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詠梅 編輯/任風遠
穿透式監管是一種跨越市場和行業的綜合性的監督管理辦法。其“穿透”可分為縱向的穿透監管和橫向的穿透監管。縱向穿透監管是指全流程監管,即對金融業務開展過程的中每一個環節進行串連,綜合整個業務流程進行監管;橫向穿透監管是指按照實際重于理論的原則,透過金融行為的表象,對監管對象的本質屬性進行綜合監管。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外匯資金在不同的機構之間流轉迅速。由于這些機構分屬不同系統,導致對外匯資金的穿透式監管存在具體操作上的難度。例如,在判斷外匯業務真實性的過程中,獲取外匯主體相關信息及其上下游交易主體信息的過程往往過于專業和繁瑣,不利于發現外匯主體真實、全面的財務信息。此外,部分銀行在運用“展業三原則”開展外匯業務的過程中,在內控制度的制訂、執行等方面并未發揮應有的作用,操作流程以及監管尺度都缺乏實踐經驗。銀行偏重于對客戶資金的安全性管理,“展業三原則”則側重于對客戶外匯交易的真實性管理,這導致銀行在實際業務操作中易與“展業三原則”存在立足點的差異,如果某一客戶在開展外匯業務時繳納了全額保證金,相關業務經手機構則有可能將其視為安全客戶,進而放松了對其交易真實性的監控。某些銀行甚至為了自身利益,協助外匯主體規避外匯監管,導致盡職調查虛設、審單走過場、與客戶串通造假等現象。
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穿透式外匯監管的實施仍存在一些障礙,與市場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為了全面提升穿透式外匯監管效能,筆者就如何開展穿透式外匯監管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完善外匯領域各機構內部穿透式風險組織管理系統,強化監管合作。第一,建立并完善內控機制。要明確穿透式風險管理流程,設置專門部門做好風險識別、風險監測與報告工作,解決職責劃分、人員配備等問題。對于關鍵崗位要形成必要的職責分離,避免權責不清。第二,強化與機構內部其他業務部門的監管合作,形成日常情況的互通機制,共享相關業務數據,建立聯動機制。第三,強化與監管部門的合作,建立信息分享平臺,實施聯合監控和預警,摸清客戶潛在需求以及隱藏的金融風險,從而形成數據互通和篩選的局面,增強監管敏感度,提升穿透式外匯監管的效能。
二是強化穿透式風險管理的關鍵環節,提升外匯監管的有效性。第一,健全穿透式外匯管理政策的體系與協調機制,充分考慮各類經營風險,完善制度、查漏補缺,形成完善的信息共享和協商談判機制。第二,建立風險評估機制,特別是對于交易結構復雜的業務,應該根據資金最終用途和業務實質,合理進行風險分類,建立有效的風險級別評估辦法,對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進行綜合防范。第三,提升外匯資金與物流的比對監測能力。
三是增強銀行的履職意識,進一步落實“展業三原則”。第一,督促銀行通過梳理自身業務風險隱患和內部管理中的薄弱之處,完善銀行風險管理模式。銀行是涉匯交易的關鍵環節,外匯指定銀行要明確自身職責,積極履行義務,增強合規經營意識。對于執行外匯管理政策不力的外匯指定銀行,外匯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在轄區金融系統通報、向其上級行通報等形式進行警示和披露,促使其深刻認識違規后果,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履行職責。第二,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鼓勵成立從事盡職調查相關業務的第三方服務機構,為銀行提供專業化的服務。銀行可以采取第三方機構的調查取證,擴寬識別客戶的范圍,確保真實性審核客觀有效。同時,銀行應采取更高層級的客戶風險審核機制,并結合自身外匯業務的相關現實情況,理順風險,明確職責,細化業務受理、審核的具體要求。第三,充分利用現有的銀行外匯業務自律機制,加強各成員銀行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建立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