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453)
一般來說,合唱效果是好是壞主要取決于集體間的配合與協作,所以要提高合唱效果,就需要對學生開展復雜的訓練,讓學生之間進行完美的配合。節拍、快慢、旋律、強弱、感情、音色以及指揮等都是合唱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基礎因素,要使這些因素達到預期的演唱效果,就需要開展大量合作練習,以提高歌曲演繹的完整性。
對學生進行群體性與社會性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團體精神、合作意識,學會主動與人交往、協調配合的社會生活能力,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學生進入社會、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促進學生社會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這對于學校教育來說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自愿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配合和協調而達成共同目標,這種行為方式就是合作。社會化的大生產要求絕大部分的工作必須通過合作才能完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社會狀態是激烈競爭而又廣泛合作,只依靠個人奮斗取得成功的領域愈來愈小。善于合作不僅能從工作和事業中取得成就,而且也能從生活中獲得樂趣。以一顆快樂的心對待別人,通常自己也能得到快樂,而自我封閉、孤芳自賞的人享受不到團結合作的成功與快樂。
合唱最主要的特征是合作,即眾人合作演唱;合唱中最基本的組織單位是聲部,聲部之間存在相應的關系,只有各聲部根據作品要求在聲音、音響上達成應有的關系時,所產生的聲音音響才是合唱所需要的。這就需要聲部之間相互配合,又各展所長。
在合唱訓練中,合唱特質體現在多個層面:多個聲部高低音域的配合使得作品音域更加寬廣;循環呼吸法的使用,使得音樂時值無限延長;眾人聲音的疊加,聲音力度可達到個人聲音的30倍甚至更多;男聲、女聲、童聲、高中低等多種音色的各種組合,合唱作品變得豐富多彩……這些無不體現了團體合作的藝術魅力。
音色、節奏、音準乃至呼吸、咬字、吐字的方法等都需要團隊統一的規范。在合唱作品的表現中,學生們的精神面貌、秩序、服裝等也需體現整體風格。自古以來,中國民歌中的勞動號子就是用音樂指揮人們合作勞動的最好范例:勞動人民在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下,將集體勞動效率發揮到最大化。在合唱中,節奏是各聲部必須遵守的統一標準,各聲部即使有不同的旋律走向,學生們也要在指揮的拍式引領下,保證旋律的流暢性,因為一個聲部或快或慢都勢必影響到旋律的行進。其他細節也是如此,一個隊員做不到位,歌曲就不能演唱下去。個別學生面無表情,不能做到以情帶聲;發音共鳴位置不統一,和聲音色缺少統一性;表演動作或夸張或僵硬,與整體不協調;個別聲部復調音量過大,蓋過主旋律聲部的演唱……這些都勢必降低合唱作品演唱水準。
教師在合唱訓練中,要不斷強化合唱中需要達到的一致性,可通過比較法和示范法進行訓練。學生們可以通過觀看自己的演唱作品、查漏補缺,通過發聲練習糾正統一發音位置。筆者曾經在合唱訓練中,發現總有一名學生口型不正確,嘴打不開,表情木訥,與其他隊員形成了明顯的反差。為了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筆者用攝錄機將集體演唱視頻錄了下了并展示給大家,讓學生們查找不足,通過錄像該學生很快就發現了自己存在的明顯的問題,看到了自己的不協調一致、合作不到位對整體造成的影響,于是開始有意識地觀察同學們的演唱,努力模仿,感受歌曲表達的情緒,逐漸有了很大的進步。通過這些訓練,讓學生們體會到在合唱中,必須表現出高度的配合,才會得到高度的一致性。
合作意識并不是泯滅個性、扼殺獨立思考,在合唱訓練中應該充分發掘每一位學生的潛能,鼓勵和正確引導學生個人能力的最大限度發揮。在規定的音色、動作、發聲技巧規范統一的基礎上,讓每一位隊員意識到團隊中自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充分發揮個人的極大潛能。為此,在合唱訓練中教師要及時發現每一位隊員的閃光點,及時表揚鼓勵,增強學生自信心。比如,教師遴選合唱隊員時往往會將音色亮、天生音質好的隊員納入高聲部,中低聲部隊員自然產生一種相形見絀的自卑感,加之中低聲部旋律性不強,更加抵消了學生演唱的興趣。為此,在合唱訓練中,筆者總是向學生強化各聲部的重要性:高聲部就像華美的高樓大廈,但缺少了中低聲部扎實的底層建筑和地基,大廈就會變得華而不實,演唱也會出現高音漂浮、缺少低音和聲的單薄之感。
合唱是集體配合的結果,合唱訓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協調配合能力,在確保本聲部正確演唱的前提下,學會聆聽其他聲部,觀察指揮手勢,注意與其他聲部的配合,才能完整地演繹合唱作品。如在合唱歌曲《春雨沙沙》的編排中,歌曲開始只有一個擬音字“沙沙”,表現春雨輕輕飄落,潤物細無聲的意境,三個聲部演唱如圖所示:高聲部持續固定節奏的演唱,表現春雨正在從天空紛紛飄落,淅淅瀝瀝持續不斷;二聲部每一樂句中間進入“春雨沙沙”增強了歌曲的旋律性,表現了春天的美好;三聲部固定音高低音“mi”則仿佛春雨落到了泥土中,萬物得到了滋潤,大地又有了生機和厚重感;三個聲部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在演唱時,讓學生帶著歌曲的意境表現此曲,在技巧上則強調三個聲部的高度配合。高聲部頭腔共鳴的打開,中聲部演唱旋律流暢,三聲部加入胸腔共鳴體現厚重感。在訓練中,教師要強化每個聲部的重要性,讓學生意識到各聲部缺一不可,學生會逐步養成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只有充分表現出本聲部意境,達到所要求演唱技巧,達成默契地配合,才能更好地演繹作品。
心理學研究中的社會交換理論是互動理論取向的一種觀點,這個理論認為:人際交往時,必須付出某些代價,也獲得一定的獎勵。任何一種人際交互作用,都可以從代價、獎勵和結果來考察,一個人可以考察他所獲得的結果從而決定交往會延續多久以及令人滿意的程度。合唱活動就是一個在長期堅持、循環往復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的過程。
培養一個具有合作意識的團隊,便會形成1+1〉2 的合力,最終達到最佳效果和每一名隊員的最終期望值。合唱訓練的過程艱苦、甚至枯燥,但正是訓練過程中經歷了失敗和不完美,才更加激勵團隊合作奮進,齊心協力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互相激勵,不斷完善自筆者,最終成就優秀的合唱作品。獲得成功的巨大喜悅感會讓每一位學生感悟到合作的價值,深化了對合作的認識,從而認可并努力提高自身合作意識,齊心協力更加努力朝著下一個目標邁進以求達到更高層次。
總而言之,合唱可以體現出一個群體,甚至一個民族所具備的精神風貌。通過合唱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團結的魅力,還可以提高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應在合唱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協作精神,以便為學生日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