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凱, 楊智青, 陳長寬, 侯福銀, 金崇富, 陳應江
(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鹽城 224002)
隨著畜牧業的高速發展,消費者對畜禽品質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家禽的養殖從傳統模式逐步向集約化、工廠化、機械化、自動化過渡,養殖模式對養殖效益的影響越來越大[1-3]。體質量和體尺性狀作為能夠準確反映肉雞體型外觀的量化指標,是遺傳選育過程中重要的表型性狀[4]。目前對肉雞屠宰性能(屠宰率、半凈膛率、全凈膛率、胸肌率、腿肌率、腹脂率等)的研究比較廣泛,屠宰性能與養殖模式、品種、飼養條件及性別有關[5-11]。畜禽肉品質的研究主要是常規肉品質(pH值、肉色、剪切力、系水力、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及膠原含量等)分析[12-15],本試驗以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生態養殖基地養殖的常州立華畜禽有限公司的肉雞為試驗對象,對比分析在不同飼養模式下肉雞生長性狀、體尺性狀、屠宰性能及肉品質,為養殖該品種肉雞提供科學依據。
2 200羽混合雛肉雞(常州立華畜禽有限公司肉雞品種)育雛4周后,剔除死亡及病弱肉雞,將2 100羽健康肉雞隨機分為3種養殖模式(散養、網上平養、發酵床)于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生態養殖基地進行養殖,記錄其生長性狀(5、6、7、8、9、10周齡體質量),每周從3個模式中分別隨機抽100羽肉雞稱其體質量。10周齡后,每個模式選取10只肉雞屠宰,用于體尺性狀(體斜長、龍骨長、胸寬、脛長、脛圍、雞冠高1、雞冠高2、雞冠長、毛孔數)、屠宰性能(屠宰率、半凈膛率、全凈膛率、胸肌率、腿肌率)、肉品質(pH值、肉色、剪切力、系水力、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及膠原)測定。
參照NY/T 823—2004《家禽生產性能名詞術語和度量統計方法》[16]對相關指標進行統計。
體斜長:體表測量肩關節至坐骨結節間的距離,cm;龍骨長:體表龍骨突前端到龍骨末端的距離,cm;胸寬:用卡尺測量兩肩關節之間的體表距離,cm;脛長:從頸部上關節到第3、第4趾間的直線距離,cm;脛圍:脛骨中部的周長,cm;雞冠高1:從冠基部到最高冠齒頂部的垂直距離,cm;雞冠高2:從冠基部到最高冠齒基部的垂直距離,cm;雞冠長:雞冠的最前點與最后點的直線距離,cm;毛孔數:背側正中線中間測量 2 cm×2 cm內毛孔的數目,個/cm2;屠宰率=(屠體質量/宰前體質量)×100%;半凈膛率=(半凈膛質量/宰前體質量)×100%;全凈膛率=(全凈膛質量/宰前體質量)×100%;胸肌率=(兩側胸肌質量/全凈膛質量)×100%;腿肌率=(兩側腿肌質量/全凈膛質量)×100%;pH值采用德國Ingenieurburo公司胴體肌肉pH值直測儀測定;系水力采用壓力膨脹儀測定:系水力=(壓后質量/壓前質量)×100%;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膠原含量采用肉類/食品成分快速分析儀測定。
所有數據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
用3種不同養殖模式飼養肉雞經過4周(28 d)的育雛后,生長性狀分析從5周齡開始。由表1可知,3種不同養殖模式在5、6、7、8、9周齡時肉雞體質量沒有顯著差異;在10周齡時散養模式下肉雞體質量極顯著高于發酵床模式與網上平養模式。

表1 3種不同養殖模式下肉雞的生長性狀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大寫、小寫字母分別表示在0.01、0.05水平上差異顯著。下表同。
由表2可知,3種不同養殖模式飼養的肉雞體斜長、龍骨長、胸寬、脛長、脛圍、雞冠高1、雞冠高2、雞冠長及毛孔數沒有顯著差異。

表2 3種不同養殖模式下肉雞的體尺性狀
由表3可知,3種不同養殖模式飼養的肉雞屠宰率、半凈膛率、全凈膛率、胸肌率及腿肌率沒有顯著差異。
2.4.1 肉雞胸肌肉品質分析 由表4可知,3種不同養殖模式飼養的肉雞胸肌肉品質的pH值、肉色、剪切力、系水力、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及膠原含量沒有顯著差異。
2.4.2 肉雞腿肌肉品質分析 由表5可知,3種不同養殖模式飼養的肉雞腿肌肉品質的pH值、肉色、剪切力、系水力、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及膠原含量沒有顯著差異。

表3 3種不同養殖模式下肉雞的屠宰性能

表4 3種不同養殖模式下肉雞的胸肌肉品質

表5 3種不同養殖模式下肉雞的腿肌肉品質
有關不同養殖模式對肉雞生長性狀影響的研究很多。體質量是肉雞生長性狀的重要指標之一。結果表明,肉雞在5、6、7、8、9周齡時體質量無顯著差異;散養模式下的肉雞10周齡體質量極顯著高于發酵床模式與網上平養模式。可能的原因是散養模式飼養的肉雞能得到充足的陽光、運動以及自然餌料(雜草、蟲體),促進肉雞生長發育,從而顯著改善肉雞的生長性狀。因此,在肉雞養殖過程中適當增加陽光、運動以及自然餌料(雜草、蟲體)會提高其生長性狀。
家禽的體尺性狀通常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生長性狀[17]。體尺性狀是肉雞體型外觀的量化指標。結果表明,3種不同養殖模式飼養的肉雞體斜長、龍骨長、胸寬、脛長、脛圍、雞冠高1、雞冠高2、雞冠長及毛孔數沒有顯著差異。可能的原因有(1)肉雞的體尺性狀受肉雞品種控制,與養殖模式關聯不明顯,與趙振華等的研究結果[18]一致;(2)此次試驗時間為秋季向冬季過渡,肉雞對溫度敏感性較強,較低的溫度限制了雞群活動的時間與空間,進而影響肉雞體尺發育,導致3種不同養殖模式飼養的肉雞體尺性狀沒有顯著差異。
屠宰率和全凈膛率是衡量畜禽產肉性能的重要指標[19],一般屠宰率在80%以上,全膛率在60%以上,表示產肉性能良好[20]。結果表明,屠宰率為90.84%~91.55%,半凈膛率為81.17%~81.58%,全凈膛率為69.10%~69.89%,胸肌率為20.00%~20.67%,腿肌率為22.35%~23.19%,3種不同養殖模式飼養的肉雞均超過指標,由此可見屠宰性能優良。但3種不同養殖模式飼養的肉雞屠宰率、半凈膛率、全凈膛率、胸肌率及腿肌率沒有顯著差異。可能的原因是該肉雞品種的屠宰性能受養殖模式影響不明顯,說明其適應優良,養殖戶在飼養過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養殖模式,而不影響經濟效益。
pH值是肉雞經宰殺后肌肉肌糖原酵解速率的重要指標;肉色是雞肉的外觀指標;肉質由水分含量、粗蛋白質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共同決定;蛋白質的含量影響雞肉的營養價值[21]。結果表明,3種不同養殖模式飼養的肉雞胸肌和腿肌品質的pH值、肉色、剪切力、系水力、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及膠原含量沒有顯著差異。有研究報道,不同的養殖模式對肉品質沒有顯著影響,如楊會強等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飼養方式對文昌雞肉品質沒有顯著影響[22]。結果表明,3種不同養殖模式飼養的肉雞肉品質沒有顯著差異,可能是由該肉雞品種決定的,須要進一步重復試驗,驗證結果的科學性。
3種不同養殖模式飼養的肉雞在5、6、7、8、9周齡時體質量沒有顯著差異;10周齡時散養模式下的肉雞體質量極顯著高于發酵床模式與網上平養模式;3種不同養殖模式飼養的肉雞體尺性狀沒有顯著差異;肉雞屠宰性能沒有顯著差異,但產肉性能均較好;3種不同養殖模式飼養的肉雞胸肌及腿肌肉品質也沒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