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
摘要:國家提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加上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及烏蒙山片區扶貧開發等發展規劃實施,將為綏江縣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民生保障等方面獲得國家、省、市差別化政策支持,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持續疊加的機遇。本文客觀分析云南省綏江縣貧困現狀,提出加速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產業項目;貧攻堅
一、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分析
加快打造本地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經濟增長引擎,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促進全縣經濟快速發展,全面助推脫貧攻堅事業。通過2-3年努力,使我縣產業得以培植、貧困群體逐步縮小、貧困群眾收入逐步增大,確保2020年貧困戶穩定脫貧,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全面發展。
二、全縣脫貧出列對產業發展高度依賴
只有產業發展壯大起來,才能增加我縣發展的內生動力,有效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才能穩定脫貧奔小康。一是產業規模要明顯擴大,到2020年末,生產總值需要比2017年增長38%,達到31.20億元以上。二是產業結構要顯著優化,優勢農業產業體系取得明顯進展,新興工業體系逐步形成,以旅游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7年的18.7:22.1: 59.2調整為19: 23: 58。三是產業聚集要顯著增強。力爭發展“半邊紅”李子30000畝以上,可實現李子產量6.38萬,實現總產值4.46億元,出口創匯1.5億元;園區總產值要達到50億元以上;園區就業崗位達1.5萬人以上。四是服務業發展要明顯提高:重點發展特色文化旅游業,實現年旅游總收入占本縣GDP25%以上,力爭實現年接待旅游者達100萬人次,年旅游業總收入5億元以上。
三、重點產業發展思路
(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堅持走生態化、莊園化道路,圍繞觀光旅游基地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現代發展多樣性農業,把綏江建設成庫區大果園、大漁場、大畜場、大樂園。一是建設農業支柱產業綏江“半邊紅李”,發展“半邊紅”李子30000畝以上,每年實現李子產量6.38萬噸,實現總產值4.46億元,帶動1萬人以上移民就業。二是抓實“菜籃子”工程蔬菜產業,發展無公害蔬菜10000畝,保證城鎮居民蔬菜供給;發展大棚蔬菜基地2000畝,采用地膜覆蓋栽培,增加冬季蔬菜供給;發展高山冷涼蔬菜5000畝,生產夏秋季反季節蔬菜,增加農民收益。三是大力發展水產養殖,利用庫區近百公里長廊的湖面水域優勢,發展生態水產養殖為主的生態旅游和水上游樂為一體的庫區水域經濟,力爭漁業養殖面積達6萬余畝。四是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重點發展生豬、肉牛、肉羊、特色家禽養殖。
(二)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依托綏江特色工業園區,以承接轉移、招商引資、創新驅動、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兼并重組為主要途徑,積極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規模企業,帶動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發展,努力把綏江建成昭通乃至云南挺進長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圈的產業承接基地。不斷創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體制,形成多層次、社會化、市場化的投入機制。創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體制,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同時,加大對園區公共配套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完善園區供電、給排水、供氣、道路、環保、通信、消防等基礎設施。啟動竹纖維、竹碳、米升源食品加工基地、中信紙業及終端產品開發項目、服裝加工基地項目、制鞋加工項目、礦泉水、健康產業園、輕工產業園等項目基礎設施建設。
(三)推進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
突出“竹海新城、山水綏江”的形象定位,加快發展集山水游樂、生態休閑、文化體驗、養生度假為一體的旅游業,帶動發展特色餐飲、商住、文化娛樂、批發零售、金融保險、交通運輸、倉儲配送等現代服務業,力爭到2020年,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7.86億元。1、做大做強旅游業,緊扣“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鄉村吃”的思路,把綏江打造成為金江文化旅游產業核心區、長江中上游著名的生態旅游區、烏蒙山片區旅游扶貧試驗示范區、國際慢城旅游城市、中國西部水上運動戶外運動天堂。2、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新建中城鎮千年漁村配套基礎設施,中城鎮漁港配套基礎設施,板栗鎮羅坪村原始森林公園項目,板栗鎮羅坪村少數民族風情園,旅游商品生產基地、農家樂項目,四星級酒店及配套旅游服務建設項目,溫泉開發綜合旅游服務建設項目。3、著力構建綜合運輸體系,加快區域周邊進出主通道和區域內部農村公路建設;加快各種運輸方式的客、貨運樞紐建設,促進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有效銜接;提高交通運輸行業服務水平,推進運輸服務的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推進水上飛機機場建設及旅游運營項目。加快建設昭通至樂山高速公路串絲至新市段52公里。有效推進新灘至大灣口、縣城至青勝等干線公路建設。4、提升發展商貿物流業。加快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強物流倉儲設施及道路、公路(鐵路)水運貨運站、信息網絡平臺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轉變傳統經營模式,積極參與電子商務發展。
四、產業發展措施建議
進一步建立健全產業項目實施保障機制,推進產業建設的科學化、規范化,增強產業項目實施的操作性、可行性和針對性。
(一)強化組織保障
落實“一項產業、一個規劃、一名領導、一個工作組、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強化部門的協調性,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形成加快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各相關單位要把發展規劃與年度計劃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中長期規劃逐年落實、動態實施、有序推進的工作機制。
(二)加強項目帶動
牢固樹立“抓發展就是抓項目”的理念,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破解基礎瓶頸、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舉措,以大項目、好項目建設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按照儲備、簽約、落地、開工、建設和投產“六位一體”的要求,加強重大項目的策劃,建立重大項目儲備庫,實行動態補充和調整。堅持從督查整改、排位通報、跟蹤問效、責任倒查等方面人手,確保重大項目建設順利實施。
(三)加大資金投入
通過加大財政投入、統籌銀行貸款、創新投融資模式、儲備開發土地、引導民間投資等途徑,確保產業項目建設資金投入。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專項資金支持重大產業項目盡快開工建設、竣工投產。配合國家、省、市財稅體制改革,大力扶持成長型科技企業和龍頭企業發展,做強做優稅源經濟。
參考文獻:
[1]楊小民.構建黨建聯盟助推產業發展——大同縣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實踐與思考[J].先鋒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