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時期是河南省專利事業的快速發展期,2016—2017年相比“十二五”時期,各項專利戰略有了明顯發展: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專利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創造與運用水平顯著提升,專利保護社會滿意度提高,專利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專利服務業發展日趨多元,人才隊伍穩步壯大。知識產權意識深入人心,知識產權文化實力不斷增強,市場主體專利綜合能力明顯增強,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和專利導航實驗區。但是,河南省人口基數大,發展起步晚,專利的申請量和授權量在全國而言均不靠前,相比沿海發達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科技研發能力均較弱,發展中存在著許多問題。鑒于此,以下對河南省專利事業發展現狀進行梳理。
河南省專利事業發展現狀
專利情況概覽。根據表1、表2和《2017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顯示,2017年全年申請專利119 243件,比上年增長26.0%;授權專利55 407件,增長12.7%。截至2017年底,有效發明專利28 615件,增長26.6%;每萬人口擁有發明專利量3.0件,增長25.0%。實現專利權質押融資額15.5億元,比上年翻了一番。簽訂技術合同5 877份,技術合同成交金額76.93億元,增長30.0%;2016年,全省共有8個省級以上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實驗區,截至2017年,共19個省級以上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實驗區獲批,其中“鄭州國家專利導航超硬材料產業發展實驗區”為國家級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實驗區。
專利申請和授權比例。根據河南省2016—2017專利年鑒數據統計(表1和表2),目前河南省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最大的是實用新型專利,其次是發明專利。外觀專利相對前兩種專利來說,申請和授權都較容易,但對于科技人員或科研單位來說意義不大,加之財政資助不高,故申請熱情較低。
從授權量上來看,雖然發明專利申請熱度高,但授權不易,加之發明專利反映了申請人員或申請單位的科研實力,故含金量也高;而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專利基本上保持了較高的授權率。
綜合表1和表2來看,2016和2017年,河南省專利無論是申請量還是授權率,發展水平和速度基本一致,有快發展和大體量的特色,省內科研機構的專利保護意識持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各類創新主體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根據數據顯示(表3和表4),2017年相對2016年,各類創新主體專利申請量變化不大(2017年將個人申請/授權數量統計合并到其所在單位中)。企業量最大,其次是高校,隨后是機關團體和科研機構。其中高校的專利申請量有小幅度提升,從2016年占比15%升至占比19%,這和高校越來越重視產學研結合和科研投入、資助的比重有關,但由于大多數專職教職人員缺乏企業研發經驗,教學與實踐的結合還須進一步緊密結合,且高校科研人員申請專利的動力來源于評職稱和科研獎勵,所以專利申請熱度不如企業,專利質量也不高。而企業申請專利的動力來于技術升級和改造,產品創新、產品研發和企業的利益是息息相關的,所以企業申請專利的熱度最高,2017年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65 182件和29 606件,占比分別為76%和74%,且專利質量相對較好,成果轉化率也較高。
河南各地區專利水平統計。河南各地區發展水平不均衡,中西部地區尤其是鄭洛新一帶由于其地緣優勢和政治紅利,發展水平最強。從表5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區的鄭州毫無疑問是專利擁有量最大的城市,其次是洛陽、新鄉、許昌、焦作、平頂山,而南部地區專利擁有量上千的只有南陽市,其余全省各地除了安陽、濮陽稍顯強勁外,其余均在底位運行。由此可見,各地專利主管部門還需加大創新意識宣傳,或加以更多的財政優惠支持,刺激創新能力。
從“知識產權強企”(以下稱強企)備案情況表6也可看出:鄭州市的強企數量遙遙領先,有39家,新鄉、洛陽緊隨其后,分別是21家和16家,其余各地均寥寥無幾,有的地市沒有強企入駐或培育成功,因此沒有列入此表。強企的作用在于幫助申請人更加有效地爭取到授權,強企越多,析出的專利質量越好,獲得授權的概率越大,對各地專利事業的支撐也更足。更何況,表6中各地經備案的強企有些是鄭洛新地區專利代理企業的分支機構(分公司),并不是本地區企業,若把該項去除,數量只會更少。
河南省專利事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第一,專利擁有量相對較少。相對沿海發達省份而言,河南省專利擁有量不大,人均擁有專利量不高,創新能力有待加強,且發展不均衡。
第二,高質量、高價值專利較少。雖然河南省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相對“十二五”時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高質量、高價值的專利較少,專利成果轉化率不高,高校大部分科研教師申請專利只是為了評職稱和拿科研獎,而部分企業申請的專利也只是為了申報項目、建立專利池形成產品保護等,由專利本身轉化為效益的還比較少。
第三,民眾的專利申請意識須進一步加強。普通民眾認為專利跟科研人員關系密切,屬于“高大上”的科研成果,離自身很遙遠。其實不然,專利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方面,一些小發明、小發現、小創意都可以形成不同類型的專利,這些民間專利,反而更容易轉化為效益,從而將成果推廣出去,推動社會進步。此外,一些行業和領域,比如農業、銷售、互聯網,也和專利息息相關,令人欣慰的是,如今這些領域也越來越重視專利的開發和運營,不再是單純的種植養殖或“埋頭建站,抬頭銷售”了。
第四,新形態、集團性專利機構不多。河南的專利代理公司業務多以專利為主,遇到企業有其他需求,常常轉包給其他科技咨詢公司。事實上,企業申請專利通常只是其他需求的中間一部分,比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程技術中心、龍頭企業、創新中心、成果評價等,這些資質的申請或課題的攻關,會涉及專利的申請。市場上能囊括企業業務的科技綜合性公司還是比較少的。
第五,專利執法能力增強。筆者在工作中經常遇到有技術保護意愿的企業不愿申請專利,除了其個人認識不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專利執法能力尚須進一步增強,專利維權速度和便利性尚須提高。雖然隨著相關部門的重視,專利維權能力進步很大,但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取證、效率、審查方面仍須進一步努力。
結 語
國家和省市都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這無疑對專利事業起到大力的推動作用,河南的專利事業也有了巨大進步。但我們依然要看到問題所在,不急不躁,迎頭追趕,爭取抓住發展契機。
作者簡介:王峰(1973—),男,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
知識產權戰略、知識產權管理。
(作者單位:河南省知識產權事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