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
“扶貧”這個詞眼第一次出現我腦海是在2005年出版的一本小說,名叫《遙遠的救世主》。主人公是位商業怪才,回國后在某古城結識了女主人公,雙方產生了愛情,為兌現愛情承諾在縣轄一貧困鄉村組織村民產業脫貧,盡管該劇是個悲劇,但是用文化屬性改變貧窮的思維讓這個貧困村走出貧窮最終還是成功的。
一、旅游扶貧概念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工作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旅游扶貧成為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扶貧,即通過開發貧困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興辦旅游經濟實體,使旅游業形成區域支柱產業,實現貧困地區居民和地方財政雙脫貧致富。這是一種倡導多元復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其合、協同互動和合作共治的網絡型扶貧治理架構,在規劃與開發中,目標被轉化為:使得貧困人口的經濟利益達到最大,并且注重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機會,所以扶貧旅游規劃和開發的目的在于改變貧困地區落后的現狀。
近日,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電視連續劇《索瑪花開》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后,受到社會各界的熱捧。《索瑪花開》演的是村里事,但講述的卻是中國當下最大的政治任務——脫貧攻堅的宏大話題,涼山州的脫貧攻堅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從涼山州脫貧攻堅故事中,可以讀懂我們這個民族戰勝貧困的時代精神。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應該反映時代的脈搏,彰顯出激勵人心的時代精神。
二、旅游扶貧發展趨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成為我們這個國家、民族重大的主題。五年來,通過努力,全國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雖然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扶貧任務仍然艱巨,現有貧困村集中在湖南、河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這6個省份,貧困人口都在500萬以上。1993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75號文件《關于加快國內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第一次把旅游扶貧納入國內旅游正式提出。1998年開始到現在,可以說旅游扶貧是一個大力推進的階段。期間國務院共發行42億元的旅游國債,實行的主要地區都是貧困地區,主要項目就是貧困地區的旅游基礎設施項目,全國安排了400多個項目。同時結合旅游國債項目,發布了中國旅游發展優先項目,進行了一些市場化的運作和宣傳,拉動了400多億的外資和社會資金進入旅游業,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在西部地區和貧困地區,旅游扶貧脫貧的人口至少1000萬。在全國扶貧的這個總盤子里,旅游是一個重要的渠道,而且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湘西永順,那里綠水青山,民風淳樸,可是窮呀,好十幾口人住在木頭塔成的木樓里,美其名日吊腳樓。木頭與木頭之間用塑料薄膜遮擋,冬天的風還是可以從縫隙中嗖嗖地鉆進骨頭,年三十還經常鬧停電,村民只能就著燒著的木炭御寒,擠一張床熬過漫漫長夜,從永順出發到吉首都要經矮寨坡,以前矮寨公路懸掛絕壁,盤山蜿蜒險嶇聞名全國,冰雪天內地司機大多找人代駕,而且車流量很大,路面損壞,經常發生堵車。現在好了,矮寨大橋建成了,矮寨奇觀旅游區依托矮寨大橋的建成通車而發展起來了。據統計,5年內景區內兩個鄉鎮農民純收入將達到8000元。旅游景區建成后,通過門票、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經營活動,預計7年內經營總收入將達到30億元。更欣慰的是,吉首矮寨奇觀景區開發項目成功入選國家旅游局發布的《2015全國旅游優選旅游項目名錄》c景區“百年路橋奇觀,千年苗寨風情,萬年峽谷風光”休閑旅游品牌已聞名全國,景區周邊農民實現快速致富、全面小康水平指日可待。
三、新時代助推旅游扶貧之我見
(一)旅游扶貧為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進行旅游扶貧則需上級財政撥款,開發旅游項目
在項目開發過程中要杜絕因為貧困縣天高皇帝遠,交通信息閉塞,原住民文化程度較低等原因,造成民主投標過程中違規拉票問題;部分村干部斂財的手段;當扶貧資金在撥付到部分貧困縣不法分子中飽私囊或挪作它用。一定要要激發黨員干部隊伍中能做事并且想做事的黨員干部內在潛能。將真正愿意為扶貧做出貢獻的人才留在扶貧點,給他們提供展示的舞臺,為他們盡可能的提供各種資源,最終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帶頭作用,帶動村民富起來,打勝脫貧攻堅戰。
十八屆五中全會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扶貧攻堅戰決策部署,深入實施旅游精準扶貧戰略,確定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國家旅游局提出了全力推進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旅游致富工作,那些愿做實事的黨員干部將各地旅游扶貧工作積極探索推進,將旅游扶貧當作扶貧攻堅的“突破口”、“著力點”,實施精準化旅游扶貧。
從現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十九大提出,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十九大的治黨理念,成為旅游扶貧攻堅戰中最堅實的戰斗堡壘,也為想做事、有頭腦、做實事的黨員指明了方向。
南灣村是北京市延慶區的一個小村子,以前村里以種植糧食作物、瓜果為主,很多勞動力外出打工。近年來,該村決定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帶領村民們種植了千畝萬壽菊、玫瑰等花卉,發展起了民俗戶15家,可同時接納500人食宿。旅游產業初具規模,邁出旅游扶貧第一步。《索瑪花開》該劇也正是反映在旅游、種植脫貧攻堅中黨員群眾干部以愛崗敬業、腳踏實地、真抓實干、默默奉獻、敢于作為的精神面貌,讓大家再次感覺到黨員干部在新時期扎根群眾、服務群眾不忘初心默默奉獻的精神。
(二)脫貧攻堅,不能紙上談兵,要接地氣,扎扎實實的親力親為
要在黨的理論指導下,深入群眾我們才能夠看清“誰該扶,怎么扶”。《索瑪花開》這部劇在谷莫村的矛盾問題上,正反映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是個人口大國,個人素質和意識理念都有很大的差異,導致扶貧工作不充分不平衡。脫貧攻堅任務任重而道遠,不能一勞永逸。通過谷莫村的故事,折射出了從思想意識上脫貧的緊迫性,這就需要大力發展均衡基層干部的培養,把“釘釘子精神”“工匠精神”“繡花功夫”用到脫貧人才教育發展上,著力培育懂扶貧、會幫扶、作風硬的扶貧干部隊伍。
(三)脫貧攻堅要抱定打持久戰的決心和毅力
雖然“中國奇跡”讓我們離這個夢想更近了一步,但仍要“積跬步而致千里”。特別是進入脫貧攻堅后半程,我們要啃的“硬骨頭”更硬,解決的新挑戰更多,比如,如何在經濟發展轉型調整中讓貧困人口脫貧?如何讓流動中的人口脫貧?如何讓缺少發展條件的人口脫貧?如何防止他們脫貧之后返貧?……一系列新問題仍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精準發力,既要保持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信心和決心,還要拿出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精氣神。《索瑪花開》的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提升到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黨的重要使命的高度,莊嚴作出了“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讓中國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承諾。黨的十九大為新時代中華民族描繪出壯麗的藍圖,文藝工作者應該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的《索瑪花開》,為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