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雨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P2P網絡借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種重要模式,為借貸雙方提供了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和投資選擇。P2P網貸模式憑借其獨有的優勢對傳統金融行業進行了有益補充,然而,由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缺失等原因,P2P網貸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文章分析了我國P2P網貸發展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P2P網貸;問題;對策
一、P2P網絡借貨概述
(一)P2P網絡借貸的含義
P2P是英文person-to-person(或peer-to-peer)的縮寫,意即個人對個人(伙伴對伙伴)。又稱點對點網絡借款,是一種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興的民間小額借貸平臺。
(二)P2P網絡借貨的運行模式
由網絡信貸公司作為信息中介平臺,借助互聯網技術提供信息發布和交易實現,把借、貸雙方對接起來實現各自的借貸需求。借款人在平臺發放借款標,投資者進行競標向借款人放貸,由借貸雙方自由競價,平臺撮合成交,在借貸過程中,資料與資金、合同、手續等全部通過網絡實現。
(三)P2P網絡借貸的特點
P2P網絡借貸具有借貸準入門檻低、運行效率高、利率市場化、直接透明、風險分散化等特點。
二、我國P2P網絡借貸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P2P網貸行業從2011年開始呈現井噴式發展,2013年網貸行業迎來了“狂歡之年”,P2P作為一種新興互聯網金融業態發展迅猛。2014年網貸行業遭遇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暴雷”,新增問題平臺數量急劇上升,“踩雷”事件頻發,導致一部分投資者自此在高收益的P2P門外徘徊不前。進入2018年,P2P江湖再次傳來了不少“雷聲”新增問題平臺同比大幅上升,且不乏一些國資系以及上市公司背景的平臺。由此可見,P2P網絡借貸在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常常充滿矛盾,P2P也不例外。P2P平臺本身只是一個中介機構,提供信息交流,不參與交易,在登記注冊時,以“電子商務公司”、“信息咨詢服務公司”等性質注冊。在我國,法律法規還沒有專門適用于網絡借貸的,法律的缺失使得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法律性質難以界定。
(二)監管不足
P2P網貸平臺雖然由銀監會(現為銀保監會)監管,但相關的監管規范《P2P監管細則暫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直至2015年12月28日才出臺,并且還有18個月的過渡期。在此之前,國內沒有專門針對P2P網貸行業的監管規范,使得網貸平臺許多行為不受法律約束,而執法部門也無法可依,執法力度不足。2016年,銀監會、工信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網貸監管細則方才正式落地。
(三)平臺本身存在經營風險
傳統的銀行等金融機構有專業的金融人才,但網絡借貸平臺沒有,也就難以對借款項目進行深入的分析。再加上很多網站承諾保障本金,在對現實的違約情況預期過少時,平臺入不敷出,風險控制能力弱,導致出現倒閉、提現困難、跑路現象,不僅使借款人企業的資金鏈斷裂,也使出借人的資金無法收回。
(四)征信體系建設落后
國內的征信數據缺乏且不共享,可利用程度低,征信體系建設極其落后。僅僅通過已有的信用數據進行評估,信譽效果無法保障且風險大。此外,由于信用數據缺失,平臺無法建立自動化的審貸、定價和風險控制模型,只能花費大量人力資金通過線下采集數據來組建公司內部數據庫,極大地增加了平臺的銷售運營成本。
三、促進我國P2P網絡借貸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法律制度,加強監督管理
在立法上,我國可由國務院或者中央銀行進一步制定并出臺面向全國的網絡借貸法規,規定網貸雙方以及平臺的權利與義務,明確創新的合理邊界,推動建立網貸市場的投資者保護基金。
在監督管理上,我國應當以合并后的銀保監會為主體加強網貸監管,同時賦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自律監管和一定的執法權,全國各地互聯網金融協會應當加強合作與交流。在監管模式上,相關監管機構要對網絡貸款實施“穿透式”監管。他們要明確職責分工,探索運用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技術創新,以提升互聯網金融監管水平,努力實現在線監管、實時監測、精準治理,把互聯網金融的資金來源、中間環節與最終投向穿透聯接起來,全面評判所有環節信息,從而實現對網貸業務的具體監管。在監管主體上,監管機構有必要和工商、稅務、公安與檢察等部門聯合,建立起常態化網貸監管協調機制,通過甄別風險,多方聯動,及時應對和處理網貸市場的突發事件。
(二)健全風險防控體系
首先,引進專業金融人才,強化風險評價體系設計,嚴格執行風險控制制度,使之落實到每項業務、每個階段、每位人員。其次,在風險控制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征信”數據,運用大數據技術,使網貸風險控制切實有據,也使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程度大大降低。這樣一來,才能從整體上提升網貸平臺的風險防控水平。
(三)加快構建征信體系
可參考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推動信息共享,建立覆蓋面廣,權威可靠的征信體系。基于我國征信體系的發展狀況,可先對P2P網貸平臺慢慢開放人行征信系統,再基于現有征信系統,添加各類信用記錄并更新,逐漸建立起整體征信系統,并進行等級劃分,為日后提供便利。也可建立統一的“行業黑名單”,降低出借人的風險。
近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召開網貸機構風險處置及規范發展工作座談會,會議提出了應對網貸風險的十大舉措,提出依法打擊轉移資金、跑路等惡性行為;監測資金流向,管控高管人員,引導問題機構良性退出;依法緝捕外逃人員,全力做好追贓挽損;回應和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并明確,嚴禁新增網貸機構。在國家重拳出擊下,我們有理由相信,網貸平臺的發展環境將會得到有效凈化,優秀的P2P網貸平臺將會獲得脫穎而出的機會,而那些問題平臺也勢必會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參考文獻:
[1]張夢雪,曹娜.新型融資工具——P2P借貸[J].納稅,2018(20):199.
[2]雷艦.我國P2P網貸行業發展現狀、問題及監管對策[J].國際金融,2014(8):75-78.
[3]童元松.我國P2P網絡借貸亂象與治理[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8):21-25.
[4]閆春英,張佳睿.完善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控制體系的策略研究[J].經濟學家,2015(10):78-83.
[5]杜朝運,陳元根.我國P2P問題平臺探析及啟示[J].發展研究,2016(10):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