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認識及其行動選擇研究”結項成果,由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楊棟梁教授領銜撰寫,全書50萬字,2015年5月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
前言闡明了研究視角和理論方法,序章追溯分析了近代以前中日關系的演進、特征和性質,正文歷時性考察了日本1603年至本世紀初的中國知行,終章對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知行進行了綜合分析和總結,指出了其一般性規律和特點。
本書的特色一是對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認識及其行動選擇進行了全方位貫通的系統研究,為國內外同類研究鮮見。二是理論方法上創建了“中國觀分析模型”,其學理性界定,對相關研究的規范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三是實證研究上,發掘使用了大量政府公文、報刊時論文章及各類調查文獻,推進了研究的深入和細化。四是對古代日本對華認識“遺產”、近代日本對華認識類型、日本近代亞洲主義的性質、不同歷史階段日本對華認識的演變、不同階層和代表人物的中國觀等重要問題,進行了專題闡釋。五是對日本的中國知行規律及特點進行了歸納和總結,指出了其中國知行一以貫之的“利益準則”、對華認知的“近視”和“遠視”、對華態度的實力主義、對華行動的機會主義等特征。
本書的前期成果《近代以來日本的對華觀》(共6卷)入選第四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獲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17年,本書獲得天津市第十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