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賽賽
摘要:當前,國際經濟一體化日趨明顯。產業轉移作為國際及區際之間分工與協作的一種重要途徑,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國外研究以及國內研究兩個方面對產業轉移的研究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產業轉移;研究;綜述
產業轉移是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發生條件變化,產業從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向欠發達國家或地區轉移的一種經濟行為。它既包括國際產業轉移,也包括區際產業轉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轉移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外學者對產業轉移進行了大量研究。
一、國外研究
國外學者對產業轉移的研究多是國際產業轉移,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產業轉移進行了研究。
宏觀層面:赤松要(1932)的雁行模式基于后發達國家視角,指出了產業發展的路徑:雁型模式依次出現在消費資料生產等低附加值產業、附加值較高的生產資料產業以及整個制造業的結構調整中。勞爾.普雷維什(1950)中心(發達國家)-外圍(欠發達國家)論將國際經濟體系劃分為中心與外圍兩大類并指出產業轉移的動因:中心與外圍存在著不對等關系。劉易斯(1954)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理論解釋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路徑,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弗農(1966)從工業發達國家的角度出發,指出了產業發展的路徑包含著四個階段: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小島清(1978)的邊際產業擴張論基于比較優勢,指出對外直接投資的的產業,在投資國處于比較劣勢地位,而在東道國處于比較優勢地位,這使兩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微觀層面:海默(1960)的壟斷優勢理論以跨國公司為切入點,指出壟斷優勢,包括技術優勢以及規模經濟優勢,是發達地區對外投資的動因。類似的,巴克利和卡森(1969)的內部化理論將跨國公司交易的動因歸咎于市場失靈,并指出跨國公司進行內部化,主要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韋伯的區位理論指出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運輸成本、勞動成本以及集聚成本,很好的解釋了產業轉移的空間布局。鄧寧(1977)的折衷理論進一步強調了產業轉移的三個動因: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以及內部化優勢。
二、國內研究
國內對于產業轉移的研究,既包含國際產業轉移,也包含國內省外產業轉移,主要集中在對產業轉移的動因、模式以及效應三個方面。
產業轉移的動因:陳琦(2010)以跨國公司為視角,得出謀求競爭優勢最大化是國際產業轉移的根本原因。魏曉潔,石碧華(2011)等指出國內區際產業轉移的動因可以概括為擴大企業知名度和市場、產業結構調整、政府政策引導三個動因。潘飛,李錦宏,王嬌(2013)等將承接產業轉移的動因劃分為內因和外因。其中,內因包括對某種商品或勞務的有效需求量、投入產出關聯分析、交通運輸、地理位置,外因則包括要素稟賦以及經濟政策。
產業轉移的模式:王建平,劉斌(2014)指出國際產業轉移的模式進主要包含外商直接投資、服務外包、服務聯盟。張健敏,葛順奇(2014)從產業轉移的直接形式出發,指出中國承接產業轉移的模式主要是引進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加工貿易。馬子紅(2009)根據產業轉移動因,將產業轉移模式概括為區際產業轉移模式。曹榮慶(2002)站在轉移路徑的角度,把產業轉移模式劃分為商品輸出型、資本輸出型、產業關聯型、人才聯合型、市場拓展型以及整體遷移式六種。
產業轉移的效應:吳淑娟,吳海民(2018)運用GMM方法,指出產業轉移所帶來的就業效應有正也有負。戴志敏,羅琴(2018)發現產業轉移承接效率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但該作用在產業效率提高的同時會緩慢減弱。劉滿鳳,黃倩,黃珍珍(2017)指出,區際產業轉移具有人才與技術溢出的正效應,也具有環境與污染的負效應。郝潔(2013)將產業轉移對產業承接地的效應歸納為:技術擴散效應、產業結構效應、企業經濟效應、市場競爭效應、就業效應、城市化效應、環境綜合效應、國家效應。
三、研究評述
綜上所述,國外對產業轉移的研究主要是包括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國內對產業轉移的研究則主要從產業轉移的原因、模式及效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并將產業轉移的研究范圍擴展至區際產業轉移。國內外研究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為產業轉移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
(1)多從宏觀層面出發,對具體產業、行業的研究較少。
(21產業轉移負效應研究力度不足,值得進一步討論與深究。
(3)實證研究略顯不足,應多從實際出發,對產業轉移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宮丹丹.產業轉移理論研究綜述[J].北方經濟,2013,(2).
[2]劉凡勝.產業轉移理論研究綜述[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3,29(1).
[3]陳琦.競爭優勢下國際產業轉移動因分析[J].商業時代,2010,(6).
[4]魏曉潔,石碧華.國際產業轉移和我國區際產業轉移研究綜述[J].生產力研究,2011,(4).
[5]潘飛,李錦宏,王嬌.承接產業轉移的動因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3,(4).
[6]王建平,劉斌.國際產業轉移的模式與效應分析[J].管理現代化,2013,(6).
[7]張健敏,葛順奇.中國承接產業轉移的模式變化及政策選擇[J].國際經濟合作,2014,(4).
[8]馬子紅.區際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改革與戰略,2009,25(6).
[9]曹榮慶.淺談區域產業轉移和結構優化的推進路徑[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7(4).
[10]吳淑娟,吳海民.產業海外轉移對母國就業空間轉移和產業轉移效應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8,(1).
[11]戴志敏,羅琴.產業轉移對經濟增長的門檻效應研究——以江西省為例[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
[12]劉滿鳳,黃倩,黃珍珍.區際產業轉移中的技術和環境雙溢出效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7,(3).
[13]郝潔.產業轉移承接地效應的理論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