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晉亮 編輯/靖立坤
市場采購外匯支持政策從出臺、完善到再升級、再完善的過程,都是監管與市場溝通對接的生動展示,為驗證貿易真實性的傳統監管方式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市場采購貿易是指以各類專業市場為載體,由境外采購商在市場集聚區內直接選購下單,并委托組貨單位代理報關、報稅,完成貨物出口的一種貿易模式。作為貿易新業態之一,市場采購有別于一般貿易的主要特點有四:一是貨物未離境,貨權已由居民轉移至非居民;二是“集中展銷、集中采購”的模式改變了過去“一對一”的貿易方式,有效擴大了成交品類;三是出口與收匯方式不同,該模式下,外貿公司負責報關,是名義上的出口主體,境外采購商才是實質上的出口與收匯主體;四是監管方式不同,海關采取簡化歸類的方式為市場采購提供通關服務,并對每批次貨值設定上限。
2014年以來,國家外匯管理局針對市場采購貿易的本質特點先后推出了個人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個體工商戶遠期結售匯業務等一系列試點政策,旨在疏導、拓寬市場采購經營主體的收匯通道、便利市場采購貿易貨款回流。2014—2017年年底,義烏市場采購出口額分別為177.8億美元、283.9億美元、280.8億美元、283.5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52.33%,占義烏同期外貿出口比重逾八成,政策成效明顯。
試點三年多來,市場采購貿易不斷提質增效,在對接“一帶一路”國家倡議、擴大有效進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的市場需求不斷涌現。同時,伴隨跨境資金雙向流動加快,市場采購“出口不收匯”的現象也日益突出,外匯局對市場采購貿易收匯缺乏全流程、體系化的監測統計框架問題,開始凸顯。
市場采購貿易試點政策推出后,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其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2014年推行的個人貿易外匯管理改革,放開了個體工商戶開立外匯結算賬戶的限制,使得個體工商戶這一特定的境內市場采購商可以方便地通過結算賬戶辦理貿易貨款結匯,且不受年度結售匯總額的限制,基本疏通了采購商向商戶支付貨款及從境外回籠貨款的雙向資金通道。
但實際操作中,限于個人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對個人貿易者身份的認定,這項政策僅惠及通過工商注冊的境內個人,不包括境外采購商、小微企業及部分從事市場采購+跨境電商的自然人。義烏工商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義烏全市從事市場采購且具有收結匯需求的貿易商主體數量約為39.5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28.04萬戶,占全部市場采購商總數的74.65%;常駐義烏的境外采購商個人約1.3萬名,占全部市場采購商總數的3.3%;其余外資外貿公司4368家、外商投資合伙企業2587家、外貿企業(內資)94910家。也就是說,仍有一定比例的采購商無法通過開立外匯結算賬戶辦理收結匯。
個人貿易外匯管理改革推出當年,銀行通過簡化收付匯單證審核流程,有效縮短了市場采購收結匯業務的辦理時限。以單筆結匯50萬美元業務進行測算,原先至少需要審核報關單、合同、發票等各種單證10張以上,平均每筆業務耗時約為10—15分鐘,而簡化流程后完成所有審核只需5分鐘,服務效率得到較大提升,獲得了商戶的積極評價。

市場采購貿易同比增加與貿易收支差額同比增加趨勢圖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采購貿易出貨量的不斷增加,到2017年,市場采購出口額已達283.55億元,占義烏地區同期出口總額的82.6%。迅速攀升的貿易量導致商戶對貨款結算的時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此同時,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模式等市場采購貿易的“線上化”發展趨勢,也倒逼銀行結算效率再提升,線下單一的紙質審單模式也亟需變革。
改革初期,外匯管理采集物流信息的主要思路是利用聯網信息平臺,查詢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度)特定貿易主體市場采購貿易的出口數據,以及一定時期內某外貿公司代理商戶報關出口的市場采購貿易的出口數據,將個人貿易資金流數據與對應代理企業貨物流數據進行總量比對,計算物流與資金流的偏離度,進而對存在可疑和異常的個人進行核查。
然而,種種原因導致聯網信息平臺建設進展相對緩慢。如此前聯網平臺計劃在組貨裝箱環節后由報關行進行報關,海關結關后,通過平臺與海關的數據接口,將貨物清單與報關單號進行一一對應。但報關行基于對稅收等因素的考慮,在聯網平臺注冊登記的積極性不高,即便登記填報,也多有錯報和遺漏,給后續貨物流資金采集造成很大困擾。
前期改革中,外匯管理對資金流數據的統計與監測思路為:從“銀行結售匯統計系統”查詢貨物貿易項下居民個人結售匯匯總數據,從“外匯賬戶管理信息系統”查詢個人結算賬戶內的收支和結售匯數據。通過建立個人貿易收支時間序列庫,結合個人貿易收支增長、個人貿易占比變化以及企業貨物貿易總量匹配情況,總體評估轄內個人貿易是否存在異常變動情況。如有明顯背離,外匯局將分項查驗數據,分析形成原因,并開展進一步核查。
但在實踐中,由于個人結算賬戶僅限個體工商戶開立,進入結算賬戶的市場采購貨款占比不足總量的一半,因此,賬戶系統內的收支總量并不能反映市場采購貿易的真實情況。此外,由于不同銀行對個人貿易項下收付匯數據歸類不同,其中歸屬“對公”項下的數據不進入“銀行結售匯統計系統”中,也造成部分數據缺失。
在外匯資金統計不全面、部分貿易商收結匯仍存在不便利等因素的共同制約下,2014年以來,義烏地區出口與收匯差額在總量上表現為單邊走高的態勢,由2014年的105.6億美元擴大至2017年的211.3億美元,累計增幅達90.63%。2017年,義烏地區出口收匯差額占浙江全省貨物貿易總量差額的56.71%(見附圖)。
針對個人貿易外匯管理改革落地三年多來市場的新變化、新需求,外匯局浙江省分局按照“市場實需、數據說清、系統可靠、風險可控”的總原則,借助互聯網+、市場采購聯網信息平臺等載體,推出了進一步放寬結算賬戶開戶資質、提升收結匯業務辦理效率等外匯支持新措施,并在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指導與支持下,就部分新的支持措施進行了試行,重點理清市場采購收匯數據、完善監管體系,還原市場采購貿易的本質。
浙江省分局在義烏商貿城對來自境內外近50個國家與地區的逾300名市場采購交易商發放了調查問卷,重點調研資金結算的渠道與便利性問題。調研發現,在市場采購商所需支持的政策中,允許境外采購商個人開立外匯結算賬戶,疏通其收結匯渠道位的訴求列第一。
2017年9月11日,義烏市政府出臺了《市場采購貿易境外采購商備案規程(試行)》,允許境外采購商在完成公安、市場監督、商務、國安等部門事前審核后,可通過聯網平臺進行備案登記,完成身份認定。在此基礎上,外匯局義烏市支局于當年10月選擇了中國建設銀行義烏分行、浙江稠州商業銀行義烏分行這兩家貿易結算量較大的銀行,開展了境外采購商開立外匯結算賬戶試點,以滿足境外采購商的實際結算需求。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計266名境外采購商完成了備案登記,開立外匯結算賬戶89個,辦理結匯業務108筆,結匯金額918萬美元。
在義烏市場采購發展的當下,傳統外貿公司逐漸轉型發展成為集代理報關、報檢、收匯等于一身的綜合服務公司。如何有效地完成代理結算,提升外貿公司與商戶間資金運用的效率,保障資金安全,成為眾多外貿公司向銀行提出的另一需求。多方調研后,浙江省分局做了有益嘗試。
一是創新提出了“外貿公司關聯主-子賬戶”概念,支持銀行、外貿公司、委托方三方在明確權、責、利的基礎上,在外貿公司主賬戶與委托方的子賬戶之間建立關聯,由外貿公司代理出口,委托方通過子賬戶直接收/結匯,拓寬了資金的結算通道。通過這一功能,公司與供應商間的應收/應付賬款變得一目了然,供應商對出口貨款的掌控更加透明、高效,對部分流動資金并不寬裕的供應商而言實用性很強。
二是支持“互聯網+”自助結匯模式。根據浙江省分局的要求,相關銀行在具備接收、儲存聯網平臺數據的技術系統,且能保證傳輸、儲存數據的完整性、安全性的基礎上,可以將聯網平臺的數據作為貿易結匯真實性審核的依據,為已在聯網平臺備案登記且為A類的主體辦理收/結匯。在該模式下,通過自動匹配出口信息(報關單編號)、貨物流信息(集裝箱編號或提單號)和資金流信息(市場主體結匯數據),用共享數據的方式完善了外匯監管,減少了市場主體跑路排隊等壓力,有助于形成誠信者受益的氛圍;同時,也進一步釋放了改革試點的紅利,實現了便利化和防風險的目的。“互聯網+”自助結匯業務自試行以來增長迅猛。截至2017年12月31日,2家試點銀行累計辦理“互聯網+”自助結匯業務5.23萬筆、結匯金額19.4億美元,共涉及客戶4217名。
一是創新方式,簡化貨物貿易名錄登記辦理流程。市場采購企業在義烏市場采購一站式辦證大廳新設的聯網平臺,憑相關資料申請備案后,聯網平臺可自動抓取“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相關數據對該企業的社會信用統一代碼等信息要素進行校驗,校驗通過后的相關信息則通過系統交換直接傳遞至當地外匯局,外匯局自動為企業辦理貨物貿易名錄登記,真正實現了“讓企業少跑路、讓數據多跑路”的改革初衷。
二是挖潛平臺,將聯網平臺打造成政策輸出的重要窗口。預計于今年年底完成的聯網平臺二期投入使用后,將綜合提供政策咨詢、外貿預警、案例警示、信息交流等服務,使更多的市場主體能主動使用聯網平臺。
三是支持市場采購貿易商海外供應基地的建設,指導企業運用歐亞國際貿易政策做大做強市場采購出口。
四是強化培訓與推介力度,積極為市場采購貿易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吸引更多的經營者入駐,不斷提高市場采購影響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實現市場采購“買全國、賣全球”的戰略目標。
推改革與防風險是所有貿易新業態外匯管理的一體兩面。開展市場采購差異化外匯管理,確保改革新政風險可控是基本前提,獲取有效數據是基礎,統清資金規模是核心。總體來講,市場采購貿易外匯資金流立體統計框架是以貨物流與資金流為“兩翼”;其中的資金流統計又分為“渠道-統計-匡算”三個梯度,再將“渠道”按不同收匯方式細分為八類,形成“兩翼三縱八橫”的立體式資金流統計體系。
貨物流信息采集主要依托聯網平臺組貨裝箱清單數據,即在出口結關后,將組貨裝箱清單數據上傳聯網平臺,再由聯網平臺導入外匯管理子模塊,外匯局由此獲取貨物流的完整數據。
自2015年5月1日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正式實施至2017年12月底,聯網平臺組貨記錄已超過151萬票,出口貨值超過660億美元。
“明確渠道-可統盡統-合理匡算”是“三縱”的梯度構想,再按照是否合規對市場采購八種主要貨款回流渠道(“八橫”)進行分類,其中,合規渠道有五:一是委托方或代理方結算賬戶收結匯(賬戶主體包含個體工商戶、外商投資合伙企業、小微企業及境外采購商);二是采購商與商戶間通過境內人民幣結算;三是經個貿跨境人民幣試點以跨境人民幣形式收匯;四是委托方外幣現鈔結算;五是正常期限內的預收、延收。不合規渠道有三:一是未經外匯局登記備案而存放境外的出口收入回流;二是因低報出口貨值或海外倉分銷等模式造成的滯留境外貨款回流;三是經地下錢莊、黑市等渠道流入境內。
按照可統盡統的原則,義烏市支局對貨款回流境內且已納入監管的上述合規渠道中一、三、五渠道資金規模進行了時間序列統計。其中2017年1—10月,上述三類渠道累計收匯金額為63.75億美元。
按照合理匡算的原則,義烏市支局于2017年底至2018年初綜合采用專項統計、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暫時游離于監管之外的部分渠道收匯規模進行了匡算或預估。此次專項調查包括對義烏地區21家外匯指定銀行及市場商戶聚集區開展的專項與問卷調查,其中對各類商戶發放調查問卷300余份,收回有效問卷207份。而銀行調查對象則是在銀行開戶存續時間長、交易規模大、資金收付頻繁的前30位境外個人。專項調查顯示,2017年,境外個人累計向義烏市場商戶支付715億元人民幣(按當期6.48匯率,折合110.34億美元)貨款,該部分人民幣結算未被納入外匯局市場采購貿易收入統計,是直接導致市場采購總量差額持續擴大的主因。同時,抽樣顯示,有7.1%的企業采用委托方外幣現鈔結算;約27.1%的企業承認存在將資金暫時滯留境外的情況,滯留資金規模約占抽樣調查總金額的15%。
一方面,“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初期,為實現存量回歸,地方政府采取了較高的臨時補貼措施,部分企業為獲得政府補貼而虛報、高報出口貨值,直接導致出口無法全額收匯。也有少數異地企業為獲取補貼(2015年,義烏市政府對外貿出口1美元補貼7分人民幣)在當地注冊企業并報關出口,但未在該企業名下收匯。另一方面,“海外倉”模式下,出口報關貨值也普遍低于海外零售分銷后匯總回流的貨款金額,增值部分難以匯回境內。根據抽樣估算,上述兩種情況導致的無法收匯金額約占抽樣總金額的19%。
根據外匯局金華市中心支局對經地下錢莊、黑市等渠道流入境內資金的長期監測,非法流入的貨款規模約占市場采購貨款總額的2.4%左右。
按照上述核算體系,2017年義烏市場采購出口額為283.5億美元,對應資金流中,納入監管統計范圍的收匯金額(結算賬戶收匯+跨境人民幣收匯+監測期內預收延收)為63.75億美元,缺口為219.75億美元。外匯局估算出的五類渠道收匯金額分別為:境內人民幣結算110.34億美元、外幣現鈔9.3億美元、貨款滯留境外32.12億美元、無法收匯51.43億美元、地下錢莊等非法流入6.74億美元,合計209.93億美元,可解釋95%左右的缺口形成。
客觀來看,市場采購外匯支持政策從出臺、完善到再升級、再完善的過程,都是監管與市場溝通對接的生動展示,是發展好、規范好貿易新業態的一個鮮活例證。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起的差異化監管體系,也為貨物貿易外匯管理跳出目前單一以海關數據作為貨物流信息來源,通過與資金流匹配來驗證貿易真實性的傳統監管方式,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但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變化的市場、多變的風險,以確保市場采購貿易能行穩致遠。
一是非正規地下結算隱藏的風險不容小覷。調查發現,境外個人非正規結算仍然有市場、有空間。這既與市場采購貿易改革配套建設不到位有關,也與外匯監管、境內人民幣收付統計監測不完善有關。如果任其發展,有可能對外匯市場及其發展形成沖擊,為市場采購貿易資金滯留境外、隱蔽外流、變相流出等提供條件,從而產生較大的跨境資金異常流出的風險。事實上,在過去的監管實踐中,義烏市支局已查實了多起境內外“對敲”買賣外匯案件,雖然資金沒有跨境流動,但卻實現了外匯違規流出的目的。
二是市場采購貿易貨款滯留境外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市場采購貿易改革試點以來,新增的貿易收支差額增長顯著快于市場采購貿易出口額的增長,無法排除部分市場主體持續將市場采購貿易貨款滯留境外或在境外結匯后再匯入境內的可能性,會給后續的收匯管理帶來嚴重干擾。
三是部分市場采購貿易新模式下的貨款回流缺乏合規途徑。近年來,市場采購貿易與方興未艾的跨境電商模式相結合,形成了以B2B2C模式為主的市場采購“海外倉”出口模式,幫助商戶提前備貨并實現境外物流的快速配送,顯著改善了境外用戶的體驗,提升了出口競爭力。但由于出口時報關貨值低于出口后在銷售國實際銷售的貨值,超出部分的銷售貨款目前仍然缺乏合規的回流境內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