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 吉林體育學院
體育專業型碩士作為我國一門新興的學位,主要是為了培養能夠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同時,具有較強解決體育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實踐型的人才。由于國家設置體育專業型碩士的時間較短,并且學科起步晚,所以,在我國在培養學生的模式上處于探索階段,并且在具體的培養實施應用中與培養目標存在一定的差異。從學生系統與教學系統之間的開放性、遠離平衡狀態、非線性和漲落機制出發和我國體育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相結合,尋找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系統中學生系統與教學系統的關系,以及形成自組織的形成條件,由于自組織理論體系涉及內容較多,筆者屬于初次接觸,對理論的理解較為淺顯是影響此次探索的主要因素。
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主要集中在于“實踐、應用型”上,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在基本掌握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更強調具有較強的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解決體育運動實際問題的能力[2]。培養在主要意義是體現在它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該類型研究生的課程設置相對較少,要求專業技術能力扎實,實踐性較強,課程注重與專業領域需要的針對性,在培養方式上十分重視與實踐緊密結合。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近幾年來招生方面,碩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數規模以及招生專業等方面都在擴大和增多。在畢業生數等各項指數都在每年25%以上的比率飛速發展。[3]雖然增長的數據是喜人的,但是在培養目標和具體實施的培養模式上,卻出現了較大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培養方面出現批量化、機械化的趨勢。使目前培養的研究生缺乏創新、實踐以及探索的能力,進而使其教育水平停滯不前[4]。
課程設置方面,公共課居多,且課時跨度較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形成良好的多樣化、國際化意識和能力。實踐操作課方面,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本學科基本理論,學科知識面廣,專業突出。在實際的課程設置卻存在理論課、實踐課較少的情況,專業知識得不到夯實,相關實踐操作技能無法提高。
教師講課形勢單一和學生實踐能力差是當前培養的問題之一。授課方式上以常規上課模式和講座的方式開展,講課方式較單一。培養方式上要求與實踐緊密結合,但在具體實踐教育中,實踐單位多為學校等教育部門,學生的實踐能力無法受到多方面的培養,造成就業形式和學生實踐能力單一。
學生自組織培養模式條件的形成。尋找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系統中學生系統與教學系統的關系,以及形成自組織的形成條件。碩士培養系統能夠滿足自組織形成的條件:首先教學系統是處于開放的,系統與外部環境的交流能夠達到自組織所要求的闡值;系統內部的要素之間屬于非線性作用機制,培養系統的非平衡態,存在漲落機制。
在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中存在子系統--體育碩士教育系統、學生系統、導師系統等多個子系統。其中學生要與外部,如教育系統進行交換,保持開放性,具有一定的活力,才存在發展的潛力。
在當前的體育碩士專業培養上,教育部門、導師作為培養的引導者,強制性的灌輸傳統陳舊的知識理念,任何有別教學系統中培養目標方案的行為或者偏離教學軌道的傾向都是不可行的。因此,培養模式中的開放性認為,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學生要與導師、教學環境、社會環境之間保持暢通、開放的狀態,做到能與先進的理論知識、技能技術進行學習交流。學生可通過自身的專業、興趣的傾向,自行組建專業興趣技能培養小組,與外界環境進行溝通交流,導師或教師只以引導身份去引導,讓學生從被動培養更正為主動培養。
傳統的體育教學力求教學各部分與整體處于平衡狀態,例如,教育部門通過制定相關的規章、文件等手段構建指標體系,鋪設教育軌道等手段來維持學生、教師、教學之間的平衡,使其處于穩定狀態。
當前,教育部門已對相關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進行了制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和想象能力。培養模式中遠離平衡狀態的建立,首先要使學生遠離平衡狀態。理論上來說處于碩士階段的學生已擁有獨立思考、認知事物能力,學生能較為容易形成遠離平衡,提出疑問,大膽設想的狀態和習慣。導師在了解學生現有知識、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前沿、新穎的領域,培養研究生從多角度看待、理解、解決問題等方面能力。我們要改變教師在講臺上講概念,學生在臺下記筆記的模式,讓思維活躍的體育專業的研究生發揮想象力豐富、思維跳躍的特點。因此作為遠離平衡狀態的重要一步,打破提前設定的培養目標和模式,是形成學生自組織系統的必要條件。
傳統教學認為體育碩士培養屬于線性關系,學生培養如同數學公式一般,通過計算就可以得到結果,條理清晰,方向明確。這是教育系統為了培養人才最簡單、高效的方法,造成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批量化培養。
體育碩士培養系統、學生系統中各種因素的關系是復雜多變的,包括導師、學生、課程、教學環境等要素。例如導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研究生教育之間等屬于非線性關系。在經過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就會使整個系統的復雜性和可能性增加。所以專業型碩士學生在專業技能的培養過程中,與體育碩士培養系統、導師系統等外界環境處于開放的狀態下,導師、學生、研究生教育之間相互碰撞、交流、結合形成豐富多元的知識能力和認知結構。
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系統中,導師在指導學生時,要指引他們盡可能的偏離事先設定的培養目標、模式,包括傳統的思維,遠離平衡狀態,遠離平衡的程度越大,漲落機制的形成越加容易。內漲落,每一位學生在思維等方面都是獨立的、存在差異的個體,多個獨立的個體在開放的狀態下,通過信息的交流,形成復雜的非線性關系。這些非線性關系是指在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學生在專業技能課、理論課中提出的一些偏離教學內容的想法、問題等。例如,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在籃球專項課上隨機做出的組合性運球,這是在教學內容上沒有的制定的東西,引起更多的學生去模仿,專項教師能因此增加為教學內容,從而偏離了原有的教學內容,那么就說形成了漲落機制。同時導師以多變的授課情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并給予肯定。二是來自外部環境的外漲落。由于系統是具有開放性的,不可避免的受到培養系統之外,一些外界事物的影響。例如,學生利用觀看一些感興趣的體育賽事,從中獲取信息來撰寫科研論文屬于培養系統,教學系統之外的為外漲落。通過內外漲落,在開放的狀態下打破研究生培養系統的平衡狀態,各子系統因素產生非線性機制,最終為形成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系統自組織的條件。
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學生的培養系統是處于開放性的狀態,其中培養系統、學生系統、導師系統等多個子系統能夠進行信息、物質、能量的交流,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每個導師,學生,研究生教育獨立個體之間相互碰撞、交流、結合形成復雜多元的非線性知識能力和認知結構,不斷遠離教育部門的體育碩士培養目標形成的平衡狀態,積極發散思維,探索未知領域,同時在培養系統內外,形成的漲落機制的作用下成為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自組織系統的條件,這樣的培養模式為未來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