靜脈注射,1~2次/日,連續2 d。
(3)10%的磺胺嘧啶注射液10~20 ml、安痛定注射液5~25 ml,一次肌注,2~3次/日。
(4)菊花15 g、遠志12 g、天竺黃12 g、朱砂1.5 g、生地12 g、防風12 g、黃連9 g、薄荷12 g、白芷12 g、梔子12 g和連翹9 g,水煎取汁一次灌服,1劑/日,連用2~3劑。
參考文獻
[1] 張國鋒. 豬傳染性腦脊髓炎的診治[J]. 云南畜牧獸醫,2004(4):39.
[2] 李建榮,彭學坤,楊順萍,等. 疑似豬傳染性腦脊髓炎的診治[J]. 云南畜牧獸醫,2007(4):10.
[3] 吳波平,馮力,時洪艷. 豬捷申病毒3D蛋白的原核高效表達及其反應活性[J]. 中國獸醫科學,2007,37(2):131-134.
[4] 吳波平,金顏輝,馮力. 豬捷申病毒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 動物醫學進展,2008,29(5):78-82.
[5] 林乃參. 豬捷申病概述[J]. 福建畜牧獸醫,2008,30(3):42-44.
[6] 世界衛生組織. 賈幼陵,封啟民譯.動物疾病診斷試驗及疫苗標準手冊[M].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2.
[7] 胡元亮. 獸醫處方手冊[M]. 北京:中國 農業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劉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