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納薩爾巴里起義的社會動力機制及其后果

2018-09-10 17:46:06王晴鋒
外國問題研究 2018年3期

王晴鋒

[內容摘要] 20世紀60年代中期,土地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懸殊、通貨膨脹、嚴重饑荒等因素再加上部落的反抗和印共(馬)在當地的長期群眾動員工作,最終導致1967年西孟加拉邦的納薩爾巴里地區爆發大規模的農民武裝暴動。在馬宗達、桑亞爾等人的領導下,起義者提出一系列主張,諸如廢除地主土地壟斷、重新分配土地、武裝農民、反對資產階級政府等,革命的浪潮迅速擴展到毗鄰區域。納薩爾巴里起義使剛在西孟加拉邦聯合參與執政的印共(馬)處于進退維谷的境地。作為進入議會政治體系的主流左派,印共(馬)最終選擇了鎮壓起義,此舉造成黨內嚴重分裂。薩爾巴里起義在印度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只是一場地方性的農民起義,而且是后殖民時代西孟加拉邦乃至整個印度的重要社會政治事件。

[關鍵詞] 西孟加拉邦;納薩爾巴里;印共(馬);部落;納薩爾分子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201(2018)03-0085-09

印度的納薩爾運動已經整整經歷了50年,如今它還在南亞次大陸上生生不息。學界普遍認為,納薩爾運動是以1967年發生在西孟加拉邦的納薩爾巴里起義作為開端,這次農民起義也由此獲得了劃時代的意義。在本文中,“納薩爾巴里起義”特指1967年納薩爾巴里地區的農民起義,而此后延續至今的“納薩爾運動”正是以這一標志性的事件來命名的。由于納薩爾巴里起義的主要參與者是農民,因此,印度的一些社會運動研究者也將納薩爾運動或毛派運動納入“農民運動”的范疇。納薩爾巴里起義被視為一場真正的“毛派實驗”。在納薩爾巴里的反叛過程中,憤怒的農民沖入地主的糧倉、強行收割莊稼、燒毀地契債務等。本文主要探討納薩爾巴里起義的歷史背景、社會成因、起義的演變過程以及它對后來的納薩爾運動和西孟加拉邦的政治生態產生的影響。

一、起義前夕的西孟加拉邦

西孟加拉地區素來是印度較為活躍的政治活動中心之一。19世紀,由于極端貧困和各種不公正待遇,孟加拉地區的農民經常發生動亂,但是農民的處境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20世紀初,孟加拉以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恐怖運動”而著稱。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孟加拉地區發生過多起自發性的或有組織的農民反叛運動,比較著名的有“三一減租運動”(Tebhaga movement)、“糧食運動”和“難民運動”等。20世紀40年代,隨著印度卷入“二戰”,全國的經濟狀況迅速惡化。1943年,孟加拉地區發生嚴重的饑荒,當時的印度共產黨開始關注農村面臨的嚴峻社會問題。20世紀60年代中期,印度再次發生大范圍的嚴重饑荒。為了解決糧食匱乏問題,印度政府開始實施“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該項措施確實增加了糧食的總產量,但加劇了社會不平等,因為從中獲得更大利益的是那些能夠購買得起化肥和現代農業設備以及運用新技術的農民。Rahul Pandita, Hello, Bastar: The Untold Story of Indias Maoist Movement, New Delhi: Tranquebar, 2011, p.19.

印度獨立后,政府并沒有切實施行土地改革。例如,1954年法案規定重新分配17000英畝土地,但是到1967年,僅再分配了7500英畝。在納薩爾巴里地區,半數以上的農民入不敷出。很多耕種者淪為佃農,只能靠耕種地主的土地維持生計。西孟加拉邦政府規定這些佃農應得到2/3的收成,但是他們實際上只能與地主平分。這些以實物形式支付的收成如果無法維系一年的家庭糧食,那么他們不得不向地主借糧食與現金,而地主則趁機牟利。1965年12月,西孟加拉邦發生嚴重的干旱現象,進一步加劇了當地的糧食危機。1966年,印度政府宣布盧比貶值,這對西孟加拉邦更是雪上加霜,它導致了通貨膨脹、失業率增加、工業衰退等各種負面效應。農業危機、貨幣貶值,再加上當地長期存在的饑荒,使數百萬人面臨糧食短缺,很多人因食物匱乏身體羸弱不堪,瘧疾和霍亂的橫行又增加了死亡率。農民的生存狀況迅速惡化,很多無地農民在走投無路之下選擇了自殺。然而,中央政府沒有充分重視饑荒的嚴重性,并未及時采取賑災措施。盡管后來地方政府確立了糧食分配制度,但是具體負責糧食分配的官員利用權職之便擅自囤積谷物、待價而沽,囤糧行為進一步加劇了災情和貧困。當時的土地集中和貧富分化現象極為嚴重,無地者失魂落魄,典型的一幅“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景象。孟加拉地區的民眾對富裕地主和與之勾結的官員積怨已久,正是這些窮苦的農民和無耕地者構成了納薩爾巴里起義的主力軍。

納薩爾巴里是西孟加拉邦東北部的一個村落,它西接尼泊爾,北部與錫金(后并入印度成為一個邦)、不丹接壤,南部則是孟加拉國(原先的東巴基斯坦)。納薩爾巴里距離西藏邊境只有96公里,它被視為中印邊境的戰略要地。納薩爾巴里靠近印度最狹隘的走廊(約13—14英里寬),該走廊聯結著印度本部和東北部各邦。該地區的西北部是喜馬拉雅山麓,特萊河(Terai)從錫金流經大吉嶺地區,進入孟加拉國的蘭賈普地區(Rangapur)與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即我國境內的雅魯藏布江)匯合。納薩爾巴里屬于大吉嶺地區,該區域大多是農村,它是西孟加拉邦人口密度最低的區域。納薩爾巴里起義的區域主要包括納薩爾巴里、卡哈利巴里(Kharibari)和范西德瓦(Phansidewa)等,印度政府在這些地方分別設有三個地方性的警局,它們屬于西孟加拉邦大吉嶺縣西里古里(Siliguri)分局管轄地。西里古里的部落所占的人口比例很高,大吉嶺地區近60%的部落人口聚集在該地區。Ajay Mehra, “Naxalism in Inida: Revolution or Terror?”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Vol.12, No.2, 2000, p.43.納薩爾巴里是一塊約270平方英里的飛地,大約有8萬人口,主要定居著桑塔爾(Santhal)、奧朗(Oraon)、蒙達(Munda)和拉賈班斯(Rajbansi)等部落,他們大多是無地的農民,通常與地主訂立契約,為其勞作。在起義前夕,納薩爾巴里地區的土地集中現象極為嚴重,少數富農占有著絕大部分耕地。地主為在其土地上耕種的無地農民提供農作物種子和犁之類的農具,并獲得大部分的莊稼收成,部落民終年的辛勤勞作到頭來甚至不能勉強糊口。因此,地主與無地農民之間的沖突時有發生。

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導致印共內部產生嚴重分歧,它反映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的意識形態裂縫。盡管印度的共產主義運動內部出現分裂,但是當時不少進步的草根農民組織仍然有來自印共和印共(馬)雙方的成員。這場意識形態的持續斗爭最終導致黨的分裂。1964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印共的親華派在加爾各答召開的第七次黨代會上成立了印共(馬),它采取反對印共和蘇聯的立場。然而,印共(馬)逐漸傾向于認為,印度的革命形勢尚未成熟,因此,未多久它亦決定走議會政治的道路。這一時期,印度國內的宏觀政治形勢逐漸發生了變化。自印度獨立以來,國大黨在政壇長期居于支配地位,這在尼赫魯時代尤為顯著。1964年,隨著尼赫魯的去世,印度的甘地式治理時代宣告結束,一直掌權的國大黨在印度政壇失去了往昔獨占鰲頭的絕對優勢。國大黨日益難以遏制不同的政見者,國內政治格局開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西孟加拉邦,盡管國大黨一直統治到1967年,但它不得不面對來自印度共產黨等左派對其霸權地位的挑戰。在孟加拉城市地區,左派的主要支持者包括知識分子、學生、青年、小資產階級和組織化的工人階級,他們在貧農階層中也有一定的影響力。當1967年全國第四次大選來臨之際,印共和印共(馬)雙方都反對國大黨,但是它們都否定了聯合抵制大選的提議。1966年12月,在西孟加拉的議會選舉中,由印共(馬)領導的“左翼聯合陣線”(United Left Front)和印共領導的“人民聯合陣線”(Peoples United Front)聯合形成廣泛的左翼聯盟,即“聯合陣線”(United Front,UF)。當時,印共(馬)的領導層并未預料到他們能夠在西孟加拉邦的大選中獲勝。因此,印共(馬)作了兩手準備,一方面,他們加緊選舉籌備工作、廣泛吸引選民;另一方面,他們積極動員納薩爾巴里地區的農民,將他們武裝起來,準備在選舉失利后發動抗議和騷亂。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1967年初大選的結果是國大黨慘敗,他們未能贏得眾議院(State Assembly)的大多數席位,而由印共(馬)等非國大黨派別組成的“聯合陣線”贏得了大選。最終,西孟加拉邦成立了“聯合陣線政府”,它由印共(馬)、印共等左翼和中間派的政黨構成。印共(馬)聲稱,參與聯合陣線政府是為了“利用政府的作用幫助發展群眾運動,”并宣布它將利用其在政府部門擔任的角色促進群眾運動的蓬勃發展。印共(馬)的兩位重要領袖喬蒂·巴蘇(Jyoti Basu)和哈雷·克利須那·孔納(Hare Krishna Konar)分別擔任內政部長(主管警察部門)和財政部長(主管土地政策)。孔納是一位革命活動家,他曾積極號召西里古里的黨員和農民進行武裝斗爭。在其任職后不久,他便宣布一項土地改革政策,將剩余的土地分配給無地者,并不再驅逐佃農。

西孟加拉邦的“聯合陣線政府”是印度獨立后首次擊敗國大黨而由印共(馬)聯合其他黨派執政的地方性政府。由于黨內激進分子長期以來進行群眾動員工作,因此,民眾出現明顯的左傾思潮,從而使印共(馬)與其他非國大黨派別組成的政治聯盟能夠在西孟加拉邦通過選舉執政,并成立“聯合陣線”政府。然而,一旦贏取選舉的目標實現后,執政聯盟(包含中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中異質性要素紛紛涌現。因此,聯合政府甫一上臺便存在難以化解的內部矛盾。在納薩爾巴里起義前夕,印共(馬)黨內贊同毛澤東式革命路線的人士就對黨的策略與實踐很失望,他們更是無法容忍黨參與議會政治。雖然印共(馬)在聯合陣線中占了大多數,但它必須服從孟加拉議會的領導。而此時不可忽略的社會形勢是,納薩爾巴里地區農民的革命熱情已經如火如荼,他們隨時準備侵擾大選后執政的國大黨政府。

二、起義的原因

部落有著反抗當局壓迫的傳統,例如西孟加拉邦的桑塔爾人、安德拉邦的吉利賈人(Girijans)等。20世紀60年代,安德拉邦的吉利賈人不斷遭受來自當局的侵擾,限制他們利用森林資源的傳統生活方式,使他們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吉利賈人沒有受到國大黨或地方性關系網絡的庇護。他們無法在高利貸和土地權屬問題上捍衛自身的權益。在西孟加拉邦,桑塔爾人遭受著另一種形式的社會排斥。他們原本過著半定居式的、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最初,由于英國殖民者經營的茶園缺乏大量勞動力,因而將他們引入該地區。桑塔爾人不屬于印度教徒,他們經歷了尤為深重的階級剝削。這種窘迫的經濟條件和悲慘的生存境遇為納薩爾派動員部落民進行武裝反抗提供了社會條件。Richard Bownas, “The Nepalese Maoist Movement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earning from the History of Naxalism in India,” Himalaya, Vol.23, No.1, Article 8, 2003, p.33.從族群上而言,吉利賈人和桑塔爾人都是被邊緣化的他者,處于外來人的地位。但是這兩者之間仍然存在差別:吉利賈人抵制和反抗國家侵占他們擁有的公共土地,他們試圖重新獲得族群對資源和生活方式的自主性。而桑塔爾人在當時已經是被無產階級化的工資勞動者,他們反對的是階級壓迫。歷史上桀驁不馴的反抗傳統與現實的悲慘遭遇是導致部落奮起抗爭的重要原因。納薩爾叛亂在西孟加拉邦、安德拉邦等山林地區最為持久,這也是由于這些地方聚集著大量部落民的緣故。

納薩爾巴里起義并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農民反抗運動,它的醞釀、爆發和持續與印度共產黨內革命志士長期進行的群眾動員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自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印度共產黨就在孟加拉地區開展群眾工作,積極培養當地民眾的革命反抗精神。在納薩爾巴里,早在1951年,也即爆發起義的16年前,基層的共產黨員已經在桑塔爾部落中站穩腳跟。這些黨員完全將自己融入當地的共同體,有些還與桑塔爾人的婦女結婚生育。在這個時期,黨的工作重點主要是共同體建設、增強部落的身份意識,而不是直接從事革命行動。在19世紀,部落在反抗英國殖民者的過程中結合了基于區域的領地性和基于親屬關系的團結一致;而在20世紀60年代末之前,納薩爾派在農村地區開展的行動則試圖在激進政治與傳統要求(即保護共同體及其資源)之間達成某種平衡。Richard Bownas, “The Nepalese Maoist Movement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earning from the History of Naxalism in India,” Himalaya, Vol.23, No.1, Article 8, 2003, p.34.基層的革命動員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在納薩爾巴里地區,當地農民的組織化過程也是耗日持久。納薩爾巴里起義的領導者之一卡努·桑亞爾(Kanu Sanyal)曾將納薩爾巴里地區在起義之前的農民運動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1951—1954年:組織階段,納薩爾巴里的農民通過各種沖突而逐漸被組織化。1953—1957年:工農聯盟階段,即工人與農民成為一個聯合的階級。1955—1962年:農民組織號召自我武裝起來保護莊稼,他們重新奪取土地,沒收地主的財產,除非他們能夠向農民委員會證明擁有這些財產是正當的。1962—1964年:盡管該階段出現中印邊境沖突,但農民拒絕被狹隘的愛國主義所左右。Ajay Mehra, “Naxalism in Inida: Revolution or Terror?”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Vol.12, No.2, 2000, pp.4445.

因此,納薩爾巴里起義與革命者的長期動員和關鍵性人物的組織能力有莫大的關系。作為印共(馬)黨內的激進分子,查魯·馬宗達(Charu Mazumdar)在納薩爾巴里起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918年,馬宗達出生于大吉嶺地區的一個高種姓家庭,他十分熟悉自己的家鄉西里古里的社會經濟狀況。在大學期間,馬宗達開始參加共產主義活動,曾先后活躍于印共和印共(馬)黨內。20世紀60年代初,馬宗達潛心閱讀毛澤東的著作,受到毛澤東思想的極大啟發。他深信印度的國情與中國非常相似,印度人民也能夠通過農民武裝斗爭推翻印度中央政府。1964年,在印共(馬)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上,馬宗達在選舉中失利。由于在黨內無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負,馬宗達開始正式反對印共(馬)的官方路線,并提出印度革命的新路線。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他竭力擁護毛主義作為印度共產主義革命的唯一有效道路。在當時,馬宗達有兩位重要的支持者。其中一位是卡努·桑亞爾,他出身于中產階級,長期生活在納薩爾巴里地區,深入群眾開展革命工作。桑亞爾具有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尤其是在當地的茶葉工人群體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納薩爾巴里起義最初的實際領導者也主要是卡努·桑亞爾。另一位是江格·桑塔爾(Jangal Santhal),他是一位很受歡迎的部落首領,后來還參與1967年的大選,差點擊敗當地國大黨的競選對手。

盡管黨內在具體的斗爭策略上存在嚴重的分歧,印共(馬)的一些領導者仍然不遺余力地在大吉嶺及其附近地區開展組織農民的工作。1965年至1967年間,馬宗達發表了數篇社論,詳細闡述了印度革命的毛主義道路。馬宗達提出黨員必須接受四個先決條件:Rahul Pandita, Hello, Bastar: The Untold Story of Indias Maoist Movement, New Delhi: Tranquebar, 2011, p.20.首先,認同毛澤東是世界革命的領袖,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最高形式;其次,深信“革命形勢”(revolutionary situation)存在于印度的每個角落;再次,地方性的逐步奪權是推動印度革命的唯一道路;最后,游擊戰是實現革命的唯一手段。在很長時期內,馬宗達的身份是合法的,因此他的論著也得以廣泛流傳。由于長期參與一線的革命實踐工作和意識形態的研究,馬宗達當之無愧地成為納薩爾運動的締造者之一。在爆發納薩爾巴里起義之前,西孟加拉邦北部很多村落的年輕人受馬宗達思想的鼓舞,他們積極地宣傳革命派的主張,有意識地組織當地的窮人和無地農民。因此,在起義前夕,革命派在當地的群眾中已經有相當堅實的組織基礎。此外,20世紀60年代中期,馬宗達與他的戰友們還曾組織過多起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些活動為納薩爾巴里起義提供了重要的革命經驗。

三、起義的過程

(一)導火索

1967年3月2日,年輕的部落民比馬爾·基山(Bimal Kissan)經法院許可后在他自己的土地上耕作,但是卻遭到地主及其雇傭暴徒的襲擊。該事件發生后,迅速引起當地部落的聯合反抗,他們采取行動奪回屬于他們的土地。3月18日,印共(馬)大吉嶺地區西里古里分部緊急組織召開了一次農民會議,會議的組織者是黨內的激進分子,主要包括大吉嶺地區印共(馬)書記卡努·桑亞爾、印共(馬)的部落農民領袖江格·桑塔爾以及西里古里“工農聯盟”(Krishak Samity)“工農聯盟”是一個類似于農會的組織,它長期在當地的部落群體中開展組織與動員工作。的主席。這次會議提出了一系列主張,諸如廢除地主對土地所有權的壟斷,由農民委員會重新分配土地;將農民武裝起來,摧毀地主和其他敵對勢力的抵抗等。同時,會議的組織者告誡無地農民,反封建斗爭必須反對一切反動勢力,包括英迪拉·甘地領導的中央政府和西孟加拉邦的聯合陣線政府。這次會議在那些準備采取武裝斗爭奪取土地的農民群體中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從3月底至4月,納薩爾巴里地區幾乎所有的村莊都被組織起來,“工農聯盟”的成員一度達到近4萬人,每一個村莊都成立了農民委員會。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里,這些村委會轉變成了武裝村衛隊,農民從地主那里奪得槍械,同時也采用弓箭、矛等各種傳統的武器來武裝自己。納薩爾巴里的農民以村委會的名義奪取地主的土地、收繳谷倉、燒毀所有地契、廢除抵押的債務等,并公開宣判暴虐的地主死刑。與此同時,當地的地主階層也迅速作出反應,并向警方求援。

到了5月份,隨著國家武裝力量的介入,農民與警察之間的沖突迅速升級。5月23日,警監索南·旺迪(Sonam Wangdi)率領一支警隊前往巴拉賈魯村(Barajaru)逮捕肇事的農民。消息傳播開來,憤怒的部落民奮起反抗,導致附近村落數以千計的農民和茶園工人組織起來沖入村莊。在混戰中,數名警察受傷,警監索南·旺迪遭到村民的弓箭伏擊后身亡。警察被迫在混亂中撤退。25日,在距離納薩爾巴里2.5公里處的普拉薩德·喬特村(Prasad Jote),一群當地的婦女正在秘密召開會議。警察聞風趕到現場,但是被有所防備的村民全部繳械。雙方經過協調之后,村民同意歸還警察的武器,并準許他們離開。然而,警察在得到武器之后并沒有真正離開,他們沒多久又突然折返,向聚集的人群瘋狂地開槍射擊。村民拿出所有可利用的武器(主要是弓箭等原始的武器)拼命反抗、與警察進行抗爭。最終,警察開火槍殺了9名部落民,其中6名婦女、2名兒童,并傷及多人。關于警察襲擊致死的人數有不同的說法,但共同之處是死者中婦女占大多數,并有無辜的幼童死亡。人們關于納薩爾巴里起義的直接原因的敘述通常是警察毆打、強奸桑塔爾部落的婦女,桑塔爾農民與茶園勞動力發生叛亂,一些非部落的貧下中農也參與到該運動中。而革命者采取的行動包括處決地主、分配糧食、銷毀地契等。警察的暴行引起部落民極大的公憤和抗議。除了武力抗爭之外,無地的農民開始聯合抵制地主,洗衣工、理發師、飼養員和家庭傭工等拒絕為地主提供任何服務,由此引發全面正式的對抗。隨著武裝反叛的持續,農民很快控制了大吉嶺地區的納薩爾巴里、卡哈利巴里和范西德瓦等地。

在納薩爾巴里起義時期,農民反抗者的主要攻擊對象是地主,其意圖是將土地分配給無地的農民,因此,斗爭很容易獲得底層農民的廣泛響應與支持。在起義爆發后,農民反抗活動一度擴展至安德拉邦的斯里卡庫拉姆(Srikakulam)、西孟加拉邦的戈皮巴拉沃普爾(Gopiballavpur)和黛布拉(Debra)等地。雖然納薩爾巴里起義沒有對特倫甘納地區造成深遠的影響,但是它卻影響到與斯里卡庫拉姆毗鄰的科拉普特縣(Koraput),而這主要歸功于安德拉邦的領袖蘇巴拉奧·潘尼格拉西(Subbarao Panigrahi)。Biplab Dasgupta, “Naxalite Armed Struggles and the Annihilation Campaign in Rural Area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8, No.4/6, 1973, p.177.革命者成立地方革命委員會和中央革命委員會,正式確立農民的政治權力,還設立一套行政機構對村莊進行有效的自治管理。因此,納薩爾巴里的農民武裝斗爭不僅僅是奪得土地,而且也爭奪國家權力。

(二)印共(馬)黨內爭論

納薩爾巴里的農民反叛在西孟加拉邦聯合陣線政府內外造成了極大的緊張,尤其是使參與聯合政府執政不久的印共(馬)處于進退維谷的境地。一方面,由于其執政地位,它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平息叛亂、維持社會穩定;另一方面,它又很難譴責或徹底否定一場由自己的地方性組織發動的農民權利運動。因此,對于剛上臺執政的印共(馬)來說,納薩爾巴里起義無疑是“燙手的山芋”,它既無法容忍這種被煽起的激進暴力運動,又不敢貿然違背其初衷??傊啝?、馬宗達等人的革命行動讓印共(馬)的高層陷于窘境,黨內甚至有人懷疑馬宗達是間諜,與新德里合謀企圖搞垮西孟加拉邦由共產黨領導的聯合陣線政府。在這種局面下,印共(馬)中央委員會在馬杜賴召開緊急會議,并通過一項決議:《論左傾》(On Left Deviation)。會議認為,納薩爾巴里路線是“冒進的”“錯誤的”“破壞性的”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會議通過的另一項決議是《我黨與中共在一些基本問題上的分歧意見》,中央委員會抨擊中國干涉印共黨內事務,指責它已違反各國共產黨的獨立原則。印共(馬)的馬杜賴全體會議是印度共產主義運動的轉折點,它使印共(馬)從中共的意識形態中分化出來。

在納薩爾巴里運動初期,印共(馬)對于在地主面前示威、沒收糧食甚至毆打地主等行為采取不置可否的態度。內政部長喬蒂·巴蘇甚至指示警察不得進入叛亂的核心區。在起義之后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西孟加拉邦發生多起惡性暴力事件。1967年5月,時任財政部長的印共(馬)領導人孔納視察西里古里,同查魯·馬宗達、卡努·桑亞爾等主要的運動領導者進行磋商,試圖說服他們放下武器,承諾重新分配土地并發放糧食??准{指出,現在的印共(馬)已經參與政府執政,因此完全可以通過政治和經濟的手段來和平地解決土地問題,完全沒必要訴諸于暴力斗爭和武裝革命。然而,納薩爾巴里運動的領導人對印共(馬)的“修正主義”路線懷有強烈的忿恨情緒,桑亞爾、馬宗達等人拒絕接受提議,并進一步加強武裝斗爭。印共(馬)領導人勸說黨內激進分子放棄煽動和暴力的努力宣告失敗。同時,納薩爾巴里運動出現暴力轉折,反抗者的行為變得更加激進,他們開始攻擊不支持革命運動的人士,并且暴力反對印共(馬)的領導權和西孟加拉的聯合陣線政府。

印共(馬)在內外壓力之下,公開將納薩爾巴里起義定性為一場“叛亂”,印共(馬)也成為鎮壓和遏制納薩爾巴里運動的黨派。西孟加拉邦的革命派公開批評印共(馬)參與執政之舉是投機心態,指責它背信棄義,公然拋棄納薩爾巴里的農民運動、醉心于選舉政治。許多印共(馬)的黨內成員反對黨的政策,并公開宣稱支持納薩爾巴里的道路。全印很多地方的納薩爾派支持者逐漸聯合起來公開反對印共(馬)的領導權。為了爭取黨內的大多數,這些革命者宣稱自己代表真正的印共(馬)。1967年底,為了聯合其他邦的納薩爾派,革命者在加爾各答成立了“印共—馬(全印共產主義革命協調委員會)”,其成員主要來自西孟加拉邦。

(三)暴亂的持續和政府的鎮壓

納薩爾巴里起義很快得到中國共產黨的聲援。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在中印邊境沖突的陰影、中蘇關系惡化以及“文化大革命”時期左傾外交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共產黨鼓勵印度人民進行武裝斗爭。納薩爾巴里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認為印度進行人民戰爭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同時,它也希望通過公開支持大吉嶺地區的“冒險分子”,倒逼印共(馬)退出聯合陣線政府與議會。1967年6月28日,北京廣播電臺(Peking Radio)表達了對納薩爾巴里農民武裝起義的支持。7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印度的春雷》,該文在一定程度上為印度人民的革命提供了理論與實踐指導。中國共產黨將納薩爾巴里反叛視為印度革命武裝斗爭的“星星之火”,其燎原之勢必將波及整個印度。統一戰線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問題,只有通過人民戰爭才能推翻印度人民頭上的四座大山:帝國主義、蘇聯修正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印共(馬)認為,納薩爾巴里運動在本質上是一場農民運動,它是饑餓的農民要求土地、社會公正等原因導致的。因此,這場農民反叛的性質主要是經濟問題,而不是政治問題,這樣發動一場被誤導的、毫無必要的斗爭沒有正當性,因為西孟加拉的聯合陣線政府會對農民的要求作出合理的答復。作為納入國家議會政治體系的左派,當時的印共(馬)希望盡快結束武力對抗,以阻止暴力勢態進一步擴大化。印共(馬)還設法使自身與警察的暴力行徑脫離干系,以企圖擺脫鎮壓的惡名??傊?,印共(馬)否定納薩爾巴里起義,同時又不顧自身的政治角色支持農民的經濟訴求,試圖通過政治手段解決納薩爾巴里騷亂。在很多革命派看來,印共(馬)內部主張壓制武裝革命的“修正主義者”與“叛變的丹吉派”是一丘之貉,他們背叛并破壞人民革命。

在采取協商和妥協的措施失敗之后,印共(馬)高層正式決定鎮壓運動,以結束這場政治危機。1967年6月15日—27日期間,西孟加拉邦的內閣先后三次呼吁反抗者在7月4日投降,但是均遭到革命者的無視。之后,政府開始下令逮捕革命運動的領導者。7月12日,在中央政府的施壓下,西孟加拉邦的首席部長下令發動大規模的警察行動,以平息農民反抗。在與警察的激烈沖突中,三位農民領袖,特本尼·科努(Tribeni Konu)、索班·阿里(Sobhan Ali)和巴卡·馬吉(Barka Majhi)先后被殺害。納薩爾巴里的傳奇農民領袖江格·桑塔爾也被捕,卡努·桑亞爾和阿卜杜勒·哈米德(Abdul Hamid)等其他領袖則被迫轉入地下活動,于1968年11月被捕。7月22日,西孟加拉邦的警察已經基本鎮壓了納薩爾巴里的叛亂。9月,該地區基本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納薩爾巴里起義被鎮壓有其客觀原因。從地形來看,納薩爾巴里處于平原地區,缺乏茂密的森林作為革命活動的隱匿地;同時,該地區的革命武裝力量并不是很強大。此外,當時的西孟加拉政府具有靈活的資源動員能力。因此,西孟加拉邦的地方警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采取措施遏制叛亂。在平息叛亂之后,當局的土地改革委員會進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以穩定民心。

四、起義的現實意義

納薩爾巴里起義是一場短暫的、地方性的農民反叛運動,它是西孟加拉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各種危機的集中爆發。從表面上看,納薩爾巴里起義很快被政府鎮壓,但是它卻對后來的納薩爾運動、西孟加拉的左派乃至整個印度的政治生態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納薩爾巴里起義在印度的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明確指引下進行的一場有計劃的農民反叛運動。印度的農民革命斗爭并沒有隨著納薩爾巴里運動被平息而戛然終止,它僅是處于暫時的低潮或是一種戰略性的撤退。納薩爾巴里起義之后,人們對政府角色、社會治理、左翼政治、社會運動、土地制度以及農民階級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具體而言,納薩爾巴里起義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納薩爾巴里運動不只是一場地方性的農民起義,它是后殖民時代西孟加拉邦乃至整個印度的重要社會政治事件。當代印度許多進步的社會運動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追溯至納薩爾巴里運動提出的或與之相關聯的問題。這些進步運動包括各類非政府組織旨在對各類被邊緣化群體進行賦權、媒體揭露政府和基層政權對達利特(Dalits)和無地者的暴行以及人權活動家倡導的肯定性行動等。Sumanta Banerjee, “Naxalbari: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37, No.22, 2002, pp.21152116.納薩爾巴里起義是獨立后印度歷史中的重要轉折點,它成功挑戰了作為整體的政治系統。Manoranjan Mohanty, Revolutionary Violence: A Study of the Maoist Movement in India, New Delhi: Sterling Publishers, 1977, p.46.它也是一場“反封建的土地斗爭”,Bidyut Chakrabarty and Rajat Kumar Kujur, Maoism in India: Reincarnation of Ultraleft Wing Extremism in the 21st,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p.42.最終導致處于社會底層的被壓迫者與國家之間產生全面對抗。納薩爾巴里起義被普遍認為既是印度毛派運動的開端,也是毛派革命的一個高潮。它不僅使印共(馬)黨內的分歧和矛盾變得更加尖銳,而且在全印范圍內激化了原本潛伏著的根本性沖突。納薩爾巴里起義還鼓舞了整整一代年輕人投身于激進政治。

第二,納薩爾巴里運動公開主張以暴力作為手段對抗國家,喚醒了印度廣大農村地區窮苦者的斗爭意識,點燃了暴力抗爭的火種,促使他們有勇氣拿起武器反抗壓迫者。納薩爾巴里運動表明,政治反對派同樣有權訴諸于暴力手段來對付它的政敵,它蔑視國家對暴力的壟斷。在此后的半個世紀里,暴力成為印度很多地方重要的斗爭形式,尤其是在克什米爾地區、那加邦、旁遮普邦和阿薩姆邦等地。在印度歷史上,盡管不乏各種類型的農民暴力反抗,但是由于以往的農民反叛者未能提出替代性的政治路線圖,因此這些叛亂實質上重新肯定甚至再次強化了它試圖破壞和推翻的政治秩序。從這種意義上而言,以往的農民運動是非政治性的。納薩爾巴里的農民反抗運動表明,無論是“薩爾烏達耶”(Sarvodaya)運動“薩爾烏達耶”(Sarvodaya)是“圣雄”甘地在1908年創造的一個梵文詞匯,具有“人人幸?!薄吧鐣毡楦纳啤被颉叭襁M步”等涵義。甘地的這種政治哲學思想主要源自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印度獨立后,維諾巴·巴韋等甘地主義者接受了這種理念,并以之來命名他們所倡導的社會運動,該運動主要致力于印度社會里眾生的平等與自決。還是其他形式的合法手段,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印度的土地問題。因此,20世紀60年代末重新出現的農民武裝斗爭標志著印度的毛派運動重新回歸到“特倫甘納路線”。Mohan Ram, “Telengana Peasant Armed Struggle, 1946—1951,”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8, No.23, 1973, pp.10251032.

第三,納薩爾巴里運動為理解國家和革命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可選擇的路徑,它支持武裝奪權,主張在偏遠的農村地區發動暴力革命。納薩爾巴里運動重新塑造了印度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地方治理格局等,促使印度政府重新評估土地改革的績效。納薩爾派試圖在地方成立“平行政府”(Parallel Government),建立獨立的行政系統,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印度民主政治的進程,尤其是影響議會選舉。納薩爾巴里運動在部落群體中埋下了不斷革命的火種,它增強了民眾的反抗意識,而且提供了一種社會底層的反叛模式,這對社會底層、政黨以及政治制度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納薩爾巴里起義還促進了毛主義在印度的廣泛傳播,并使之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

除了上述宏觀層面的影響之外,納薩爾巴里起義的現實意義也體現在微觀的日常生活政治中,它影響著每一位參與者的個體命運。例如,蘇曼塔·班納吉(Sumanta Banerjee)回憶他在1969年造訪西孟加拉邦柏德旺(Burdwan)時的情景,他遇見一位低種姓(Bauri)的農民,問及納薩爾巴里起義之后有何不同,對方回答道:“當然有所不同!我現在可以抬頭挺胸地走路,即使當我經過地主家的路時,我也不必讓道?!盨umanta Banerjee, “Reflections of a OneTime Maoist Activist,” Dialectical Anthropology, Vol.33, 2009, p.259.

在推動和引導納薩爾巴里運動的過程中,印共(馬)黨內的激進分子為農民斗爭提供了意識形態的正當性支持,并為運動的后續發展提供了組織資源。納薩爾巴里運動在意識形態和策略上采用了毛澤東思想,它區別于列寧主義,這也導致印度共產主義運動內部的進一步分裂。與印共在特倫甘納運動中的作用相比,印共(馬)黨內的激進分子在納薩爾巴里運動中提供的支持更加堅定和持久。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納薩爾巴里起義是特倫甘納運動的延續。特倫甘納運動和納薩爾巴里運動都是毛澤東式武裝革命在印度本土的實踐,與這種斗爭模式相對應的是議會道路,也即印度共產黨在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參與的議會選舉實踐,它們代表了赫魯曉夫倡導的“和平過渡”路線。在印度的情境中,共產黨嘗試的武裝革命與和平過渡都沒有完全獲得成功,但表明了各有其可能性。特倫甘納運動與納薩爾巴里起義給印度共產黨黨內的左翼和其他革命同情者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即要獲得革命的成功,必須成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毛派政黨,從而在政治上與“修正主義”徹底劃清界限。

五、起義的啟示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印共(馬)選擇議會政治進一步加深了黨內的矛盾,而納薩爾巴里起義再次點燃了特倫甘納的革命火焰,它迫使新當選的聯合陣線政府處于騎虎難下的境地。起義被鎮壓以及印度其他地方蓬勃發展的農民革命運動使印共(馬)黨內的激進分子意識到成立一個真正革命黨的重要性,這為此后印共(馬)的分裂和印共(馬列)的誕生埋下了根源。事實上,納薩爾巴里起義并不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農民武裝斗爭,它也不是農民革命建立的第一個根據地,更不是印度共產主義革命的開端,它甚至不是印度第一次毛主義的實驗。在這之前,特倫甘納農民武裝起義被很多人認為是毛主義在印度的第一次真正嘗試,也即20世紀40年代已經出現了類似的運動。Mohan Ram, Maoism in India, Delhi: Vikas Publications, 1971.而且在納薩爾巴里起義之后不久,譬如從1969年到1970年,西孟加拉邦的伯胡姆(Birbhum)、比哈爾邦的瑪扎法普爾(Muzzafarpur)和北方邦的帕利亞縣(Palia)等地也出現了以毛主義為指導思想的農民革命運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納薩爾巴里起義是可謂是印度毛派運動的結果,而不是其開端。

那么,為什么發生在1967年的納薩爾巴里起義被視為印度毛派運動的肇始和標志乃至印度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革命事件呢?歷史的生產往往是博弈、建構以及各種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作為一起歷史事件的納薩爾巴里起義亦是如此。首先,納薩爾巴里起義在意識形態上第一次直接得到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支持,它在印度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因此被譽為印度真正的革命運動的開端,從此開啟了新的革命篇章,將猶如野火一樣席卷整個印度。其次,納薩爾巴里反抗的歷史重要性在于它“挑戰了印度普遍的政治體制,尤其是印度共產主義運動的流行模式”。Amitabha Chandra, “The Naxalbari Movement,” The In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51, No.1, 1990, p.29.最后,納薩爾巴里運動催生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毛派政黨。1969年5月,印共(馬列)正式從印共(馬)中分裂出來。同年12月,印度的毛派運動開始由印共(馬列)領導,新黨將納薩爾巴里起義納入到印度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之后,印度的毛派運動斷斷續續、分分合合地一直持續到今天。并且印度的毛派運動也因納薩爾巴里起義而獲得了它的地方性稱呼:納薩爾運動。這些獨特的因素是印度其他農民起義所不具備的,它們共同造就了納薩爾巴里起義在印度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重要歷史地位。

應該指出的是,納薩爾巴里起義內部的領導人之間在具體的革命斗爭問題上存在不同意見。例如,雖然查魯·馬宗達和卡努·桑亞爾等主要領導者都認為中國的道路是印度的解放道路,通過武裝斗爭能夠實現土地革命。但是,馬宗達的路線傾向于武裝暴動、殲滅階級敵人,而卡努·桑亞爾的路線則不贊成在解決土地問題之前進行武裝對抗。革命者還在是否參與普選的問題上存在不同意見。在納薩爾巴里起義被鎮壓之后,革命者的斗爭策略發生了轉變,馬宗達竭力倡導的殲滅戰與納薩爾巴里時期的斗爭策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于馬宗達后期領導的納薩爾運動沒有廣泛地動員農民,而是越來越依靠小部分的精英游擊隊員對作為個體的階級敵人實施恐怖襲擊,同時,它也較少關心土地問題。這一階段的革命色彩被削弱了,恐怖主義成為反對國家的主要工具,它對任何反對者實施恐怖襲擊。因此,納薩爾運動在西孟加拉邦的城市和農村地區都遭致印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猛烈反擊和圍剿,尤其是從1971年7月1日到8月15日,西孟加拉邦政府聯合軍隊、中央后備警察部隊(CRPF)和地方政府的警察力量,一舉粉碎了各種反抗運動。這一時期,農民對革命的支持度亦有所減弱,并最終導致早期納薩爾運動陷入低谷。

[責任編輯:馮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先锋资源久久|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亚洲欧美极品| 午夜激情婷婷|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国产美女免费|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不卡无码网|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色视频| 成人亚洲天堂|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一级片一区| 在线看片国产|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天天爽免费视频| 天天干伊人|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色亚洲| 91毛片网| 夜夜操天天摸|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激情| 日本成人一区|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老司机精品久久| 国产97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成人国产小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国产情侣一区|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亚洲综合在线网|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男人天堂伊人网| 91啦中文字幕|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欧美成人国产|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色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jizz|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亚洲无线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