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惠陽 張思怡 陳堰泠 張棋雄 李曉媛
摘要: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制造業國家戰略。面對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的重大調整,我國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明確提出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泉州是我國首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制造業的發展,包括當前面臨的轉型壓力和積極求索的創新之路,都是我國制造業成長的一個縮影。本文通過探討泉州市民營企業智能制造轉型的困境,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 智能制造;泉州
一、泉州市制造業基礎及其困境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作為推進民營企業“二次創業”和打造泉州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抓手,泉州市在福建省率先啟動了國家“數控一代”示范工程,拉開了“泉州制造”向“泉州智造”轉型的序幕。在“中國制造2025”試點建設以來,泉州市逐步形成了智造轉型的頂層設計和初具雛形的產業布局。
憑借發達的制造業,泉州的經濟體量已連續18年居全省首位。然而,由于經濟體量巨大,想要騰挪出新的發展空間極為不易。尤其是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到來,傳統制造業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去庫存、去落后產能的擔子沉重。在經濟轉型窗口期和新舊動力轉換期,泉州市制造業提升困難重重:
(一)政策引擎動力不足
在制造業轉型的攻堅期,政策支持是泉州推進“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建設的重要動力。要實現裝備的改造升級,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對于中小民營企業占主體的泉州而言,財政獎補成為非常關鍵的引導力量。目前泉州已經基本形成了以財政獎補為主,稅收、金融手段為輔的扶持模式,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企業轉型所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但政府的資金投入大多為事中或事后行為,一方面,未能體現公共財政“事前”引導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容易產生“扶強不扶弱”的“馬太效應”。
(二)企業自主改造意愿不強
泉州的企業大多是民營企業,愛拼敢贏的閩商精神是泉州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內生動力。但在制造業轉型的窗口期,民營企業的一些內在不足也表現得比較突出。一是民營企業家的眼光、視野不夠開闊,也比較現實,與國家戰略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民營企業家“守成”的意識較為濃厚,誰都不愿意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了回避風險.不愿意率先打破成規。
(三)區域人才競爭力不足
優勢先進技術的融合、吸收和創新,是一個知識密度高的系統工程,人才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泉州相對來說仍是一個人才洼地,本地院校以高職高專居多,這類學校的生源無法滿足企業對高級技術人才需求。引入的人才工程第三方平臺理論性人才居多,實踐經驗不足,且與企業聯系不緊密,對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幫助不大。
二、對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建議
(一)健全政策動力機制,有效實現產業政策預期
在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大背景下,泉州政府應圍繞“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建設完善公共服務的供給機制,提高政策投入的效益。一是采用服務為主,獎補為輔的幫扶機制,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吸引帶動民間資本投入裝備技術創新和應用的各領域。二是穩妥有序促進部分政府職能向行業協會轉移,培育一批示范行業協會,形成企業和行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機制。三是為國內外數控技術研發和應用交流提供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和平臺,加強數控裝備生產企業、數控技術研發機構與用戶之間的交流,達成技術服務商、設備供應商與用戶間的共識。
(二)激發企業主體意識,構建創新驅動長效機制
企業是創新、技術擴散和變遷的中心,以企業為中心的創新組織是產業創新系統的核心結構。政府層面上,首先,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組織企業家到先進地區學習考察、聘請專家學者進行授課培訓,提高企業對數控技術和智能制造的理論和實踐認知。其次,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建設,通過政府采購第三方服務等方式,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的咨詢服務,協助其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和裝備升級方案。最后,支持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為技術研發和裝備改造籌集資金。此外,從企業層面上看,在轉型變革的過程中,企業的管理者應重視提高企業組織的效率,通過制度激勵等方式構建內部創新的長效驅動機制。
(三)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促進人力資本持續積累
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現代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因素具有突出作用,經濟長期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資本的持續增長和積累。知識積累和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取代物質因素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和原動力。因此,泉州要進一步加強智能制造相關的人才培養和儲備工作,以更加開放包容的環境、尊重知識的氛圍、人性化的服務以及合適的待遇,努力優化引才“軟環境”,完善“硬環境”建設,讓高層次人才愿意來、樂意來、留得住。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大力引進高級研發人才和高級技術工人,創造條件采用重點工程中心、博士后流動站等方式搞好人才引進和交流工作。同時,還要加強城市規范建設和管理,切實解決人才所遇到的人戶難、檔案調動難、家屬隨遷難、子女教育難等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周濟.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國機械工程,2015(17).
[2]左世全.我國智能制造業發展戰略思考[N].中國經濟時報,2012-8-13(5).
[3]王歲,李宏艷.中國制造業融入全球價值鏈路徑研究一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2).
[4]金賠.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1).
[5]丁向琴,丁榮樂.智能制造裝備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科技風,2015(21).
[6]左世全.我國智能制造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J].世界制造技術與裝備市場,2014(03).
[7]朱劍英.智能制造的意義、技術與實現[J].機械制造與自動化,2013(03).
[8]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8號).
[9]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國發[2015]28號).
[1O]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智能制造九條措施的通知(閩政[2015]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