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海亮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省屬企業如何化解擔保風險,從成立融資性擔保公司、應收賬款質押、資產證券化、發行企業債等方面論述省屬企業子企業如何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模式,降低對母公司的擔保依賴。
關鍵詞:擔保;融資性擔保公司;應收賬款質押;資產證券化;企業債
目前,省屬企業為其子企業提供了大量的貸款擔保,擔保壓力和風險巨大,受煤炭市場下行壓力影響,省屬企業擔保能力下降,已逐漸無法滿足子公司日益增加的融資需求。為降低省屬企業擔保負擔和資金風險,拓寬被擔保子企業融資渠道,減少對母公司的融資依賴,現提出如下幾種融資渠道:
渠道一:成立融資性擔保公司
一、渠道簡介
由省屬企業出資設立融資性擔保公司,今后子公司的貸款擔保均有該融資性擔保公司承擔,省屬企業本部不再進行擔保。
二、可行性分析
(一)根據七部委聯合下發的《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省屬企業完全具備設立融資性擔保公司的資格及條件,取得相應資質后可開展相關擔保業務;
(二)融資擔保本身是一個高風險的行為,需要專業化、市場化的運作,省屬企業設立融資性擔保公司,并經監管部門批準后,可依法經營貸款擔保、票據承兌擔保、貿易融資擔保、信用證擔保等融資性擔保業務,為子公司提供擔保更加合法合規;
(三)省屬企業設立融資性擔保公司,收取擔保費、提取賠償準備金,能有效防范擔保風險;
(四)融資擔保公司可以在不超過其凈資產的10倍數額內為其他公司提供擔保,有利于發揮財務杠桿作用;
(五)當然,建立融資性擔保公司進行擔保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現為:1.融資性擔保公司對單個被擔保人提供的融資性擔保責任余額不得超過凈資產的10%,對單個被擔保人及其關聯方提供的融資性擔保責任余額不得超過凈資產的15%,對單個被擔保人債券發行提供的擔保責任余額不得超過凈資產的30%;2.融資性擔保責任余額不得超過其凈資產的10倍;3.融資性擔保公司不得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資性擔保。
上述規定限制了融資性擔保公司對外提供擔保的條件和數額,無法滿足子公司高額的融資擔保需求。另外由于不能為子公司擔保,導致融資性擔保公司無法吸收集團各子公司的投資,限制了其規模。
渠道二:應收賬款質押
一、渠道簡介
子公司可以其自有的或第三人的應收賬款債權向銀行設定質押擔保,以獲得貸款滿足其資金需要的行為,可用于質押的應收賬款范圍包括:1.銷售產生的債權;2.出租產生的債權;3.提供服務產生的債權;4.公路、橋梁、隧道等不動產收費權;5.提供貸款或其他信用產生的債權。
二、可行性分析
(一)省屬企業及子公司當前存在大量現存應收款及未來應收款,將應收賬款質押可使企業不必背負繁重的應收款管理及催收工作的負擔,同時解決企業在資金融通和周轉上面臨的困境;
(二)應收賬款是一種信用債權,實踐中銀行對企業應收賬款質押普遍規定了較高的信用等級要求,只有那些應收賬款本身就有保障其清償的抵押、質押或保證,才能成功辦理質押;
(三)應收賬款質押要求必須進行登記,登記中對應收賬款的描述會涉及到第三債務人。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客戶信息是重要的資源,重要客戶的信息會被作為商業秘密來保護,應收賬款質押登記不利于客戶信息的保護;
(四)我國法律盡管設立了應收賬款質押制度,但實務中該制度的運作并不十分理想。開展應收賬款質押業務的銀行并不多,導致該制度操作起來有一定困難。
渠道三:資產證券化
一、渠道簡介
子公司可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轉換為在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的證券的行為,使其具有流動性,是通過在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發行證券籌資的一種直接融資方式。資產證券化包括:實體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證券化、證券資產證券化、現金資產證券化等。
資產證券化的一般程序:
1.確定資產證券化的融資目標,組成資產池;
2.組建特設信托機構(SPV),資金全部來源于發行證券的收入;
3.實現項目資產的真實出售。發起人將資產池中的資產出售給SPV,資產池也不列入清算范圍從而達到“破產隔離”的目的;
4.完善交易機構,進行信用增級;
5.進行發行評級,評級主要考慮因素為資產的信用風險;
6.證券承銷機構安排向投資者銷售資產支持證券,SPV從證券承銷機構處獲取證券發行收入,發起人支付購買價格;
7.服務機構對資產池進行管理;
8.按期還本付息,向聘用中介機構付費。
二、可行性分析
(一)增強資產的流動性。資產證券化可以使子公司相對缺乏流動性、個別的資產轉變成流動性高、可在資本市場上交易的金融商品。通過資產證券化,能夠補充企業資金,在不增負債的前提下,企業可以多獲得一些資金來源,加快資金周轉,提高資產流動性;
(二)獲得低成本融資。因為具有更高的信用等級,通過資產證券化市場籌資比通過銀行或其他資本市場籌資的成本要低許多。
(三)減少風險資產。資產證券化有利于企業將風險資產從資產負債表中剔除出去,有助于企業改善各種財務比率,提高資本的運用效率,滿足風險資本指標的要求;
(四)便于進行資產負債管理。資產證券化可以為企業提供了更為靈活的財務管理模式。這使企業可以更好的進行資產負債管理,使資產與負債得到精確、有效的匹配;
總之,資產證券化為企業帶來了傳統籌資方法所沒有的益處,并且隨著資產證券化市場的不斷深入發展,將愈加明顯。
渠道四:發行企業債
一、渠道簡介
企業可依照法定程序發行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發債的子公司和投資人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投資人不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但有權按期收回約定的本息。在企業破產清算時,債權人(投資人)優先于股東享有對企業剩余財產的索取權。企業債券與股票一樣,同屬有價證券,可以自由轉讓。
發行企業債券的條件:
1.發債前連續三年盈利,所籌資金用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2.累計債券余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額的40%。
3.發債用于技改項目的,發行總額不得超過其投資總額的30%;用于基建項目的不超過20%。
4.取得公司董事會或市國資委同意申請發行債券的決定。
二、可行性分析
(一)資金成本低。債券利息在稅前支付,與股票相比發行債券的成本較少;
(二)保障股東控制權。債券持有人無權參與發行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不僅可以保障股東控制權,避免股權稀釋,而且便于主動調節財務結構;
(三)可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債券的利息可以在稅前扣除,可以利用財務杠桿,能夠增加股東和公司的財富;
(四)能夠籌措大額資金。企業債券融資規模一般較大,并且期限較長,為企業籌措金額較大的資金來源;
(五)收益穩定。企業債券具有較好的流動性,并且其收益相對穩定,對企業債券融資提供了重要保障;
(六)財務風險高。債券有固定的到期日,并需要支付利息,要承擔按期還本、付息的義務。當經營不善時,會給企業帶來沉重的財務負擔;
(七)限制條件嚴格,融資數量限額。我國《公司法》規定,只有公司實力強,經濟效益好的企業,方可采用債券融資方式。且累計債券余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額的40%。這就導致企業發行受限,并且籌資數量有限;
(八)負財務杠桿作用。當企業經營出現資金息稅前利潤率小于發行債券所支付的債券利率時,企業負債比例越高,企業的自有資金收益率將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