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臘貴 上海市金山區第一實驗小學
小學階段是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將核心素養體系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作為下一步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核心素養”成為課堂改革的新熱點。同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意見》(國辦發[2016]27號)也強調學校體育工作要遵循教育和體育規律,以興趣為引導,注重快樂參與,重視運動技能培養,逐步提高運動水平,為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奠定基礎。探討小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培養路徑的研究既符合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又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綜合國際教育組織及我國的實踐經驗,可以將體育核心素養對學生個體發展價值表述為,“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所獲得體育知識、技能及體育態度、情感等,具體涵蓋了體育三基、體育能力、終身體育思想及體育品質、精神等”。其中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與獲得是基礎,體育態度的培養是關鍵,體育精神的形成是核心,學生身心健康的實現是最終目標,他們之間屬于相互支撐、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關系,是構建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因素。
首先,重視體育課程的學習。體育課程是體育核心素養教育的核心載體,是實現核心素養各級目標的基本條件和主要途徑。在體育課堂中,學生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了解體育運動的規則;掌握走、跑、跳、投、搬、爬、攀、鉆、滾、翻等體育基本的運動技能;提高體育文化水平;發揚體育競技及團結合作精神。探究體育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每一位一線體育教師長期以來研究的熱點。“核心素養”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反映,特指人解決復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情境的關鍵能力。而對體育教師來說,就是對體育學科知識掌握和運用的深刻、透徹和前沿的程度,反映對原有方法體系的突破與超越能力。在新一輪的課改及上海市小學興趣化教學實施的背景下,要想獲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努力營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及妙趣橫生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團隊合作意識、體會運動參與的樂趣和成功體驗,并為終身體育鍛煉奠定扎實的基礎,從而切實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形成。
其次,強化課外自主鍛煉和比賽。終身體育不僅僅是一種思想,更是一種習慣,而只有當學生養成了自覺鍛煉的習慣時,終身體育才可能落到實處從而影響其未來的生活方式,因此首先要養成終身體育的觀念。其次,在課外時間培養自主化、科學化、生活化的體育鍛煉方法,最終學會科學鍛煉身體、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課外自主學練一般包括參加野外夏令營冬令營活動、欣賞體育賽事、參加體育興趣班或俱樂部等等。學生在掌握了一般運動能力的基礎上,結合運動項目特點,在自己能力許可的范圍內,激發學生積極鍛煉的自我動力,從而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此外,還需要鼓勵學生們參加校內外體育比賽、校外體育機構組織的有關體育綜合活動等,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合作、競爭、探究及交流的能力,促進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從而為終身體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加強體育理論的學習。室內理論課是小學體育教學的一部分,小學生在掌握體育基本技術的同時,還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體育理論知識和衛生保健常識。有實用價值的內容講得越多,學生們聽起來就會越有興趣,從而可以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和實踐。此外,讓學生不僅懂得運動技術的原理,學會動作要領,還要懂得如何去運用體育運動的保健常識,比如,常見運動損傷的急救辦法,夏季冬季運動的注意事項,在運動前中后如何進行科學的飲食、飲水等,通過這些基本的理論知識的運用,在運動實踐中更好地保護自己。
小學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關系到當前我市小學體育興趣化課程改革推進的關鍵問題,對提高小學階段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有著特殊的實踐意義。小學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深入理解其基本內涵的前提下,積極響應黨的教育方針,以促進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為引導,注重學生的快樂參與,重視學生運動技能和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通過體育課程學習、課外自主鍛煉和比賽以及體育理論學習,使學生在體育情感與品格、運動能力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等維度,為提高小學生體育核心素養、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