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吳儀
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積極探索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優秀的教師隊伍、構建良好的產學研環境,全面實施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工程,努力培養一批高素質、技能型的醫藥人才。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發展現代高職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構建現代高職教育體系的關鍵所在。近年來,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遵義醫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內涵建設為載體,積極探索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優秀的教師隊伍、構建良好的產學研環境,全面實施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工程,努力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能型醫藥人才。
結合城鄉、農村、社區基層需要,遵義醫專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推動校企、校院、校際多方合作,形成多元融合、創新發展的“校中院(廠)”“院(廠)中校”辦學模式。
經過長期探索,遵義醫專與遵義榮軍康復醫院達成合作,在貴州省內率先開創“院中校”人才培養模式,創建了“畢業證書+康復治療師執業資格證書+保健按摩師職業資格證書”三證融通、“校內教學做一體+臨床課間見習+頂崗實習”三段貫通的人才培養方案,走出一條人才培養新路。
“院中校”人才培養模式在技能培訓上注重早臨床、早實踐,在理論教學上注重開放性、職業性,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3年均在醫院進行學習,實現了學生與教師、醫生、病人,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的多方位“零距離接軌”。
同時,遵義醫專還與貴州一樹連鎖藥業有限公司合作開設了“貴州一樹店長班”,與沁春堂國醫館進行了師承教育校企合作,逐步建立“校企合作、新型師承、分段共育”的“2+2+1”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資源的多元整合,進一步拓寬了人才培養與輸送渠道。
通過實施科技興校、醫療幫校戰略,遵義醫專大力推行“以就業為導向,校企合作,醫教協同工學交替、產學研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醫學人文素養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院中校’辦學模式,在貴州省職業院校中尚屬首例,很有推廣價值。”教育部職業教育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2012年貴州省創建示范性高職院校評審專家組組長楊應崧教授肯定道。
在遵義醫專校長范奇元看來,教師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體,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遵義醫專不忘使命,以開拓創新的精神推進教育改革。為了不斷優化師資隊伍,學校堅持“內培外引”,采取“請進來、送出去”,傳幫帶等多種形式,為教師隊伍提供了更多的新鮮血液。
借助“院中校”平臺,遵義醫專與遵義榮軍康復醫院共同打造了醫教融合、專兼結合的“雙崗雙職”教學團隊,即學校教師頂崗實踐是醫生,醫院醫生到學校兼職是教師。該模式優化了學校師資結構,實現了教學資源的高效配置,提高了團隊的核心竟爭能力,更體現了校院和諧發展的醫學高職教育特色。
“學校還很注重教學團隊的內涵建設,積極開展‘一對一’傳幫帶活動,通過‘邊教學、邊培訓、邊提高’的形式,圍繞‘四有’‘三者’要求,打出練內力、引外力、聚合力的‘三力’組合拳,實施教師‘素質能力提升培訓’行動計劃。”范奇元向記者介紹。
學校每年撥調100萬元用于教師能力提升培訓,并積極推動專任教師到相關專業領域開展產學研合作,同時聘請相關專業專家、資深人員到本專業兼職授課,形成交流培訓、合作講學、兼職任教等形式多樣的“教師成長機制”,大力提升了教師的職業教育能力、執業實踐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和人格能力,完善了“雙崗雙職”的師資隊伍建設機制。
近年來,學校先后組織300余名青年教師及副科級干部到重慶參加素質能力提升培訓;在浙江大學舉辦了內涵建設研修班;邀請上海中醫藥大學專家來校舉行研修講座;支持青年骨干教師到各高等院校和醫療衛生部門進修。
校內道路兩旁的綠植,按專業科目建設的教學樓、實驗室、生命館,豐富的社團活動、各類競賽……遵義醫專為師生在校園環境、教學設施、學生活動等方面整合了有效資源,構筑了優質的產學研溫床。
遵義醫專從專業和學科建設發展出發,堅持做大做強骨干專業、做精做優特色專業、做好做實新辦專業,重點打造服務衛生與健康產業的中醫藥專業群、醫護專業群、衛生管理與健康促進專業群、藥學專業群。
同時,圍繞大健康產業發展,遵義醫專打造了一批居于全省前列的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專業和創新成果。著力建設專業群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和教學資源網站,讓資源網站成為師生學習、交流互動的平臺;依據專業教學標準和崗位標準,建設專業群教學資源庫;以優質核心課程和精品課程為載體,推進職業教育的空間課程、微課程和MOOC(慕課)建設,建立健全教師應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機制。
為有效利用外部資源,遵義醫專還進一步拓展與行業、企業合作的范圍和深度,加快“教、學、做、服務”一體的開放式職業化教學實踐、實習基地建設,推動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對接,課程內容與崗位能力對接。

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推動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對接,課程內容與崗位能力對接。圖為學校護理系教師進行集體備課。(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依托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和國醫館,以遵義市名老中醫藥專家為推手,穩步推進教師和學生的“師承”教育工作,促進醫教研、產學研的融合發展,學校的科研能力、學生的實踐能力、師生的社會服務能力得以提升。
升為專科學校10多年來,遵義醫專向社會輸送了22000多名醫藥衛生人才。同時,學校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每年參與的師生人數達到1000人(次);開展中醫技術和中醫文化建設指導,重點指導3所鄉鎮衛生院和社區服務中心;開展中醫文化傳播和科普教育,參與人數年均達到1000人(次)。
不忘使命勇前行,繼往開來啟新程。接下來,遵義醫專仍將繼續完善科教融合、產學協同的人才培養與流動機制,進一步整合學校資源和外部支持,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人才培養與輸送平臺,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再次“加碼”,為遵義市及附近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衛生健康事業提供強大的高素質、專業精、全能型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