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琨 李玨涵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用水安全問題愈發關注。為保障我國居民的生活飲用水的質量,衛生部聯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修訂了新的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文章回顧了我國飲用水衛生標準的發展歷程,對現行飲用水衛生標準技術指標進行了簡要介紹,分析了現行飲用水衛生標準的特點,并對現行標準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為完善我國飲用水衛生標準帶來啟示。
【關鍵詞】飲用水;水質;衛生標準
【中圖分類號】R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4-0228-03
飲用水的衛生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和安全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越來越重視飲用水的質量安全。然而近年來,因水源受到化學污染、生物污染導致的飲用水公共安全事件層出不窮。根據相關監察部的統計,我國近年來水污染事件頻發,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事故都在1 700起以上。飲用水安全問題多次觸動人們脆弱的神經。飲用水衛生標準作為評價水質安全性的主要指標和依據,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1 我國飲用水衛生標準發展
1955年5月,衛生部發布了我國首個的飲用水衛生標準——《自來水水質暫行標準》(修正稿),其后經衛生部聯合其他部門幾度修改完善或重寫,50年間共發布實施了9項飲用水衛生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至2006年12月29日,衛生部聯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修訂并發布了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2007年7月1日起作為我國現行飲用水衛生標準正式實施。標準中的指標數由最初的15項逐步增加至現行的106項,體現了我國飲用水衛生標準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具體情況見表1。
2 我國飲用水衛生標準現狀
2006年12月29日,衛生部聯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修訂并發布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標準在規定我國飲用水水質要求的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實際,提出符合當前的經濟和技術水平的衛生指標和要求,同時又力求盡可能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新標準中水質衛生要求的指標數共有為106項,其中微生物指標為6項(水質常規指標為4項,非常規指標為2項),毒理指標為74項(其中,水質常規指標為15項,非常規指標為59項;無機化合物指標為21項,有機化合物指標為53項),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為20項(水質常規指標為17項,非常規指標為3項),消毒劑指標為4項,放射性指標為2項。在108項指標中,對人體健康可能產生危害或潛在威脅的指標占80%左右,不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只涉及水質感官性狀和一般理化指標的指標約占20%。此外,新標準還對水源水質、集中式供水單位、二次供水、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提出了衛生要求,對水質監測及水質檢驗方法做出規定[1]。同時發布的《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 5750—2006)提出了相應的142項檢驗指標,300個檢驗方法[2]。與以往的飲用水衛生標準比較,新修訂的標準特點如下。
2.1 增加指標數量,嚴格微生物、重金屬、消毒副產物等要求
新標準中的指標項目增加至106項,其中生物學指標項目增加至6項,飲用水消毒劑項目增加至4項,感官性狀和一般理化指標項目增至20項,對一些健康危害大的重金屬如鉛、鎘等指標限值從嚴修訂。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就十分重視水處理過程中的消毒副產物對健康造成的風險隱患,率先開展研究明確了加氯消毒產生有機鹵代物的健康風險,并專門制定了《消毒與消毒副產物條例》[3]。所以我國在此次修訂新標準中,也增加了氯胺、臭氧、二氧化氯等消毒劑在水處理中的余量及其副產物的要求。
2.2 標準既與國際接軌,又充分考慮我國國情
新標準在修訂過程中不僅參考了3項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飲用水水質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飲用水水質準則》(2004)及補充本(2006)、美國環保局(USEPA)的《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2004)及歐盟(EC)的《飲用水水質指令》(1998),還參考了日本的飲用水水質基準(2004)和俄羅斯的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2002),指標上基本實現了飲用水標準的國際接軌。
新標準考慮到我國各地發展水平及水質和水處理工藝差異,選擇了較多指標項目以盡量覆蓋不同的情況,在力求與國際先進標準發展趨勢保持一致的同時充分結合我國發展現狀,解決實際問題,如將部分指標分階段實施,最遲于2012年7月1日必須全部實施;發生影響水質突發事件可由當地政府批準放寬部分指標等。
2.3 統籌考慮,統一城市、鄉村飲用水標準
我國農村地區飲用水衛生標準在新標準修訂之前都是按《農村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準則》執行。新標準發布后,將城鎮、鄉村的各類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都包括進適用范圍,統一了城鎮和鄉村的飲用水衛生標準。同時,考慮到我國地區、城鄉之間的發展不平衡,鄉村地區受經濟條件、水源及水處理能力等限制,較難達到與城鎮一致的水質衛生要求。所以,新修訂的飲用水衛生標準采取逐步過渡的辦法,先保證飲用水的衛生安全,再對1項微生物指標、3項毒理學指標及10項感官性狀和一般理化指標進行現階段放寬[4],分階段、分檔次統一城市、鄉村飲用水衛生標準。
2.4 水質指標分級,規定水質監測要求
在新標準中,106項指標包括了42項常規指標和64項非常規指標。常規指標主要是反映生活飲用水水質基本狀況的指標,檢出率高,為各地水質監測的必檢項目;非常規指標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地區、時間或特殊情況需要和當地實際情況確定需要實施的指標的項目和日期。水質指標的分級執行,既充分考慮了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和特殊情況及需求,又保證了新標準的逐步實施。同時,新標準還規定了水質監測的采樣點選擇、檢測項目、檢測頻率等要求,規范了水質監測的操作性。
3 我國飲用水衛生標準存在的不足
3.1 水質衛生指標不足
雖然新標準的水質衛生指標增加至106項,但與國際三大水質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相比,在某些方面還是有所缺失。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飲用水水質準則》中指出,微生物引起的危害是威脅飲水安全的首要問題,對微生物的人體健康風險應給予高度重視。WHO、EC及許多發達國家水質標準中,隱孢子蟲、賈第蟲、軍團菌、病毒等指標已成為重要的控制項目[3],美國考慮到微生物風險控制,甚至將渾濁度列入了微生物學指標,而我國新標準中只有隱孢子蟲、賈第蟲2項指標,對微生物引起的健康風險重視程度不足。新標準中的感官指標只是用感官描述來表示,缺少量化指標,說明了對水中引起感官不適的物質認識的不明晰,導致在水處理過程中缺乏明確的去除目標。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飲用水水質準則》中提出:在制定化學物質指導值時,既要考慮飲用部分,也要考慮生活使用,如淋浴時皮膚接觸吸收或呼吸時攝入易揮發性物質部分,而新標準則缺少對這方面的考量。
3.2 水質衛生標準未分級
美國環保局(USEPA)在《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中將飲用水水質標準分為一級規則和二級規則。一級規則為強制性標準,嚴格規定了最大污染物濃度或處理技術;二級規則為非強制性標準,對水中影響容貌、感官的污染物濃度做了控制,各州可有選擇地采納做為當地強制性標準[5]。考慮到我國地域廣闊,水源條件差異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實際,可考慮制定分級水質衛生標準,使標準更具廣泛性和可操作性。實際上,有部分地方飲用水衛生標準已經開始采用標準指標分級來適應實際需求,如上海市地方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規范》(DB31/T 804—2014)中,指標條款就被分為強制性和推薦性2類,新國標在今后的制修訂中也可采取類似方式增加標準的適用性。
3.3 水質衛生標準不統一
雖然新標準已經發布實施,但其他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仍然處于現行狀態,如《城市供水水質標準》(CJ/T 206—2005)、《飲用凈水水質標準》(CJ 94—2005)、《農村生活飲用水量衛生標準》(GB 11730—1989),此外還有不少的地方水質標準或規范正在制定或者已經發布,呈現出多個標準或規范并存的局面,而且這些標準在指標、限值、方法要求等方面都存在交叉重復或不一致的情況[6]。標準的混亂也影響了標準的實施,因此應制定統一的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廢止交叉重復和限值過高的標準,對反映特殊要求的標準則考慮作為特殊情況納入國家標準中。
3.4 標準執行監督力度不夠
當前,我國飲用水相關的基本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一般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行政法規有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有《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城市供水條例》等,涉及部門包括衛生、水利、環保、地礦、建設、教育等,但直接涉及飲用水取水、制水、供水實施全過程監管的主要還是衛生行政部門,其依據仍是建設部、衛生部于1996年7月頒發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該辦法屬部門規章,立法層次較低,衛生監督模式也局限于衛生許可[6]。這種情況就造成了標準在實施過程中職能交叉、職責不清、執法力度不足等,標準成為“軟標準”,在實際中難以執行,發生問題難以追責。美國制定飲用水水質標準后,通過制定《安全飲水法》和《國家暫行飲用水基本規則》來保證標準的執行和實施[5],這在我國標準的執行監督中可引以為鑒。
4 建議
自1985年發布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1985)后,經過了長達21年,終于在2006年修訂發布新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新標準不僅增加了多項指標,部分指標更加嚴格,還逐步統一城鄉飲水衛生標準,規定水質監測方法,整體向國際先進標準靠攏,體現了國家對飲用水衛生的重視和飲用水衛生標準的進步與發展。但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2017年修訂本)和《國家標準管理辦法》規定,標準的復審周期一般不超過5年,而新的飲用水國家標準迄今為止已經近10年沒有復審或者修訂,部分內容已經不適應我國水質情況的變化,所參照的國際標準大多也已經進行修訂更新,新的凈水技術也不斷發展,現行的水質衛生標準已無法滿足我國水質現狀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水質衛生需求,失去了標準的適用性和先進性。因此,有必要且必須對現行國家標準進行復審修訂,根據我國水質現狀及地域發展情況,對照國際標準完善指標內容;制定水質分級,增加水質標準的可操作性;廢止不必要的水質衛生標準,統一全國標準;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措施,加強標準的執行和監督。通過標準的完善和實施,提高我國飲用水水質,改善居民飲水質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參 考 文 獻
[1]GB 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S].
[2]GB/T 5750—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S].
[3]王延勇.我國飲用水水質標準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J].職業與健康,2007(23)11:956-958.
[4]張嵐,陳昌杰,陳雅妍.我國飲用水衛生標準[J].中國公共衛生,2007(23)11:1281-1282.
[5]高娟,李貴寶,劉曉茹,等.國內外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的現狀與比對[J].水利技術監督,2005(3):61-64.
[6]杜寶佺,朱鴻斌.中國生活飲用水衛生現狀分析[J].職業衛生與病傷,2007,22(2):125-127.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