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的生物課堂的課時少,課堂容量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勢在必行。本文談到了幾個方面:一細化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三、注重課堂交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教學有效性
初中生物的課堂尤其是七年級存在課程內容多,而課時量少的問題,而作為一線的教師,必須要立足課堂,不僅讓學生從課堂上獲取更多更有效的知識,還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我想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體會。
一、細化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作過很通俗的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學業上有收獲,懂了、會了,產生興趣了,問題就是這么簡單明了。
新課程標準倡導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都得到發展。三維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到底怎樣實施和落實?這是我在教學中一直感到困惑的問題。
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為例。課標對這一節的目標要求,這些目標該怎樣實現,又該怎樣去操作和檢查呢?我首先對這些目標進行分析,“概述”、“列舉”、“闡明”等表述,既有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即在本節中要掌握什么是生態系統,什么是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等等,又要會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去理解這些概念,會舉出相應的例子來詮釋這些概念的內涵。同時又有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即通過對一片森林、一塊農田等資料的收集、分析和交流,來理解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關系,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及食物鏈與食物網等,從而更好的去把握概念。
經過分析之后,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將知識與能力進行分解與細化,我覺得操作起來具體多了,也更便于實施和落實,這將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很有幫助。
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講授法、自主探究法、問題探究教學法、討論法等,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對于一些簡單的知識,可以采取自主合作的方法。 有些內容適合采用問題探究式教學,如“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這是七年級下冊的一個實驗。在生活中,有哪些環境污染問題。可以讓學生表演一個環保小品,學生對此一定很感興趣。正好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最后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不管采用哪種教學方法,教師都要注意,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不亂搶本該屬于學生在課堂上預習、討論、交流、消化、吸收的時間;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各種教學方式也不是單一運用的,探究中有合作和自主,自主中有探究和合作,合作中也體現了自主與探究,講授中也有自學和討論,教師要做的就是合理、適時的應用恰當的方法,從而達到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方式的效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此外,在習題講解中,也可采用上述各教學方式,如每一小組負責解答一道題,然后由小組代表上講臺講解。對于簡單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參與講課、參與板書,提供學生當老師的機會,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三、注重課堂交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要提高課堂交流的有效性,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交流的方式要靈活多樣。活動、觀察、表達、交談、討論、反駁、申辯、傾聽、思考、理解、探究、體驗、感悟等。
目標的定位要準確。哪些方面有交流的必要,是交流的重點,哪些方面可做簡單交流處理,只需點撥;通過交流要解決什么問題,或突破哪個重點、難點。
問題要恰到好處,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弄清難點和混點。
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如果時間過短,學生的交流還未展開就草草收場,不同的意見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就無法引起爭論,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就無法達到應有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時間過長,學生的交流得到了一致后,剩下的時間就只能是浪費。教師應洞察交流狀態,及時調控,確保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高效。
四、寫好教學反思,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節課下來,仔細思考,反思課堂上的得與失,重要的、有啟發性的東西馬上記下來。教學反思可以促進教師的成長,許多老師都有寫教學反思的習慣。寫教學反思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很有幫助。
記課堂上的成功之處。如將教學過程中臨時應變處理突發事件的得力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設計,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知識上的新發現,組織教學方面的新招,某一誤區的新突破,那些讓你腦中突然一亮的小靈感,等等,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
記失誤之處。我覺得這是最值得教師反思的,也是最值得記的東西。對課堂上的失誤、疏漏之處進行反思、剖析,研究出解決辦法,使其成為以后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記學生表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一些“出彩”的地方,有一些“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將學生的這些出彩的地方記錄下來,并分析這種出彩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讓我們悟到些什么。學生的一些獨到見解也應記錄下來,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創新性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寫課后反思,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這猶如磨刀,不會誤了砍柴;這也猶如作詩,“功夫在詩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方法多樣,任重道遠。有效教學是一個教師永遠的追求。教師應針對生物學科的特點,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來更新、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簡介:
邱慧秀,女,漢族,廣西梧州市人,本科,單位:廣西梧州市蒼梧縣梨埠鎮初級中學。
(作者單位:廣西梧州市蒼梧縣梨埠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