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靚羽(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在我國教育界,“核心素養”這一詞突然間成為熱詞,引起各大媒體、教育者等的廣泛關注,到底什么是核心素養?有真正能理解,有似懂非懂,也有懵懂不知的都大有人在。面對這一新的教育理念,應該弄清楚它的含義,并對其概念與美術課程之間的聯系加以思考,以及我們采用何種策略和方法在教學中實現這一方針。
所謂的核心素養是指在各個階段的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社會需要和終身發展都必不可少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持續終身的過程。根據日前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表明,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核心素養的提出后,為了學科與其更緊密的聯系,我國的學者們又進一步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核心素養這一思想體系。在修訂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到美術學科的首要任務是以其獨特的課程特征和屬性達到育人功能。
按照《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修改并制訂的現階段義務教育中學美術教科書,加強學生人格的多層次發展,增強美術技能,同時也明確了美術課程具有的人文性質的特點,在新課標的制定中將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定義為人文性從根本上確定了美術教育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充分體現了其人文情懷。也要求美術老師仔細的研究美術課本,研究每個課程中的重難點,從而發掘其中的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人美版的美術教材課型可分為:欣賞評述,設計應用、造型表現和綜合探索。每種課型都有其依據這些課型的特點,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現狀,進而把學生塑造成為既有審美素養又有崇高品行的人。
中學美術課程中的欣賞課選用的都是一些具有代表時代特征、對后世產生影響的作品。在題材上,他們具有典型性而且又能客觀的再現當時的生活,符合自然美和社會美的屬性。內容涉獵眾多,有體現壯麗山河的山水畫和風光旖旎的風景畫,精致的景物畫;也有歷史題材的繪畫;有具有空間性和時間性的人體雕塑和城市雕塑;嘆為觀止的精巧手工藝品;對學生了解當下,不僅在培育良好的價值觀和宏遠的理想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更有利于學生打下夯實的文化底蘊的基礎。
例如欣賞李可染作品《萬山紅遍》,在講欣賞這幅作品時,除了要講他的畫卷風格詩情畫意,氣勢恢宏,層層積染的技法外,還要結合作者在創作時所處的環境和時代背景,在把握宏觀層面后才能去體味其作品背后深刻。經過賞析和理解,學生能擁有審美和形象思維、傳承和弘揚中國畫的優良傳統的能力。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選擇此類題材進行講解,并通過欣賞課這種形式能夠利用觀看圖像的方式,易于并加深學生對于優秀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工藝美術課程也是美術在課程設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核心素養的的其中一方面強調的是社會參與,這個課程不僅僅能了解制作工藝的過程方法,還可以讓讓學生的實踐參與能力得到提高,工藝課主要是鍛煉學生們的實踐動手能力,可以用的材料和素材范圍十分廣泛,比如鐵絲、紙杯、樹葉、飲料瓶等都可以制作出一件工藝品,通過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可以收集一些生活中不常用的廢舊材料,減少浪費形成了良好的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例】在《發現與創造》這節課中,老師應引導學生去尋找周邊一些“廢棄”的或閑置的材料,通過自動手實踐,變“廢”為“美”,讓學生在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的同時,也提高了實踐能力、創作力,既實用又環保。也能激發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建造美的過程,提高學生對工藝品的愛好。
造型課作為美術課的基礎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美術的基本工和技能,包含的范圍之廣,例如國、油、水、版、雕、素描、漫畫等等。在掌握技巧后,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主動將學會的技能能夠做到舉一反三繼而進行藝術創作。在藝術創作中,多方位全面思考不拘泥于用一種表現形式。通過中西繪畫形式的比較和融合,開闊學生的視野,不單一的去思考問題,注意技法表現的相互融合于借鑒,從而達到創新。
綜合探索課的目的不僅是老師要進行講授,更多的是讓學生進行活動,實踐與探索性會比其他課型更高。【例】《策劃一次出游活動》屬于綜合探索課。與版面、美術字設計,手繪線條表達等許多領域的知識都相關。同學要相互合作完成出游發起書、行程路線及旅途安排活動。提高學生互相探討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搜查與整理信息的能力。學生要發揮團隊精神,互幫互助,旨在與人合作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美術課會有其它學科所不具備的特殊優勢。在美術教育中,美術老師要多層次,多角度的滲透德育,使學生慢慢地感受到美的靈感和陶冶,讓學生體會到美即是一種精神上的升華。在教學中滲透知識,情感,趣味,使學生在精神上受到激發,在道德上受到影響,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這正是美術教師的任務與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