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書軍
摘 要: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美學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她有著經驗性、差異性、主觀性和規律性等特點。
關鍵詞:美學;經驗;差異;主觀;規律
關于“美學”。從何說起呢?筆者以為要先理一下相關概念。
首先,關于藝術。藝術是人們為了更好的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娛樂游戲的一種方式。人的生存行為通常分為三層:一是生活資料的追求,這是物質層面的,二是社會行為:如洗衣做飯、生育后代、遵守社會秩序等,三是為了消耗人體自身多余的體能和精力,所產生的娛樂、運動、健身、寫詩、畫畫等行為。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畫畫開始是作為一個娛樂,每個人拿起筆畫即可,那么怎么才能上升到藝術呢?猩猩也可以畫,豬叼起筆也可以畫,很顯然這不能成為藝術,小時候的涂鴉也不能稱為藝術,所以我們首先要在理論上區分藝術和非藝術,那么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么?
我想這就涉及到美學的范疇了,翻了一些資料,認為有的說法不錯:美學叫“美的藝術的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美學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所以筆者認為美學的規律,首先出自一種藝術的標準,然后才是審美意思識,美感經驗,最后是創造。打個比方,我們隨手畫一根線,有人畫的線條很直,有人畫的彎彎曲曲,這時你就不能說誰畫的好壞,對這個線的評判就是你的主觀審美經驗和感知,也就是你的美學標準。直線和曲線給人的感覺經驗不同,情感指向認知也不同,直線給人平靜的、硬朗的感覺,而曲線起伏的,又是多變的、柔軟的。一幅作品能否打動你,與欣賞者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藝術家可能只畫一條普通的線,藝術素養匱乏的人看來毫無美感,但有經驗的欣賞者可以從這根線中看到干與濕、粗與細、疏與密、濃與淡的差異,這條線可能會讓他想起慈母的手中線,可能讓他想起月老的那根紅線,這都取決于他的生活經驗。而正因為每個人的哲學觀不同,生活經歷也不一樣,所以美學是有著經驗性這一特點的。
我們再回到前面提到的人類活動的三種層次(類型),也使我想起前兩天在某地參觀,一位同事當地好友陪同,我們要去美術館時,他直呼“看不懂”排斥進美術館。他作為一個當地有影響力的單位的高級領導,想必也有過人之處,學歷也很高,至少他在某一層面很出色,物質的或者社會活動能力方面應該是非常出色的,但上面提到的第三層面,他沒有進步。這時美學對他而言就是一種虛擬的、不存在的。他說,看不懂藝術,實際上他沒有找到自己所認同的美學標準。如果讓他評判一位美女,我想他肯定會有自己的標準,因為多年下來他已經積累了足夠的這方面的標準認知經驗,但唯獨對藝術館中的藝術品,缺乏認知。所以筆者以為第二個觀點:每種社會門類、物種都有其美學標準,它是有差異性的,不僅僅是在繪畫,音樂、舞蹈、文學詩歌或其他領域都有其個性美學特點。
下面我結合筆者從事的領域談談繪畫關系繪畫美學。就像上面那個那根線糊,畫完用畫框一裝藝術品就出現了。拋開內容,我們發現這件作品其實有很強的形式感。一根線,他會引發觀眾怎樣的思考呢?會不會引倒觀眾去思考?我想只要有審美感知和意識的人肯定會去思考。畫家是誰?為什么就畫了一根線?他想表達什么?這時我覺得美學就發揮作用了。所以筆者以為美學是和個人主觀情感和思維能力有關的,有很強的主觀性。如果你不去思考,一看而過,那肯定和美學無關,所以第三個觀點:美學出自主觀性,出自主觀經驗認知,別人的標準無法復制到你頭上。就像你看一本書,有人覺得非趁看耐讀有吸引力,但你不認同,因為你們思考的角度不同。藝術的功能是多種多樣的,究竟是一項娛樂活動,還是一項審美活動,取決于鑒賞者個體。
那么人與人之間有沒有一些通用的美學標準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蒙娜麗莎》這幅作品,有人覺得很美,有人覺得很丑,似乎不統一。那為什么幾百年來大家對這幅作品推崇備至呢?說明他有著通用的美的形式和標準在里面。所以筆者以為美學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尋的,它有很強的規律性。
我們看待一個美術作品。首先要看到他的基本元素。比如點、線、面、光影、體積、肌理、質感等等,其次要分析它的形式原理,這些元素在畫面中或者造型中如何運用的?如何組合、遮擋?如何處理虛實、大小、高低、疏密?如何實現均衡與對稱、節奏與韻律等?這件作品的作者意圖是什么?產生的社會背景是什么等等?這些就是我們常見的分析藝術品的方法及途徑。從這個角度來說,審美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我們通各語言、元素和形式原理來分析,它就是運用藝術的方法去研究藝術規律、現象,從而形成培養自己的美感經驗,從而生成自我的美學體驗。
參考文獻
[1]《美學》 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著
[2]《美學是什么》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