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巖
摘 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政府的基本職責。農村基層行政組織是直接參與農民養老金制度的建設的,其既可以推進產品的保障和實施,也可以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把握好這一點,基層組織可以樹立為民辦好事、辦實事的形象,從而取信于民,得到廣大民眾的信賴和擁護,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促進新型黨群、干群關系的形成,進一步促進農村地區的和諧、穩定。
關鍵詞:養老保險;農村地區;制度;條件
建立并完善新農保制度,使更多的農村居民能夠納入到制度化的社會保障軌道,對于穩定社會公眾預期,減少對未來保障不確定性的壓力,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都具有著積極作用,其不僅有利于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障,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1.1 基本權利
社會保障權是人們應該享受的基本權利。國家應該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有計劃、分階段地在全體公民中逐步實現普遍、平等的社會保障。在城鎮企業職工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職員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基本建立的今天,對于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擴大其覆蓋面,及時將重點轉移到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勢所趨。
1.2 客觀需要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貧困化的客觀需要。農村老年人絕對數量和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60歲以上農村老年人口有8557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66%,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1.24個百分點,城鎮化進程較快的山東省甚至達到74%,浙江省也高達71.58%,70%以上的農村老人有后顧之憂。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的現象預計將一直持續到2040年左右。據全國老齡委辦公室提供數據,目前我國城鄉60歲及60歲以上的貧困老年人約有1010萬人,其中城鎮150萬人,農村860萬人,城鎮老年人貧困發生率約為2.5%,農村約為8.5%,農村老年人貧困發生率是城鎮人口的3倍還多。
二、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2.1 保險意識不強,參保積極性不高
目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很小,約有90%以上的農村老年人口沒有參保。多年來,我國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擴展上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受觀念、制度、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小,推廣難度大。由于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民本身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一些農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知之甚少,再加上政策法規不健全、管理方式落后等因素,目前農村養老保險的保障水平普遍不高,很多農民對養老保險缺乏信心,持懷疑、觀望態度,參保意識不強。
2.2 法律保障不健全
盡管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始著手農村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時至今日,在具有國家效力的社會保障法律法規中,除了國家民政部在1992年印發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和農業部印發的《鄉鎮職工養老保險辦法》等極少數法規外,目前仍無一部具有更高效力(如國務院等高權力機構頒布的法規和文件)、措施更完備的法規和文件可循。因此,農村養老保險立法不僅在于對養老保險制度的規范,而且在于實現養老保險責任與權益的合理配置,制定一部適應我國國情的農村社會保障相關法律法規已經勢在必行。
2.3 收益難以保障
提高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是吸引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的一個重要途徑。為保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目前主要靠購買國家財政發行的高利率債券和存入銀行等形式進行保值增值,而不能通過直接投資來實現其價值。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由于以縣級為統籌管理單位,缺乏合適的投資渠道、專門人才和技術,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目前基本上是采用存入銀行的形式實現保值增值的。
三、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制度的基本對策
3.1 走出建設誤區
有人認為,我國目前不具備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條件,原因是:農村經濟落后,農民拿不出保險金;農民有土地養老,不需要社會保險;國家財力不足,無力為農民保險等。事實上,按照現代社會學理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愈落后的地方、生活愈困難的公民愈需要社會保障,保險金的使用價值也愈大。土地養老已漸行漸遠,而現在我們國家的財力無論是橫比還是縱比,都已經具備了給農民投入養老保險金的能力。據專家對歐洲13個國家的調研,其把養老保險覆蓋到農村時,農業的GDP占15%以下,我國早已達到,并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時期。
3.2 加大基金投入
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過程中,政府的財政支持是關鍵。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政府應該且必須在市場失靈的領域進行調控,如提供公共物品或解決外部問題等。按照微觀經濟學理論,收益或成本外溢程度較高的社會保險支出,應由政府提供最低保障。況且,農民是為我國經濟建設貢獻大而索取少的弱勢群體,政府更有責任為農民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據世界131個國家城鄉社會養老保險金的籌資模式,至少有129個國家的城鄉社會養老保障資金的基本來源或全部由政府撥款或由政府和雇主出大頭、受保人出小頭,這是社會保障的根本性特征。中央財政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加拿大為39%,日本為37%,澳大利亞為35%,而我國目前只有10%左右,而這10%的絕大部分又給了城鎮職工。
3.3 試行普惠制農村養老制度
普惠制農村養老金制度是指農民從事農業勞動達到一定年限,退休后就有權利享受養老保險金,無論其就業歷史和收入狀況怎樣,均可獲得以國家財政為基礎的養老金。這樣有助于加快建立社會化養老,為傳統家庭養老提供有力支持,加快農村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構建。
結語:
隨著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浪潮的到來,農村養老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和緊迫。當然,建立起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普惠制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特別是其基金保值增值制度的建設任務十分艱巨,我們必須在實踐中繼續積累經驗,尋求最合適的制度建構路徑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湯兆云.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良性運行中的政府財政責任[J].西北人口,2015(06).
[2]孫啟泮.對整合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問題的思考[J].魯東大學學報,2015(01).
[3]顏令帥,吳忠,向甜等.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探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2(11).
(作者單位:鄒城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