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康
摘要: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普及,支付方式不斷數據化與移動化,傳統支付方式受到強烈沖擊,商業銀行面臨空前的挑戰與機遇,本文探討商業銀行在移動支付時代轉型的若干問題。
關鍵詞:移動支付;商業銀行;轉型
我國的移動支付起步較早,初期以銀行為主導,發展較慢。近年來以支付寶錢包和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移動支付平臺迅速崛起①,我國移動支付的規模與增速一日千里愈顯后來居上,商業銀行也紛紛加大移動支付的創新。
一、商業銀行發展移動支付的現狀
近幾年,智能手機、4G網絡與二維碼支付的逐漸普及,尤為支付寶、微信、翼支付等第三方平臺掃碼支付的廣泛應用,消費者對銀行卡支付與現金支付的使用率逐年遞減,更為傾向移動支付。同時,騰訊微眾銀行、阿里網商銀行的出現,衍生的“余額寶”等等諸多理財平臺、“花唄”、“百度錢包”、“京東白條”等小額貸款渠道,對商業銀行存款、貸款等基礎性業務造成巨大沖擊。
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沖擊與挑戰,各家商業銀行也迅速轉變思路,開拓互聯網業務,加快自身改革創新,打造了一系列銀行特色的移動網絡支付平臺,進入移動支付領域。同時,還加強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尤為2017年中四大行與互聯網企業的戰略合作,例如建設銀行和螞蟻金服、農業銀行與百度的合作共建智能銀行,銀行信用卡業務將不再是單一的網點申請辦理,開拓了線上交易渠道,更為方便快捷。
盡管各家商業銀行積極與互聯網巨頭合作,并積極研發創新各自的APP客戶端,然而由于繁瑣的操作使得在客戶應用中較少,客戶更加傾向于微信、支付寶等便捷支付方式,短時間內商業銀行在移動支付領域無法起到主導作用。
二、商業銀行發展移動支付的價值
隨著移動支付的迅速發展,客戶廣泛使用電子支付,到點服務需求的減少,各家商業銀行也逐步對物理網點布局進行相應調整,改變原有大而全向輕型化、智能化轉型,突破物理網點的束縛,減少建設費用及人力成本,對銀行轉型創收具有積極作用。
移動支付打破傳統銀行營業時間與營業范圍的時空局限,拓寬了消費支付的服務范圍,使得客戶支付的便捷性大大提高。尤其在一些難于普及物理網點的區域,移動支付將普惠金融得以覆蓋普及,使之到鎮(鄉)、到村、到戶、到人。
長期以來,小額支付對我們的生活造成諸多困擾與不便,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小面額支付的難題也隨之解決,人們只需要掃描二維碼或條形碼即可輸入元角分等不同面值支付,減少小面額紙幣的使用,降低成本與提高反假幣職能。
商業銀行通過網絡可以快速擴寬業務經營范圍與業務渠道,依靠理財、生活服務、快速轉賬等增值服務,可以提高客戶忠誠度與粘性,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實力。
三、商業銀行發展移動支付的定位
在未來一段甚至較長的時間內,移動支付的主導權與市場占有率將繼續以第三方支付平臺為主。同時,更加安全高效的識別技術將不斷創新與發展,支付種類也更加多樣化。
近幾年來,隨著人民銀行監管力度的加強和網聯平臺的建設,第三方平臺在未來將回歸“本位”。
商業銀行應抓住新時代的發展機遇,更加注重創新與改革,更加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形勢,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
(一)在二維碼與條形碼支付領域。各家商業銀行在推出二維碼或條形碼的同時,應該加強行業規范,執行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實現“一碼通”,跨行聯網通用、聯合推廣。
同時,銀聯牽頭打造專業統一的銀行APP,提供掃一掃、賬戶余額查詢、轉賬等客戶常用功能,逐步培養客戶支付習慣、增強客戶對銀行的信任。
(二)商業銀行積極推廣銀聯云閃付,尤為在公交、地鐵等小額支付應用廣泛的領域繼續拓寬NFC的應用。
(三)商業銀行應在自身輻射范圍內,對各自服務商家進行二維碼或條碼支付推廣及規范。
(四)商業銀行應加強與第三方支付公司全方位合作,利用銀行的客戶資源、風險管理經驗與第三代支付平臺的移動支付客戶群體優勢互補,合作雙贏②。
四、商業銀行發展移動支付的轉型方向
(一)監管部們規范支付,以制度確保市場良性循環
新時代的背景下,移動支付市場更應該加強監督和管理,以確保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我國自2016年7月1日起實施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是適應新時代新型支付結算業務監管的需求,促進電子支付法制規范的開展,引導支付結算市場有序運行。
(二)商業銀行應做好轉型定位,順勢而行
商業銀行應積極調整自身發展戰略,創新產品服務。一是緊密關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打造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加強線上線下營銷,做好客戶維護下作。二是“強強聯手”積極尋求第三方合作,探索互利共贏的商業模式。通過平臺對接、數據共享等方式實現與合作伙伴之間的客戶導流,融人更豐富的移動支付服務內涵。三是順應當前020營銷模式的發展趨勢,深入挖掘把服務細化,圍繞醫院、超市、公交等日常生活場景,嵌入自身產品與服務,不斷豐富移動支付的服務體系,真正實現向商業運營轉型。
商業銀行應順應時代前進潮流。在明確轉型目標的基礎上,發揮金融機構的優勢,重新認識市場發掘客戶需求,開拓自身的移動支付APP,同時加強同業溝通、深化與移動運營商和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合作③,開拓自主的消費場景,為我國移動支付的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注釋:
①《基于感知價值的第三方移動支付用戶使用意愿研究》滕佳東陳曉穎—《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
②《《標準》的發布為中小銀行移動支付發展帶來新契機——專訪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王健》高曙東—《中國金融電腦》-2013
③《移動支付法律問題探析》莫萬友—《河北法學》-2008
參考文獻:
[1]高曙東.《標準》的發布為中小銀行移動支付發展帶來新契機——專訪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王健[J].中國金融電腦,2013(5):24-27.
[2]滕佳東,曉穎.基于感知價值的第三方移動支付用戶使用意愿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20): 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