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玥
摘要:本文對于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作簡單評述,包括“一帶一路戰略”對于中國自身以及對于合作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意義,還涉及“一帶一路戰略”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某些阻礙以及問題,并通過舉例以及數據加以論證。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經濟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倡議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習主席訪問印尼期間,又提出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4年的亞信峰會上,習主席向世人展示了“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新面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積極響應號召。
眾所周知,我國自80年代起,進行改革開放,并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對外開放總體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
我國改革開放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以及長江流域地區,比如: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上海等。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尚且不足,因此,“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就顯得尤為關鍵。回顧歷史長河,兩千多年前,絲綢之路經過西部,到達敦煌,更帶我們走進了遙遠而神秘的西亞與歐洲,使古代絲綢之路繁盛時期的國家經濟政治文明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而這樣的盛況不應該僅僅出現在祖先的世界,回到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及實施,不僅順應我國對外開放區域結構轉型的需要,更能帶動西部經濟的高速發展,為西部人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不僅能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也能帶動“一帶一路”上的發展中國家進行建設。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各個發展中國家會積極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帶來更好的投資環境。中國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倡議國,除了自身發展之外,也會積極對外投資,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輕工業以及重工業的建設。例如:在2017年“一帶一路”獲得沿線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各國合作意愿增強。從政策溝通來看,中國已累計與8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0份“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同俄羅斯提出的歐亞經濟聯盟、蒙古“發展之路”、越南“兩廊一圈”發展規劃等實現對接。而同樣在這一年,“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在探索中前進,沿線產能合作不斷深化、貿易投資水平提升。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額達9830億美元,同比增長15.4%;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9個國家有新增投資,直接投資124億美元;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1135億美元,同比增長13%。前11個月沿線國家在華實際投資50億美元,新設立企業3500多家。
中歐班列漸成規模,據中國鐵路總公司統計,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6235列,今年開行數量達3271列,安排班列運行線57條,國內開行城市達到35個,連接歐洲12個國家34個城市。每年運送貨物總值由2011年的不到6億美元,增長到當前的145億美元。我相信,在各個合作國家的努力下,“一帶一路”會建設的更好。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的發展,還有文化的碰撞交融。“一帶一路”上涉及多個國家,其中大部分為資本主義國家,因此,在經濟發展中帶動文化傳承,多重文化相遇,必定會產生更加優良的文化傳統。例如:通過國際推廣,國際展會,并與絲綢之路上的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各大出版社進行了版權輸出等工作。在工作中,《中國夢我的夢》,《小康之路》等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涉及人文、少兒、社科、教育等方面的書籍現已出口到其他國家。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我國同樣要注意風險防范。沿路沿線的合作伙伴中,許多是正處于社會和經濟結構轉型時期的發展中國家。它們在安全和發展方面普遍存在不確定性矛盾,尤其地處中東、中亞、以及南亞的國家政治格局并不穩定。由此帶來的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值得我高度重視。例如:在墨西哥的支援建設中,政府同意但反對派的阻止,最終也使得項目中途擱淺。同樣的,我國也應正確估計國內的資源總量。我國是資源大國,但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也要注意資源不能過度輸出導致國內資源匱乏。
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在各方的合作與努力下,“一帶一路戰略”一定會建設的越來越好,為各國帶來飛躍的發展,而中國,一定會早日實現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王靜.“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33):41-43.
[2]王存剛,國家發展戰略對接與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以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為例[J].中國戰略報告,2016(02):305-322.
[3]王存剛,國家發展戰略對接與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以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為例[J].中國戰略報告,2016(02):305-322.
[4]盛京,盛海洋.關于統一戰線服務“一路一帶”戰略問題思考[J].考試周刊,2016(22):27-28.
[5]陳廷湘.“一帶一路”:開創國際國內關系新格局的重大戰略[J].中外文化與文論,2015(04):1-6.
[6]陳廷湘.“一帶一路”:開創國際國內關系新格局的重大戰略[J].中外文化與文論,201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