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麗水市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 吳紅霞
講述活動是指為幼兒創(chuàng)設正式口頭語言交往環(huán)境,要求幼兒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對某一圖片、實物或情境的認識和看法(余珍有,2017)。活動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有一定的憑借物。由于幼兒生活經驗和表象積累不足,很難像成人那樣憑借記憶或想象進行描述,因此講述活動需要具體的憑借物供幼兒參考。第二,有相對正式的語境。講述活動中需要創(chuàng)設正式口頭語言交往的環(huán)境,一般是講給集體聽的,因此在這種語境中的用詞、語速、語調都會有一定的書面性要求。第三,鍛煉獨白語言的能力。獨白語言的要求比隨意談話要高,幼兒要有一定的邏輯性、完整性,通過講述能夠將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清楚表達。

我園自開發(fā)早期閱讀園本課程以來,以幼兒語言領域核心經驗為目標,著力搭建富有園本特色的早期閱讀課程體系。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課程結構不斷優(yōu)化,課程內容不斷豐富。其中,在每天15~25分鐘的“自主閱讀”時間里,幼兒自主選擇繪本,自由閱讀,隨后,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分享自己對所讀繪本的理解或感興趣的內容。這樣的“閱讀分享”成為了我園一項常態(tài)化的專門的講述活動。它不僅提升了幼兒的閱讀興趣,對提高幼兒獨立地使用書面語言進行講述性表達,豐富幼兒優(yōu)美、規(guī)范的語言詞匯亦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自主閱讀分享環(huán)節(jié)初期,部分講述能力發(fā)展較好的幼兒可以較為完整、準確地表述;但對于大多數(shù)幼兒來講,其表達能力、描述能力以及詞匯積累與運用還不到位,需要老師借助一些策略來互動支持。
問題是激發(fā)幼兒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開端, 富有技巧的提問不僅可以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讓幼兒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問題的設計可以是開場時的引導:“誰能用完整的話把這兩幅圖講清楚?”也可以是講述中的轉接:“有可能又發(fā)生了什么事?”還可以是遇到難點時的化解:“小動物的表情是怎么樣的?”……教師通過適時引導,可以幫助前來分享的幼兒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的見解,也能讓聆聽的幼兒跟隨分享者的步伐,一起思考故事的進展,關注畫面當中的各個因素。
教師的引導可以適當降低幼兒講述的難度,同時增強幼兒的信心,這種方法比較適合相對內向的幼兒。
例如在閱讀分享《冬天的樣子》活動中,朵朵小朋友說:“老師我不想講……”我知道她不想講是因為害羞,平時她的語言能力是不錯的。于是我就對她說:“那我們一起講吧?”她點點頭。“故事發(fā)生在什么季節(jié)?”“冬天。”“你怎么知道的?”“因為地上都是雪。”“很好,可以講得更完整嗎?”……就這樣,在一問一答中,朵朵將這個繪本成功地講述給了小朋友們。同時她細致的觀察也給了小朋友們很多啟發(fā)。
在一次閱讀分享中,源源給大家分享了《小兔子乖乖》繪本。總體來說,講述很完整,源源對畫面的觀察也很到位,但在講述過程中,源源多次用到了“小兔子一不小心想到了一個辦法”“小兔子一不小心又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的語句,顯然,“一不小心”用在此處不是十分準確。于是,在源源講述完畢后我又選擇了相關畫面進行講述,并用上了“突然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靈機一動”等詞句。然后和孩子們一起討論:“想到辦法時的心情怎么樣?可以用什么樣的詞語表達?”讓幼兒更加理解每個詞語代表的情緒,幫助幼兒明晰詞語的用法。
由于講述活動是引導幼兒使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的,因此對比較關鍵或規(guī)范的表達內容進行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示范可以是幼幼之間的,比如老師提問:“哪里看不懂?誰能解釋一下?”當回答的幼兒能用比較規(guī)范、完整的句子進行解釋時,其他幼兒能從中獲取同伴的經驗,幫助自身語言能力建構。示范也可以是師幼之間的,比如,教師示范:“我們要說一‘條’魚,不能說一‘只’魚。”“今天天氣真好,溫暖的陽光灑下來,小烏龜覺得暖洋洋真舒服。”這樣有針對性的、規(guī)范的詞語和句式,可以幫助幼兒在詞語的用法、文學語匯的豐富等方面得到發(fā)展。
方式一:同一內容換講法。讓幼兒圍繞同一幅或幾幅畫面進行講述,可以采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用詞,例如“誰有不一樣的想法?”“誰有更好聽的話?”在不同的表述中,幼兒互相之間會起到幫助提升的作用,獲得更多的講述經驗。
方式二:同一講法換內容。“還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事?”在同樣的場景下,或并列的幾幅畫面之間,可以采用同樣的句式,分別講述不同的內容。例如,有一次小朋友分享了繪本《想吃蘋果的鼠小弟》,小動物們來到蘋果樹下,用各種方法摘到了蘋果,分享的幼兒就利用重復的句式,分別講述不同的內容,傾聽的幼兒也很快掌握了這種并列講述的方法。
方式三:互動共讀趣味多。在閱讀分享的過程中,有些小朋友還會向全體小朋友提問,例如可樂小朋友在分享一本有關太空的繪本時,就問小朋友:“你們猜猜看這個黃色的是什么?”并且會對他們的回答給予回應:“不對。”“回答正確!”互動提問讓分享環(huán)節(jié)變得格外有趣,孩子們傾聽和參與的興趣也更高了。
方式四:開個小小討論會。活動開展了一段時間后,孩子們的講述經驗不斷提升,分享興趣和表達欲望也越來越強烈,常常在分享活動結束后孩子們還意猶未盡地說:“老師我還沒講呢。”于是“小小討論會”就應運而生了。討論會上,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把當天看的繪本講給小伙伴聽,可以講講自己覺得最有趣的地方,同時也可以講講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全班在同一時間講述,每個孩子都可以盡情表達。
方式五:小組互助手拉手。小組分享也是一種增加講述機會的途徑。小朋友以3~4人小組為單位,選擇一本繪本進行討論、交流,然后一起在集體面前分享。小組成員會“各展其能”,起到相互促進和補充的作用。例如在一次小組分享繪本《我愛你》時,有一位小朋友特別關注恐龍媽媽和寶寶的表情;另一位小朋友則把故事情節(jié)講述得很連貫;還有一位小朋友關注到了繪本中的文字,在分享時邊指認邊講述……小組合作講述同一本繪本,比個體講述時表達得更全面,同時也能帶來更多的新發(fā)現(xiàn)。
理解和感知是講述的基礎,繪本畫面中包含著不同的情感基調、細節(jié)、符號等,幼兒要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才能更好地表述。例如,將繪本《要是你給小老鼠吃餅干》鋪墊出活潑的氣氛;《螞蟻和西瓜》可引導幼兒“找找螞蟻隊長”;在講述帶有對話框的畫面時,教師可提前做一引導:“你在哪里見過對話框?它有什么作用?”這些前期的鋪墊將讓幼兒對畫面的理解更為順暢。
幼兒語言能力的學習和發(fā)展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以上方式可以在開展幼兒講述活動時適當采用,助推幼兒講述能力發(fā)展。同時,早期閱讀活動指導過程中,對教師的互動策略和介入指導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切不可因為教師的過度介入和指導而影響了幼兒自主閱讀的機會。合理收放,才能更好地為幼兒搭建成長的平臺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