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文


【摘? ? 要】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義務階段數學系教育要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作業在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獲得體驗和發展的重要渠道,實施階梯化作業設計就是來滿足不同學生數學學習的個性化需求,是提高數學學習興趣和效果的重要舉措之一。
【關鍵詞】數學? 階梯化? 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4.171
一、傳統作業面臨的問題
從多年的數學教學經驗看,傳統的作業布置,往往“一刀切”,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存在諸多弊端。
首先,作業難易不分,加劇學生的兩極分化。布置作業時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作業難度和要求偏高,只有優秀的學生能完成。日積月累,就會出現“優者不一定更優,而差者可能更差”的不良現象。
其次,作業難度偏大,削弱學生的自信,降低后進生的學習熱情,必然會導致數學成績下滑。再次,統一作業布置、統一要求,勢必造成部分后進生完不成作業,進而想到了“抄襲”。而一旦作業“抄襲”成習慣,學生也就完全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二、階梯化作業設計的概念和原則
階梯化作業概念:可理解為適應學生每個個體的數學作業,其目的既要激發學生做數學作業的興趣,又要能真正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做到“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階梯化作業原則:一是發展性原則,就是要滿足全體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作業的需求,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活”可干,作業體現“因人而異”;二是創新性原則,作業完成的內容能迎合現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能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得到心理滿足,從而實現自主學習的良性循環。三是差異性原則,布置作業要能夠顯示作業的梯度,使學生在做題過程中能順利地完成各自的作業內容。
三、階梯化作業設計過程操作
在實際過程操作中,教師對作業的布置作要針對學生的差異,階梯化布置,要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真正做到減負增效。
一是作業目標階梯化。依據因材施教原則對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讓每個學生真正適應所在學習段內,將班級分成三個學習段。成績優秀或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分為第一段;成績處于中等水平或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分為第二段;成績稍差或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分為第三段。
二是實施作業內容階梯化。依據初中數學知識與學習的基本特點,從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對階梯化作業的內容做出設計,把過去同樣內容、同樣分量的作業分成不同難度的三個層次作業。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通過完成不同層次的作業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獲,并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素質都得到提升。
基礎性作業:重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操練,讓學生掌握數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主要適合于第三段學生。以《反比例函數的圖像和性質》一課為例,基礎性作業(適合第三段學生完成)如圖(1)所示:
注:對于基礎性作業的設計,一定要把握難度梯度且知識點要全面,可能做其一,就能反饋其二,如第一題,考查了學生反比例的圖像是什么,即雙曲線,還考查了k值的正負決定了它的兩個分支所在的象限。如第四題,考查待定系數法求函數解析式,及反比例函數與一次函數的關系。
綜合性作業:重在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學會靈活的運用,提高和鞏固所學知識,主要適合第二段學生。
開放性作業: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想象、運用,知識進一步拓展延伸,提高第一段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綜合運用能力。
四、階梯化作業設計成果與反思
成果:實施階梯化作業設計后,改變了原來“一刀切”的現象,使優等生能吃得飽,學困生能“吃得了”,極大的挖掘了學生的潛能,保護了學生的自信心。特別是學困生,在以往老布置作業一鍋端,會不會做、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能力都沒有顧及到。而梯隊化設計作業后,他們也能做得上作業了,作業本上的對勾也多了,作業也比以前整齊多了,課間也敢問老師題了,也有自信和其他同學交流數學問題了。班級里學生“爭”的勁頭足了,“學”的興趣濃了,學習能力也提高了,各層次同學的數學成績均有很大提高。
反思:通過實踐梯隊化作業設計,能激發大部分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自主性,但也有個別學生個體差異較大,缺乏學習主動性,不能形成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梯隊化作業設計對于教師的備課量、批改強度等內容的要求也就越高,特別是選題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如何能在提升學生作業效果的同時,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措施來緩解教師過重的工作壓力也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