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洋 黃婧

摘要:本文介紹國內非中樞性止痛藥的中藥專利申請情況分析了國內制藥企業在非中樞性止痛藥領域的中藥專利布局,為國內相關制藥企業在新藥開發和專利布局等方面提供參考。
關鍵詞:非中樞性止痛藥;中藥;專利
中圖分類號:R2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18)24-0055-02
Patent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
OU Yang HUANG Jing
(Patent Examination Cooperation Sichuan Center of the Patent Office,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Chengdu Sichuan 6100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atent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 , analyzed the patent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 field,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omestic related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and the layout of paten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 patent
現代研究表明,疼痛主要是由于機體在接受環境刺激后,致痛物質從組織中釋放,疼痛感受器致敏,痛覺信息傳導,感覺中樞感知,最終進入意識,導致疼痛[1]。目前,根據作用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常用的止痛藥主要分為中樞性止痛藥和非中樞性止痛藥。中樞性止痛藥主要用于治療重度疼痛、急性疼痛或手術麻醉鎮痛等;非中樞性止痛藥(即非甾體類抗炎藥),主要用于緩解輕度至中度疼痛,如關節疼痛、肌肉酸痛、風濕骨疼等。中藥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對于疼痛疾病治療效果顯著,具有活性強、無成癮性、不良反應少等特點,使得中藥成為該領域藥物研發的新趨勢。
本文選取非中樞性止痛中藥作為研究對象,以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供的中國專利檢索系統為數據來源,對該領域的專利技術進行概述。
1 專利申請概況
1.1 申請趨勢
非中樞性止痛藥的中藥專利申請趨勢如圖1所示。2002年以前為萌芽期,該時段年申請量在150件以下。這可能與當時各種西藥止痛藥盛行、國內中藥專利意識薄弱等因素有關。2003—2009年為成長期,這一階段申請量保持在200~300件/年。一方面,西藥止痛藥的副作用不斷呈現,導致其臨床應用和研究開發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國內藥物研發和知識產權保護受到重視,中藥專利的申請、授權、保護得以發展。2010年至今為迅速發展期,該時期專利申請數量由300件/年迅速增長至近700件/年。這一時期正值我國“十二五”規劃提出時期,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發布了《中醫藥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可以說,這一時期中藥專利迅猛發展的勢態與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息息相關,數量的增加與質量的提高是其重要體現。
1.2 重點申請人
非中樞性止痛藥的中藥專利申請人較為分散,單個申請人的申請數量均在50件以下。其中,排名靠前的江蘇康緣藥業在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其核心產品桂枝茯苓膠囊,重點產品散結鎮痛膠囊、抗骨增生膠囊、腰痹通膠囊,均屬于非中樞性止痛中藥的典型代表。此外,北京亞東生物制藥的獨家產品乳塊消顆粒,擁有國家發明專利證書多項;重點產品風痛安膠囊、骨刺消膠囊、痛經靈顆粒,也是非中樞性止痛藥的代表。
2 技術結構分析
2.1 劑型分析
A61K9是藥物領域中劑型的分類號大組,其中A61K9/20、A61K9/06、A61K9/48這3個IPC分類號擁有的專利數量最多,分類號含義分別為:A61K9/20指丸劑、錠劑或片劑;A61K9/48指膠囊劑;A61K9/70指網狀、片狀或絲狀基料,對應中藥中的貼膏劑。可見,在該領域中,劑型多數為丸劑、片劑、膠囊劑、貼膏劑等,其中丸劑、片劑、膠囊劑在眾多疾病領域廣泛應用,而貼膏劑為止痛中藥的重要特色劑型。
2.2 應用分析
A61P是藥物領域中治療疾病及應用的分類號大組,其中A61P19/00、A61P17/00、A61P15/00這幾項IPC分類號擁有的專利數量最多,其分類號含義分別為:A61P19/00為治療骨骼疾病的藥物;A61P19/02用于關節疾病,如關節炎、關節病;A61P19/08用于骨疾病,如佝僂病、再發性膿腫疾病;A61P17/00為治療皮膚疾病的藥物,如治療燒傷、燙傷、潰瘍伴有疼痛的情況,或具有止癢止痛效果的藥物;A61P15/00為治療生殖或性疾病的藥物,如治療痛經等疾病。可見,以關節疼痛、肌肉酸痛、頸肩腰腿痛、風濕骨疼等慢性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或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隸屬于“痹證”的藥物占絕大多數,這可能與上述疾病的患者數量、市場需求和臨床應用情況等因素有一定關聯,同時也反映了中藥在治療該領域疾病的顯著優勢。
3 重點專利
通過多維度綜合分析,篩選出在非中樞性止痛中藥方面的2組重點專利,其具有一定的研發周期和專利布局,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國內重點企業,能較好地體現該領域中藥的專利技術研發概況。
3.1 “桂枝茯苓膠囊”系列
2001年,江蘇康緣藥業申請了一種用于治療婦科血瘀癥疾病的藥物組合物專利(CN01815449.2),此專利即對應其核心產品“桂枝茯苓膠囊”,該組方源于婦科血瘀經典名方,入選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目錄。康緣藥業在2001—2004年申請了關于桂枝茯苓膠囊的制備工藝及其用途的專利(CN200310116836.X、CN200610111342.6)以及質量控制方法的專利(CN200410000136.9)。隨后,康緣藥業對其專利布局進一步展開,先后共申請專利21項,已獲得授權11項,涉及組合物制備方法的改進(CN200410041212.0、CN201010003714.X)、組合物及其應用的拓展(CN200510072287.X、CN200780027994.4)、有效成分的檢測方法及質量控制的新技術與新方法(CN201110104100.5和CN201110308367.6等)、藥品包裝設計(CN201030693783.9)等。
3.2 “乳塊消顆粒”系列
2006年,亞東制藥申請了一種治療乳腺疾病的中藥顆粒劑的制備方法及其產品專利(CN200610113836.8),即后來采用的商品名“乳塊消顆粒”,該組方系經驗方,是亞東制藥的獨家品種,屬于國家重點新品種,入選《中國藥典》和國家醫保目錄。關于“乳塊消顆粒”系列,亞東制藥先后共申請了6項相關專利,涉及藥物劑型及制備方法的改進(CN200710065087.0、CN200810117228.3、CN201010559052.4、CN201410256938.X)和適應證的拓展(CN201410321052.9)等方面的技術創新。
4 結語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非中樞性止痛藥的中藥專利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中藥領域的專利申請中個人申請比重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藥產業創新主體專利布局及專利運營的意識還較為薄弱,中藥領域產品重復率較低,可替代性較高。其次,目前對于中藥鎮痛機理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藥止痛的藥理作用十分復雜。雖然本文采用的IPC分類號為A61P29/00[非中樞性止痛劑,退熱藥或抗炎劑,如抗風濕藥;非甾體抗炎藥(NSAIDs)],但該專利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還有待于今后對中藥組合物的止痛機理進行研究才能得到進一步確認。因此,加強對中藥化學成分和作用機理的研究,是中藥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今后中藥研究開發和中藥專利保護的重點方向。
參考文獻:
[1] 俞珊,秦志豐,施俊,等.中藥鎮痛機理的研究概述[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5):66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