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在初中階段,語文課程的教學需要教師充分熟悉教學內容,教學既要有側重點,也要全面教學。這就離不開教學策略的優化,要知道策略是直接指導進行教學活動的工具。由此,本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著重就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進行了如下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9.044
初中是學習語文課程的新起點,它不同于小學階段的基礎性教學,強調拼音,漢字書寫等知識點的學習。它是在小學語文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綜合性的運用。畢竟學生邁入初中后,其學習能力已經有了基礎,對于語文學習也不會感到陌生。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程度與學習進度很大程度取決于在課堂的吸收。所以,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的課堂互動不可忽視。
從小學升上初中,語文學科的變化不單單體現在分值上,其學習的內容也更加豐富。這尤其是體現在字音與字形更加復雜;成語強調理解記憶;病句修改;說明文、議論文等各類文本的閱讀;取材于古典書籍文言文閱讀的出現;貼近生活的語言應用和考察突出全方面的作文。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初中的考題并有效地進行學習,本人結合以往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及其改正措施,給出了以下幾點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基礎教學采取獎勵問答制,以調動學生積極性
為了檢驗學生各項基礎的掌握狀況,很多教師都會在課堂的教學中進行隨機抽查,來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通過聽寫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熟記基礎知識。但是如果只是熟記字音、字形和成語的意思,其教學效果則是不甚理想。要知道學生并沒有在語境中運用這些知識,只是進行單獨地記憶,這樣就不利于學生對于這些知識的完全掌握。而且這樣只注重背誦,聽寫,枯燥無趣的課堂也會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慢慢地也會影響學習效率,使學習效率低下,教學效果也不理想。
由此,針對教師要求學生背誦,聽寫基礎知識的枯燥無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采取問答獎勵制去加以解決。即規定在課堂上回答一個問題積一分,固定在一段時間后通過積分排名來定前幾位較高分數者可以獲得一定的精神或物質上的獎勵。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會積極回答教師在課堂上所問的問題。既可以幫助學生在回答中記住這些基礎知識,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促進學生們相互之間形成良性競爭。這樣不僅使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融洽,也有利于整個班級成績的提高。
二、鼓勵學生大聲朗讀與廣泛閱讀,培養語感
閱讀在初中語文的考察中分為現代文和文言文閱讀兩類,雖然對于這不同的兩類文章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是應該有一個“萬能鑰匙”通用于其中,那就是語感的培養。而往往大多數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都忽視了這一點。他們注重的是閱讀量與記的例題多少,所以在課堂的教學中一般讓學生先做題再訂正答案,讓學生記住一些典型例題,而不是帶領學生去理解和培養語感。這樣只教學生做題而不教學生方法的課堂對于學生日后的閱讀弊大于利。
閱讀對于學生是分層線,需要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好這一教學工具,鼓勵學生廣泛閱讀,以增強閱讀量的積累,這是培養語感的關鍵。由此,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不應該只是讓學生寫,而是讀出來。那么,教師可以在評講一篇文章時帶著學生讀全文,爭取給每個學生機會閱讀文章,然后帶著學生來審題,在這個過程中教授給學生解題技巧。以此方式再讓學生寫另一篇題型類似的文章閱讀題,讓學生學以致用并從中獲得成就感。這樣不僅讓學生學到了正確的閱讀方法,還會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采用情景模式的教學方法,增加師生與學生間的互動
學習語言運用的相關知識點時,除了學生平時的積累,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為了滿足這一要求,教師可以用情景模式來教學。也就是利用多媒體插入音頻、視頻或者插圖來營造題目中要求的氛圍,圖文并茂,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自從多媒體這一新式教學工具在初中課堂普及之后,教師對它的使用便越來越頻繁,這樣雖利用了教學資源,卻沒有將它的效果最大化。尤其是在語言應用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利用多媒體來展示題目,讓學生們自己寫,然后再展示答案。這樣教師就忽視了黑板的板書,學生只顧著抄寫卻沒有跟著教師的思維走,也沒有進行師生間的互動,而且只顧教師與工具的教學沒有學生自己的思考,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思維開展,那么,如何解決就成了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依我之見,教師可以采取情景式的教學方法,既可以發揮多媒體的教學作用,還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例如在進行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教學視頻,再讓學生扮演課本上的人物,演繹不同人生故事。以此方式既能夠幫助學生更加貼切地體會到詩人的心情,又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故事。既增加了互動,又讓學生集中了注意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四、課堂上開展讀書分享會,交流經驗
語文寫作需要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梢哉f,要想完成一篇作文對于學生的文學素養要求極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采用的依然是傳統教學方法。即規定文體與標題再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然后課下積累。其中弊端就在于:學生在固定的文體與標題下進行創作本身就對他們進行了限制,而且時間的限定更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開展與擴散。盡管寫作分值較大,考察難度高,但是提升的技巧卻不盡其數。主要需要的是學生可以靈活運用平時積累的知識,才能做到信手拈來。對于這一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每周固定的時間里上講臺分享閱讀積累與感悟,交流經驗,互相借鑒,還可以采取輪流制,讓每個學生都上臺分享。要知道個人閱讀時的側重點不同,自然得到的感想也不同。這樣節省時間又可以獲得盡可能多的思考成果,既培養了學生們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不再膽怯于上臺,又能夠提高其學習效率。
五、結束語
初中語文強調積累,沒有日常對字詞,詩句,語言學習方面的積淀,很難在語文學習中取得優異的成績。而語文題型豐富多樣,教師不能夠一視同仁,而是要有所區別地選擇教學策略。比如說針對基礎題進行獎勵問答制的趣味學習,針對閱讀題進行語感培養的訓練來進行解決,針對語言運用題進行靈活的教學,針對作文題合集體之力教學。只有教師靈活調整教學策略,才能提高其有效性和科學性,才能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