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娉婷(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英語(翻譯方向),四川 成都 611130)
錢鐘書先生曾表示“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言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因此,翻譯時應首先分析比較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從語言差異出發對語言進行恰當地處理,從而實現翻譯的目的。
The Ballet Dancer一文是作者回憶童年第一次觀看芭蕾舞表演,以小女孩的口吻,生動地描繪出了一名優雅的芭蕾舞演員。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散文語言簡練暢達,不需要雕飾苛求,而是作者質樸、純真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本文中,作者既是以一名溫婉細膩的女性角度回憶童年往事,又是以一名11歲小女孩的角度天真自然地訴說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感受。正是因為如此,這篇散文翻譯最大的難點就在于如何平衡這雙重角色的語言特色,體現個性化的語言方式,再現其情感表現特色。
為了解決這一難點,翻譯時應結合中英文語言習慣的差異,斟酌推敲,做到選詞用詞精煉精準,忠實地再現原文情景細節。The Ballet Dancer一文的翻譯,主要考慮了三方面中英文語言差異。
第一,形合與意合,中文以“意合”為主,英文以“形合”為重。英文為樹形結構,常常有明顯的銜接詞,句子組織嚴密,層次明確,邏輯結構清晰,即“聚焦型”,而中文則通過句子之間的內部邏輯關系來表達英文中連接詞所表達的意思,多用緊縮句、四字格、修辭手法等,即為“流散型”。在翻譯時,應考慮到從句套從句、句子較長的特征與流暢性節節短句特征之間的互換。在這篇散文中,“The lights took on a white hue and one saw that the young man was very pale withdark-penciled eyes.”,把整句拆分成了多個散句譯“白色聚光燈下,只見那青年描著深色眼線,面色淺淡”。在用詞上,漢語多辭藻華美,英文則措辭簡約。英譯漢時我們可以運用四字格,充分發揮漢語的優勢,使文字生動鮮活。此文中,“Their eyes moved, their lips smiled. Rising together and beginning to twirl on the tips of their toes”,劉學者的翻譯巧用四字格,“一雙雙眼睛顧盼生輝,一張張嘴唇掛著微笑。他們動作一致地豎起身子,踮起腳尖旋轉起來”,生動地刻畫了這一系列動作。為了再現原文的情調與韻味,此文翻譯時還把不少地方都處理成了四字格形式,例如“their smiles mingled”譯為“交相輝映”,“gawk-headed” 譯為“呆頭呆腦”,“there was no way to explain it”譯為“難以言傳”。
第二,靜態與動態,英文敘述呈靜態,中文呈動態。英文的靜態表征體現在少用動詞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動作意義的傾向,中文的動態表征體現在動詞可擔當句子的任何成分,動詞的重復重疊使用等,在翻譯時我們應注意語言的特點,進行合理的調整。此文中,“I had no objection”常譯為“我沒有任何異議”,這里考慮到是小女孩的口吻,“沒有任何異議”過于正式,所以調整為“我倒是一點兒也不反對”,體現小女孩傲慢俏皮的形象,而中文常用動詞,因此將名詞動詞化。類似的情況還有“with dark-penciled eyes”譯為“描著深色眼線”,英文的介詞結構翻譯時轉換為中文的動詞,在翻譯時進行靜態與動態的切換。
第三,替換與重復。英語注重表達形式的多樣化,在能明確表達意思的前提下,英語通常采用替代、省略或變換等避免重復。相比之下,漢語則比較習慣于重復,有時是為了保持語法的正確,有時是為了促成結構的整齊、勻稱。對于英文中的替換,通常可以使用漢語里的代詞與之對應,但是當句子結構較復雜時,用代詞指代容易引起歧義,這時候可以將其指代的事物重復提及,漢語中通過名詞重復的方式進行上下文的銜接是比較地道的表達。而對于散文來說,通過重復能使信息表達地更為明確、強調、生動,更能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例如在The Ballet Dancer一文中用同義詞、概括詞實現替換的,“I felt a terrible childish sadness, the kind that is felt only after the accidental pleasure. It is a puzzling sensation, the regret for the loss of that which one had not—no, never—even hoped for in the first place.”,文中 the kind that…..,sensation, regret三個短句均是指a terrible childish sadness這種情感,因此在翻譯時通過重復來使句式更整齊,譯為“我感到了一絲孩童般的悵然若失,這只有在經歷了不期而遇的愉悅之后才能感受到。那是一種難以名狀的感覺,也是一種失去了一開始不曾希望,甚至是從未奢望的事物的遺憾”。此外,漢語的重復還表現在重疊構詞,廣泛運用疊詞疊字以表達各種意義是漢語的一大特色。在英漢轉換中,適當地運用漢語的重疊形式可以加強譯文的表現力,使之更加符合漢語的習慣。在翻譯這篇散文時,考慮到散文語言的音韻美,適當地增加了疊詞的使用,使之讀起來具有節奏的順勢與順口。比如“人人”(members)、“窸窸窣窣”(a faint sound)、“翩翩”(embroidered)、“顫巍巍”(unsteady)等,運用疊詞可以避免單調,突出描述對象的鮮活性,讀起來朗朗上口。
英漢互譯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形合結構與意合結構相互轉換的過程,也是動態與靜態的相互轉換過程,是英文的語言習慣與中文的語言習慣的轉換過程。我們在翻譯時,應對比分析兩門語言的特點及文化背景,針對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進行恰當地轉換,避免運用適當,從而達到“信、達、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