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淑萍
內容提要:專利權是推定有效的。雖然專利法沒有總括性條款明確規定可專利性的授權要件,但第45條規定的宣告專利權無效的要件明確了授予專利權的必要要件,其基本的證明方法是在法律上進行有效性推定。該規則起源于普通法中的推定概念并被納入了成文法規范。美國專利法實踐中,將有效性推定規則與司法確權程序中的專利權效力證明標準緊密關聯,構建了專利行政確權與司法確權程序之間的銜接機制。專利有效性推定規則是專利授權確權的基本證明方法,解決了證明責任的分配問題,當屬于可辯駁的推定,是法律上的權利推定規范,其功能在于降低專利審查部門的證明難度,法律效果體現為證明責任轉移。
專利權是對創新性技術成果所賦予的專有權利,屬于具有抽象思維性質的無形財產權,證明專利權是否存在及其范圍邊界是一個客觀事實認定和主觀經驗相結合的過程。權利推定是權利的證明方法,專利權被推定為有效,也是證明專利權的方法。當前,探討專利權的證明方法、證明規則、證明標準和證明責任等這些問題的相關研究比較零散。本文從證據學角度來嘗試探究專利授權確權程序的證明過程,論證提出推定是證明專利權的基本方法,分析界定專利權有效性推定規則的概念內涵,勾勒專利權有效性推定規則的基本概貌,以期為進一步認識專利授權確權制度提供新的思維啟發。
我國專利法并未明確規定專利權的證明方法。對于專利權的授權要件,我國專利法中規定得相當分散,涉及到專利法的多項條款?!秾@ā返?5條從反面對專利權無效進行規定,即任何單位或者個人認為專利權的授予不符合專利法有關規定的,可以向專利無效宣告機構請求宣告該專利權無效,即規定了可以宣告專利權無效的要件。如果專利權的每一項無效要件均不符合,實際上則是滿足了專利授權的必要條件。
《專利法實施細則》第65條第2款以封閉式列舉的方式明確規定無效宣告的理由,并在《專利審查指南》(2010年版)第4部分第3章中進一步規定“無效宣告理由不屬于《專利法實施細則》第65條規定的理由的,不予受理”,從操作層面明確了該無效請求理由的范圍。《專利法實施細則》第65條第2款規定的無效理由,具體包含了十項要件。①十項要件具體如下:1.專利的主題不符合發明、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的定義(A2),即專利保護客體要件;2.違反保密審查規定(A20.1);3.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的主題不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外觀設計專利的主題不具備新穎性或者與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權利相沖突(A22、A23);4.說明書沒有充分公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A26.3); 5.授權專利的權利要求書沒有以說明書為依據(A26.4);6.外觀設計圖片或照片未清楚顯示外觀設計(A27.2); 7.修改超范圍(A33),或者授權專利的權利要求書不清楚、不簡明或者缺少解決其技術問題的必要技術特征(R20.2)、分案申請超范圍(R43.1);8.專利的主題違反國家法律、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A5);9.專利的主題不屬于能夠授予專利權的范圍(A25);10.屬于重復授權(A9)。括號中的A表示《專利法》,如A2代表《專利法》第2條;R代表《專利法實施細則》,如R20.2代表《專利法實施細則》第20條第2款。滿足以上任意要件,則該專利權應被宣告無效。實踐當中,最經常被提起無效宣告的理由是不滿足專利權授予的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公開不充分和修改超范圍等要件。理論上講,授予一項專利權至少應滿足可專利性的十項要件。除此之外,還需要滿足專利申請人是真正的發明人等主體要件要求。十項要件中,新穎性、充分公開和創造性等要件可以在專利審查階段進行一定程度和范圍內的檢索審查。而只有當專利授權后產生問題,違背某一要件時才會進一步法律適用,如技術方案在申請日之前既已公開,通常是無法在專利審查階段知曉的,只能在無效宣告程序中進行抗辯。
通說認為專利權授予后被推定有效,但較少有人意識到,授權確權程序中證明專利權的方法正是推定這一方法,這也是專利權被推定有效的根源所在。專利權授予后被推定有效,盡管可能在后續程序中其效力被否定,但在專利權被撤銷之前,專利法規定的專利權效力內容均認為是可以實現的。不管專利法是否明文規定專利權有效性推定,也不論專利法是以何種方式規定專利有效性問題,專利權推定有效是專利法的應有之意。這是通說的一般邏輯,但其并未能揭示出專利權推定有效的本源。
專利審查機構是采用推定這一證明方法來授予或駁回專利權,或者宣告專利權無效的。推定是一種特殊的證明方法。證明方法是指證明主體運用證據來證明案件事實的方式、辦法和手段。廣義的證明包括訴訟、行政執法、仲裁和調解等活動中的證明。從證據法視角,證明方法分為邏輯推理、推定和司法認知三種。②樊崇義主編:《證據法學》(第六版),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255頁。邏輯推理是最重要的證明方法,分為演繹方法和歸納方法兩種;演繹方法即通常的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三段論;歸納方法是從個別事實推導出一般概念或結論的思維方法。司法認知亦稱審判上的認知,是指裁判者在裁判過程中對于事實或法律的認知;③葉自強:《司法認知論》,載《法學研究》1996年第4期,第22-36頁?!氨娝苤氖聦?,無需證明。”是西方訴訟程序中的一個古老格言,演變為現代的司法認知規則。在專利授權或確權裁判中,當專利行政機關或者法院依職權對有關當事人的事實主張采用司法認知規則時,便可以免除其該當事人對該事實主張的舉證責任。如在涉及“一種竹掃帚”實用新型專利無效行政案件中,法院認為只要稍具生活經驗的人,即可根據綁扎墩布的方法獲得本專利的技術方案,是公知常識。④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0)一中知初字1413號行政判決書。該公知常識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從而免于進行證明,按照司法認知規則裁判該實用新型無效。司法認知和推定的特點是省略一般的取證、舉證和質證的復雜程序,是兩種快捷的證明方法。專利授權確權程序中,專利審查機構負有舉證證明該專利申請符合專利權授予要件的責任。從十項專利授權的必要要件上看,要求專利審查員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證明十項要件全部符合條件,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非常苛刻的證明重擔。根據《專利法》第39條、第40條規定,經審查沒有發現駁回理由的,即授予專利權。即專利審查員無須證明全部十項要件,而是經審查沒有發現駁回理由這一事實存在時,即可授予專利權。專利審查機構證明的基礎事實是未發現駁回理由,這一基礎事實得以證明,則推定專利申請符合授權條件這一推定事實。專利申請符合授權條件是一種法律真實,而未必是客觀真實。⑤法律真實是指能被法律規范所調整并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一般僅指執法、司法中的案件事實,即可以作為法律推理小前提的事實。法律真實是具有程序法意義的認識上的真實而不是存在的客觀真實。何勤華:《事實的烏托邦——法律真實的本源及運行機制的現實考察》,載《法學論壇》2005 年第6 期,第28-36頁。
因此,通過在立法上規定推定的方法,使得專利授權的證明命題發生變化。專利審查員不需要直接證明符合專利權授予的至少十項要件,而是采取推定方法來證明,沒有發現駁回理由這一法律事實,來替代專利授權法定要件的證明,推定專利申請符合專利權授予要件。這屬于典型的法律推定基本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法律推定基本結構圖
專利權有效性推定的基礎事實主要體現為,專利行政部門審查檢索到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經過審查員的自由心證而認定符合專利權授予條件的蓋然性較高,進而推定的事實是沒有發現駁回專利申請的理由,專利申請符合授予專利權的條件。在此基礎上,依據《專利法》第45條得到的法律推定結論是該專利存在而授予專利權?;A事實和推定事實之間的常態聯系,體現為經過審查員對現有技術的檢索而符合授予專利權條件的蓋然性較高。從以上專利授權確權的論證范式來看,專利權效力證明非常困難的原因在于,包含事實推定和法律推定兩個階段,既需要大量的證據來證明基礎事實,同時又需要裁決者在基礎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自由心證,從而作出專利權是否存在的法律決定。因此,專利經過實質審查后授予權利而具有效力,專利權有效性推定是專利權利證明的基本方法。利申請人或者無效宣告請求人提交的證據;其他利害關系人提交的證據??傮w上可以分為內部證據和外部證據。內部證據是指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等內部證據;外部證據是指所屬技術領域的教科書和技術詞典等。⑥劉慶輝:《專利授權程序中的權利要求解釋》,載《知識產權》2017年第6期,第33-41頁。
專利授權確權審查程序是一個既包含事實推定又上升為法律推定的過程。如圖1所示,審查過程分為兩個階段:事實推定階段和法律推定階段。基礎事實的證明,源自于授權確權程序中的證據。該證據的來源主要有以下途徑:專利局或者專利復審委員會檢索或其他途徑主動收集;專
無論是內部證據還是外部證據,從證據證明的邏輯看,一種情況可以根據證據直接證明某一項可專利性要件。如以文件公開日在中國申請日之前的美國專利作為證據來證明授權實用新型專利不符合新穎性要件。⑦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05)高行終字第139號行政判決書。該案是無效請求人就一件實用新型專利提出無效宣告請求,其中一件證據是美國在先公開的專利說明書,可以作為在先出版物公開的證據,來證明該實用新型缺乏新穎性。雖然專利復審委員會和法院沒有認可其證明力,但其作為證明新穎性的證據本身是可以的。而也有相當多的情況下,并不能直接證明得出某一項要件的結論,需要根據已掌握證據進行間接的主觀認定。如不具備三性的認定、說明書未充分公開、權利要求未依說明書為依據和修改超范圍等,這一主觀認定的過程屬于對事實的推定,在推定得到的事實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推定是否有駁回專利申請宣告專利權無效的理由。例如,芒硝開采方法案中,專利復審委員會、一審法院認定,兩份現有技術和公知常識的結合,使得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很容易想到根據已形成的溶蝕腔中心確定連通井的水平走向以及造斜井段的終止點深度和位置,而推定相關權利要求不具備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進步,進而推定該技術方案不具有創造性。從該事實認定的過程來看,首先根據現有技術的有關證據,來推定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此所形成的一個技術認知,在該技術認知基礎上,比對所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與此的差異,根據這種差異程度來推定是否符合可專利性。將該過程進行分解來看,是經歷了事實推定到法律推定兩個階段。如果未發現駁回專利申請或者宣告專利權無效的理由,則進行法律上的推定,根據立法上明確規定的法律推定不需要證明的基本理念,直接推定為可以授予專利權。即法律推定階段的基礎事實,也是經過事實推定而來的,而不是直接證據證明出來的基礎事實。
專利權有效性推定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對是否存在影響可專利性的事實進行推定;二是對專利申請是否應授予專利權進行法律推定。事實推定是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相關證據運用經驗法則來進行主觀地判斷認定,從而對是否存在駁回專利申請或者專利權無效的理由,形成自由心證的過程。是否存在駁回專利申請或者專利權無效的理由,即是對可專利性的事實認定,從而上升為專利權的法律推定過程。為了分析有效性推定概念的需要,而將其細分為兩個階段,在審理實踐中并沒有明晰兩個階段劃分,而是一個整體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的認知過程。因此,可以對有效性推定下如下定義:專利權有效性推定是指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相關證據運用經驗法則來進行主觀地判斷認定,從而對是否存在駁回專利申請或者專利權無效的理由形成自由心證,并依據專利法規定推定專利權是否存在及其范圍大小的過程。
專利權有效性推定規則是指專利效力民事訴訟中適用專利權有效性推定這一方法的程序性規范。專利權有效性推定,側重于表明在專利授權確權程序中推定方法運用的過程;專利權有效性推定規則,側重于表明在專利權效力民事訴訟中與證明標準緊密匹配的程序性規范。
專利權有效性推定,原本是一種普通法推定,經歷了由判例法到成文法的演變過程。美國在普通法判例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專利權有效性推定規則。在有關土地權屬的爭議中,土地行政官對土地權屬作出的土地權屬決定,如果土地管理官對有爭議的土地權屬作出事實認定,在不存在欺詐、欺騙或錯誤(fraud,or impositions,or mistake)的情況下,該決定形成定論,除非在上訴中該決定會被撤銷。⑧Johnson v. Towsley, 80 U.S. 72, 13 Wall. 72, 86.推定源自這樣一個邏輯推理:授權過程是適當的并且產生了一個正確的結果。
在美國早期的專利侵權糾紛判例中,法院認為經過專利局審查授權的專利,首先推定為有效,專利權的權利主體和權利客體均具有適格性,除非有確信的證據予以推翻。較早的普通法案例為Morgan v. Daniels一案,⑨Morgan v. Daniels, 153 U.S. 120, 123-24 (1894).該案的訴爭點是確定誰是最先發明人這一事實認定問題,適用當時的1870年《美國專利法》。其對專利授權部門作出行政決定的司法審查規則進行闡述,涉及到撤銷行政決定的訴訟性質問題,法院不能僅憑優勢證據標準來作出裁決,已經作出的事實認定通常賦予推定(presumption)效力,該推定效力是為了證明上訴法院有理由維持初始決定,除非存在充分確信的證據,能夠推翻該事實認定結論的相反情況。1934年Radio Corp. v. Radio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c.一案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Cardozo大法官進一步對專利權推定有效性進行富有哲理的分析。⑩Radio Corp. v. Radio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c., 293 U.S. 1, 7-8 (1934). 早期《美國專利法》實行發明人先申請制。Armstrong和De Forest作為同期的真空管研究者,圍繞兩人之間的發明,發生了多起專利訴訟案件。該案涉及三極真空管的相關發明,四個發明人均提交了專利申請,其中De Forest的發明日最早。被認定的事實是De Forest的兩項專利的發明日最早。
應當在專利局作出決定的問題是,在多個發明人競爭者中,誰是最先發明人。專利局認定的最先發明人應當被接受,作為各方相關隨后案件所認定的基礎事實,除非有在性質和數量上能夠推翻該確信的證據,從而使得該基礎事實認定與隨后案件之間產生沖突。經過規范程序授予的專利權,乃至經過各方競爭的申請者聽證后的授權專利,應被推定有效,除非該推定性被證明存在授權錯誤的確信證據所推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確認,解決原被告之間的沖突,專利權有效首先應當作為既定事實被接受。專利權具有推定有效性,除非有清晰且確信的證據,才能推翻該推定效力。問題的關鍵在于提出無效抗辯的被告一方是否承擔了該較重的舉證責任。
為了進一步解決各州法院在司法確權程序中認定授權專利效力的混亂問題,1952年美國將推定有效性規則正式列為《美國專利法》第282條,?35 U.S.C. § 282 (2014). 《美國專利法》第282條(a)規定:專利權應被推定為有效。專利中每一項權利要求,不論其形式上是獨立的、附屬的還是多個從屬權利要求都應推定為有效,不受其他權利要求效力的影響;從屬權利要求或多個從屬權利要求,即使附屬于無效的權利要求仍應推定為有效。主張專利無效或者其中部分權利要求無效,應由提出主張的一方當事人負舉證責任。這一規定明確了兩點,一是專利申請行政審查過程是采用推定的證明方法來證明是否存在專利權及其效力范圍;二是推定有效的法律效力是引起舉證責任轉移給了推定為不力的一方,即主張專利權無效方。Riesenfeld指出,1952年專利法“將有效性推定提升為對法定授權的尊重”標準。見Stefan A. Riesenfeld, The New United States Patent Act in the Light of Comparative Law I, 102 U. Pa. L. Rev. 291, 309 (1954).以成文法來取代了“判例法泥潭”,統一了法院對推定的各種表述。?American Hoist & Derrick Co. v. Sowa & Sons., Inc., 725 F.2d 1350, 1359 (1984).雖然已經成為正式法律條文,但其并未明確專利司法確權程序,應當適用何種證明標準。在聯邦上訴法院成立以前,各州上訴法院對克服推定有效性適用的證明標準卻并不一致,兩種主流標準是清晰且確信標準(clear and convicing evidence)和優勢證據標準(preponderance of the evidence)?John A. Morrissett, Why Changing the Standard for Overcoming the Presumption of Patent Validity Will Cause More Harm Than Good, 18 Richmond Journal of Law & Technology 7, P12.,體現出美國法律適用中“法官造法”的特點。盡管州法院對克服有效性推定適用不同的證明標準,但對于未經專利局審查的現有技術作為抗辯證據的情形,不同州法院卻認識一致,即適用優勢證據標準,甚至有些案例完全取消了有效性推定。?同注釋?。美國聯邦第五巡回上訴法院對為什么此種情形下不適用較高證據標準進行解釋,因為專利局的專業知識是賦予其尊重的首要原因,但未經專利局審查過的現有技術卻與此無關。?Baumstimler v. Rankin, 677 F.2d 1061, 1066 (5th Cir. 1982).聯邦巡回法院成立后,為克服推定有效性而確立的先例是清晰且確信標準。?Atlas Powder Co. v. E.I. du Pont De Nemours & Co., 750 F.2d 1569, 1573 (Fed. Cir. 1984).特別是在American Hoist & Derrick Co. v.Sowa & Sons,Inc.案中,聯邦巡回法院進一步明確,即使無效抗辯證據未經專利局審查,專利權同樣適用有效性推定,其基本的政策前提是“專利局等政府機構被推定為能夠做好其工作”。?American Hoist & Derrick Co. V. Sowa & Sons, Inc.,725 F.2d 1350 (1984).聯邦巡回法院認為有效性推定和用以反駁它的清晰且確信證明標準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達”。?American. Hoist & Derrick Co. v. Sowa & Sons, Inc., 725 F.2d 1350, 1360 (1984).因為聯邦巡回法院脫胎于美國海關和專利上訴法院(CCPA),而其主張適用清晰且確信標準,聯邦巡回法院自然而然地遵循其先例。?S. Corp. v. United States, 690 F.2d 1368, 1370 (Fed. Cir. 1982).直到2011年Microsoft v. i4i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重審,無論用于無效抗辯的現有技術前期是否經過專利局審查,清晰且確信證據標準適用于所有對專利無效的挑戰,?Microsoft Corp. v. i4i Ltd. P ship, 131 S. Ct. 2238, 2247-48 (2011).這進一步確認并鞏固了專利效力訴訟的清晰且確信證明標準的地位。有效性推定規則為,專利權效力司法審查的“清晰且確信”證明標準提供了規范性基礎。?Jeremy W. Bock, Does the Presumption of Validity Matter? An Experimental Assessment, 49 U. Rich. L. Rev. 2015, 420.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斷發展演變,專利權有效性推定在影響專利權效力的權利要求解釋、充分公開和可實施性等可專利性問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舉證責任和證明標準等方面影響最終的裁判結果。
是否降低有效性推定適用的證明標準,成為以《美國發明法案》(America Invents Act,以下簡稱AIA)為標志性成果的專利法改革討論中的熱點問題。為了緩解問題專利泛濫的狀況,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報告提出降低專利權有效性推定適用的證明標準的建議。?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To Promote Innovation: the Proper Balance of Competition and Patent Law and Policy (2003), available at http://www.ftc.gov/os/2003/10/innovationrpt.pdf,最后訪問日期:2018年7月27日。以此為導火索,專利權有效性推定規則的適用問題,在美國產生廣泛爭議。?AIA改革中涉及推定有效性的討論很多,Lemley主張,限于多種因素,專利審查機構對專利申請的審查嚴重不足,而專利無效抗辯中清晰且確信證明標準賦予了專利權太強的推定有效性,降低專利的推定有效性將能緩解問題專利帶來的危害。對此,同樣存在不同意見,認為降低推定有效性將帶來更大的危害。代表性文章有以下幾篇:Douglas Lichtman& Mark A. Lemley, Rethinking Patent Law s Presumption of Validity. 60 Stan. L. Rev. 45, 61-63 (2007); Arti Rai, Engaging Facts and Policy: A Multi-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Patent System Reform, 103 Colum. L. Rev. 1035 (2003); Mark D. Janis, Implementing Reform of The Patent System: Reforming Patent Validity Litigation: The “Dubious Preponderance”, 19 Berkeley Tech.L.J. 925.對專利權有效性推定規則的態度基本分成兩個陣營,以Lemley教授為首的陣營主張應適用優勢證據證明標準以降低專利權有效的推定性;?Douglas Lichtman & Mark A. Lemley, Rethinking Patent Law s Presumption of Validity, 60 Stan. L. Rev. 45, 61-63 (2007).以Janis教授為首的陣營主張仍應堅持當前推翻有效性推定應適用清晰且確信標準這一規則。?Mark D. Janis, Reforming Patent Validity Litigation: The “Dubious Preponderance”, 19 Berkeley Tech. L. J. 925(2004).最終的AIA立法對此仍保持謹慎態度,沒有在文本上修訂《美國專利法》第282條,繼續適用現行專利權有效性推定規則,需要提交清晰且確信的證據才能在法院推翻已授權專利的效力。原因在于專利權效力爭議解決機制有司法和行政等多種渠道,有效性推定規則,涉及法院和專利審查機關在證明專利權效力方面的責任分配問題,同時與復審等其他專利權效力爭議解決機制有緊密聯系,改革推定有效性規則,不僅僅是改變了法院無效抗辯中訴訟參與方的具體行為,影響到專利效力爭議參與方的動機,這將會對整體的專利權效力爭議解決機制,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性的影響。簡言之,美國專利法實踐中,將有效性推定規則與司法確權程序中的專利權效力證明標準緊密關聯,構建專利行政確權和司法確權兩渠道并行的銜接機制,在法律效果上體現出對行政確權的充分尊重。
專利權有效性推定與物權推定一樣,均為對法定權利的推定。按照物權法定主義,物權證明采取公示原則,通過公示描述物權外觀。我國《物權法》第6條對物權的公示原則作了明確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物權公示性的實現,因不動產與動產而有所不同,不動產依靠不動產登記,動產則依賴動產占有而實現,這構成物權公示性的基礎框架。如《德國民法典》第1006條第1款第1句規定:“為動產占有人的利益,推定其享有該物之所有權”;第891條第1句規定:“在土地登記簿中為某人登記一項權利時,應推定,此人享有此項權利。”?常鵬翱:《物權法中的權利證明規范——比較法上的考察與分析》,載《比較法研究》2006年第2期,第62-77頁。其立法技術均為推定,即使權利外觀表達的信息和真實權利并不一致,也將權利外觀推定為真實權利本身,這種公示推定力的基礎是權利外觀與權利真相基本相符的高度蓋然性,而非完全一致的絕對性。
專利權有效性推定為法律上的權利推定。推定的目的同一般證明方法一樣,都是為了認定事實,這是推定與一般證明方法的共同之處。知識產權是作為一種權利而存在,與物權一樣,同樣遵循權利推定的一般原則。準確認定事實對專利權的證明和實現至關重要。專利授權確權的證據規則及其實踐,決定專利權證明中如何準確地認定事實。正如美國證據學家艾倫所說:“事實先于權利和義務而存在,并且是權利和義務之決定性因素?!薄皺嗬土x務取決于準確的事實認定,否則它們便沒有意義?!?羅納德●J. 艾倫、張保生、張月波:《證據法的理論基礎和意義》,載《證據科學》2010年第4期,第485-502頁。專利權采取登記公示原則,其證明路徑類似于不動產物權證明。經專利行政機關審查,符合授予專利權條件的,在專利公報上公示專利權人、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等信息。通過這一公示過程,推定所公示的專利權人享有該專利權。《專利法》第39條和第40條規定,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經審查沒有發現駁回理由的,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授予專利權的決定,發給專利證書,并予以登記和公告;專利權自公告之日其生效。推定專利權存在或不存在的狀態,即專利登記簿的推定力,不是要推定登記名義人是以何種方式獲得登記簿上記載的權利的,而是推定該權利的存在;不是推定在登記簿上注銷的權利從未產生或已因某種法律事實而消滅,而是推定該權利不存在?!睹绹鴮@ā返?82條對此給出明確回答,專利權應被推定為有效。?同注釋?。中國、德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的專利法中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同樣遵循著一般法理。
專利權的權利外觀邊界,主要體現為專利權利要求書,專利權利要求書是具體技術方案的抽象表達。這種抽象表達勾勒出專利權行使其支配權的邊界,也是專利權存在的具體體現。?Edmund W. Kitch,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Patent Syste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0, No. 2 (Oct., 1977), p. 265-290.授予專利權的本質,涉及專利權權屬和范圍的證明。物權是通過占有推定和登記推定來彰顯物權公示原則。專利權作為對發明這種無體物的支配資格,賦予的是一種對世的絕對權,應同物權一樣,遵循權利推定生效的公示主義原則。專利權授予的基本邏輯是:專利審查部門沒有發現拒絕授權的理由的,應當授予專利權。這是一個法律上的權利推定,專利權是通過對其權屬和效力進行事實推定而表達出來的法定權利。
與物權不同,專利權有效性推定的重點在于,界定專利權的效力范圍,即權利內容。權利是權利主體支配權利客體的行為資格,由權利主體、權利客體和權利內容三要素組成。知識產權是以特有客體來命名的權利,即知識產權的客體就是知識產權本身。?李錫鶴著:《民法哲學論稿》(第二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266頁。知識產權具有既指代一種權利、也指代權利客體的雙重含義,具體所指應在具體語境下分析。據此,專利權的權利主體即專利權人,客體為專利權,專利權的內容為權利的邊界范圍,即推定專利申請人為專利權人,推定權利要求書記載的范圍為行使專利權所劃定的技術邊界范圍。實踐中,體現推定效力的重點內容在于,權利的技術邊界范圍。這與不動產登記的推定效力略有不同。物權推定的重點在于推定權利主體。不動產登記至少包括不動產的自然狀況和權利狀況兩部分。自然狀況為不動產的標記、面積、位置、坐落和界址等情況,這均屬于事實問題, 不需要進行推定,不是不動產登記的推定力所及。?程嘯:《不動產登記簿之推定力》,載《法學研究》2010年第3期,第106-119頁。物權作為有形物上的權利,物的形狀和位置等自然狀況是客觀可見的,推定的重點在于推定物權的歸屬關系。專利作為無體物,本身的界限劃定范圍,即為該權利存在的基礎性推定事實,而專利權的歸屬關系即專利權人是誰,雖為推定,但并不是專利授權程序的重點關注點。專利權相關的權利歸屬有申請專利的權利歸屬、專利申請權歸屬和專利權歸屬三種關系,我國專利法曾經將專利申請權或專利權的歸屬爭議作為駁回申請、提出異議或宣告專利無效的理由,但在專利法修改中取消了專利權權屬推定和效力推定兩者之間的勾連關系,?尹新天著:《中國專利法詳解》,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版,第86-87頁。體現出專利審查程序“對物不對人”的特點?,F行這種不勾連狀態與德國專利審查程序的做法相一致。在授予專利權過程中,德國專利局并不審查申請人是否擁有對于發明的權利,而只是審查客體是否滿足授權條件,并不是確定誰是有權申請的人,而是決定是否可以存在一定時限內不讓公眾自由實施的客體,因此,專利局是授予權利而不是確認權利。?[德]魯道夫●克拉瑟著:《專利法——德國專利和實用新型法、歐洲和國際專利法》(第六版),單曉光、張韜略、于馨淼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年版,第537頁。德國同樣也遵循權利人推定原則,但真正的發明人可以對無權申請人提出異議或無效之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