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杰
【摘 要】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農業發展模式的轉變,基于家庭聯產承包模式的農村專業合作社在農村逐漸興起。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興起和發展受到廣大農民的一致認可,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鑒于此,文章從政府視角下對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社進行研究,同時結合專家學者關于農村專業合作社的觀點對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進行探析。
【關鍵詞】政府;農村專業合作社;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6-0265-02
農村專業合作社是近年來在我國農村地區迅速崛起的一種基層商業化合作組織,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連接農戶與企業的橋梁作用,它不僅能夠讓農民的產品適銷對路,也能夠為企業解決原材料供應問題。所以,無論是從經濟發展還是政策有效性的角度來看,農村專業合作社都是現階段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但是作為對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一種探索,我國的農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初期還存在諸如規模效益不明顯、技術服務滯后、缺乏科學管理、資金不足等問題,怎樣在發展過程中合理解決這些問題,成為當前政府相關部門工作的關注點。
1 基于政府視角的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優勢分析
1.1 加強農民之間的協作關系,提升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
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能夠有效地把農民組織起來,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專業合作社的指導下,農民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農產品種植、加工,生產適銷對路的農副產品,這樣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減少了資源的浪費。以山東某地木料專業合作社為例,在沒有成立專業合作社之前,農戶之間的木料交易主要通過分散的收購和倒賣獲取經濟利益,這種簡單的買賣行為一方面由于經過層層轉手最終利潤較低,另一方面由于其分散的特征難以形成規模化運營,不具備市場競爭力[1]。在加入專業化合作社之后,通過場地擴大、資金投入等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木料收購、銷售,并且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相應的品種調整,降低市場風險。
1.2 有效拓寬就業渠道,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合理分工
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成立,推動了農業經營模式由原來單一的生產種植到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的轉變。經營模式的轉變一方面拓寬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渠道,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勞動力的自身優勢進行合理分工,有效解決了農村勞動力過剩和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問題。
1.3 加快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與創新步伐
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一方面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對農村土地進行合理利用和規?;洜I,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地集中農戶手中的閑置資金。這樣既解決了農村土地利用化程度不高問題,又可以為農民增收拓寬路徑,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推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與創新。
2 基于政府視角的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缺乏資金支持,沒有形成規?;洜I
通過調研發現,我國的農村專業合作社大多沒有強大的資金后盾,規模較小,甚至有些合作社的成立僅僅是跟風而動,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農村專業合作社大都是由農戶自發組織成立,但由于農民觀念的差異和資產實力薄弱,很多專業合作社存在運營資金不足的問題,而且合作社在進行農產品交易時存在應回籠資金沒有及時到賬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資金投入的積極性。
2.2 缺乏技術支持,經營狀況較為散亂
農產品實現價值的周期長、利潤低、產品開發程度低等是長期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現階段的農村專業合作社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持,導致農產品附加值普遍較低,同時部分地區的農業合作社沒有規范化運作,存在管理混亂、分工不明、賬目不清晰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專業合作社的長期發展。
2.3 缺乏專業的市場調研,產品難以適應市場需求
資金和技術上的短缺,加上農民經營理念的滯后,導致農業合作社很難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市場調查和產品分析,也就難以對市場需求和產品價格體系有足夠了解[2]。不以市場為導向,合作社的產品無法順利銷售,農產品的經濟價值就難以實現,長此以往,農民對專業合作社的投入熱情勢必大大降低。
3 基于政府視角推動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建議
農業合作社是市場經濟浪潮下農民自發組織的產物,但我國農村地區面臨的現實情況是農戶分散并且想法不一、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家庭經營為主導致規模化程度低,這一系列問題要求政府在推進農業合作社進程中應處于主導地位。
3.1 對農村專業合作社進行制度化、規范化引導
2006年10月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專業合作社法》在推動和引導農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運作、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7年12月對該法案的修訂進一步明確了農民的土地使用權限、農業合作社的投/融資模式等,為我國的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3]。但是,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所以很多地區有其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問題,這就需要當地政府部門在國家法律法規的框架下,制定出符合當地農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因地制宜地推動農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
3.2 在政策方面對農村專業合作社進行扶持
當前,我國諸多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市場風險抵御能力偏低,組織與經營的實踐經驗較少,綜合競爭力較弱,需要政府部門加強對農業合作社的政策性扶持,具體可從2個方面著手:一是廣泛推廣新技術。政府不僅要加強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資力度,還要廣泛推廣農業新技術,幫助農業專業合作社拓寬獲取農業新技術的渠道或路徑,定期對農民開展新技術培訓活動等。二是加強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例如通過設立專項財政撥款對農業合作社在土地承包、原材料選購等方面給予扶持,同時在稅收方面對新成立的農業合作社給予適當減免,還應當防止某些個人、組織通過不正當手段套取國家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專業合作社的信貸支持力度,適當放寬信貸申請范圍,合理降低信貸利息等[4]。因此,政府部門在對農業合作社進行政策扶持時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讓有需要的農戶和合作社得到實惠,也要防止政策濫用、冒用,從而保證惠民政策落到實處,促進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3.3 構建靈活的農業專業合作社人才引進機制
就目前而言,我國相當一部分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吸引人才方面都處于劣勢狀態。對此,政府應加大針對農業專業合作社人才引進機制的建設力度,積極采用“軟引進”措施為農業專業合作社輸送人才。譬如,通過創建農業實驗基地,積極吸引農業領域相關學者、專家等人才到農業實驗基地開展工作,為農業專業合作社提供指導與幫助。優秀的農業專家與學者,既能為農業專業合作社提供經驗指導,又能為農業專業合作社提供最前沿的科技信息[5]。此外,政府還應鼓勵農業學院與農業專業合作社之間的合作力度,建設農業大學生實習基地,這樣不僅可以為農業專業大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基地,而且還能夠幫助農業專業合作社解決一系列理論知識問題等。
4 結語
總之,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進步與發展,不僅有助于促進農村的產業化步伐,而且有利于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更能有效增加農民的整體收入。政府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主體,在扶持與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又好又快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需要不斷完善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法規,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相關法律的可執行性,進一步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強化政府的指導與監督等,進而實現政府在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價值最大化。
參 考 文 獻
[1]寧俊飛,劉禹宏.從國外政府行為看我國農村合作社的發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8,19(12):76-77,95.
[2]李長健,江曉華,唐歡慶.我國農村合作社與政府關系的法律研究——以農村合作社發展模式為視角[J].邯鄲農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5(2):12-16.
[3]趙玉石,劉亞娜.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中的鄉鎮政府角色與行為困境[J].社會科學戰線,2018(3):196-201.
[4]郭曉鳴,廖祖君,付嬈.龍頭企業帶動型、中介組織聯動型和合作社一體化三種農業產業化模式的比較——基于制度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7(4):40-47.
[5]曾淼,劉發志,曾磊.國外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的政府行為比較及其啟示[J].金融與經濟,2007(9):75-78.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