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董海江 耿虎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中國設計企業開始走出國門,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國際工程屬于國際技術貿易的一種,參與該工程的主體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這種情況下,工程在開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設計上的差異,從而對工程的順利實施造成一定影響,本文對國際工程中外設計差異進行分析,并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國際工程;設計規范標準對接;現場服務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隨著“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的提出,我國的設計企業開始走出國門,參與到國際工程建設當中,為國際技術貿易的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然而,中國設計企業在國際工程建設當中經常會發現中外設計存在較大差異,從而給工程施工帶來較大的困難與風險[1]。由此,本文對國際工程中外設計的差異進行簡單的分析,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解決建議,以期促進國際工程的順利實施。
一、設計理念上的差異
(一)個性化與標準化差異
眾所周知,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城市的高樓大廈崛地而起,公路鐵路遍布全國各地。而中國企業主要是通過標準化設計來保證工程的安全性與實用性,從而實現高效建設。相較于我國所推崇的標準化設計,西方國家則更青睞于個性化設計,也就是因地制宜,重視設計原理與過程的論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實施工程。以涵洞的設計為例子,一般而言,國內的工程師主要是依照水文計算結果來制定相應的標準圖,但西方國家的工程師則是先對涵洞的孔徑進行過程論證,以此來確定平縱斷面方案,待以上方案全部通過后,還必須分冊報批地質報告、縱斷面圖、配筋圖等。
(二)設計審批程序
我國的公路、鐵路的設計與審批程序均比較復雜,且大多數需要分階段進行審查。其中,初步審查的主體為該行業的主管部門及其所邀請的業內專家,為保證審查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一般采用集中審查的方式進行審查,施工設計圖的審查主體主要是建設單位。一般而言,我國建設審批的主要特點在于文件集中報送、集中審查。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單位可以進行集中設計、集中勘察、集中測量,隨后集中進行流水化的生產,從而提高了勘察與設計的效率,并保證生產與施工的順利進行。而西方國家的設計審批程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強調全過程、分步驟地進行勘察設計,且相關的文件應當分階段、分時間地進行報送審批,并根據審批的意見來完善設計內容,直至文件沒有任何審批意見。
(三)服務理念上的差異
在我國,工程設計的服務對象大多是這個行業主管部門所授權的單位,而設計與施工往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主體,而且服務理念應當符合業主單位的需求。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的分離,容易導致設計單位過于側重維護自身的產權利益在施工方案研究上的投入動力不足。而西方國家在在工程建設方面則更喜歡采用EPC建設模式,此時,工程設計的服務對象不再是行業的主管部門,而是該項工程的總承包商,設計單位則為總承包商的分包方,在此種情況下,總承包商需要考慮的是承包的利益以及工程施工的技術水平”。
二、具體的應對方案
(一)提高對國際設計標準的運用水平
中國在世界上的國際地位變得越來越“尷尬”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們對技術的要求太低,忽視了技術方面的研發,從而使得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較大的阻礙。因此,總承包企業應當加大國際標準研究方面的資金投入,將國際標準與國內標準進行對比分析,找到其中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積極吸收實踐經驗與實踐教訓,并將這些經驗與教訓編輯成冊,作為系統培訓的書籍,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對國際標準的運用能力。
(二)提升信息傳遞的時效性
所有工作的順利開展都離不開交流與溝通,在國際工程建設中,項目的參與單位均來自不同的國家與地區,溝通與合作的難度不僅體現在語言、文化和利益上,還體現在思維習慣、設計習慣上,容易導致有效的信息無法得到及時傳遞,最終妨礙項目勘察設計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必須要提高信息傳遞的時效性[3]。首先,所有企業可共同建立一個合理的溝通機制,如每周、每月開展交流會與技術會,從而使得各個單位的人員能夠有時間、有機會坐下來一起交流溝通,以保證工程的順利開展。其次,國際知名的工程師與當地的工程師具有較高的能力與較為豐富的經驗,其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保證溝通的順暢。第三,中國設計企業必須要謹慎篩選翻譯人員,從而提高翻譯的質量,以減少不必要的沖突。最后,我國的工程師應提高自身的外語水平,以便更好融人到國際交流當中。
(三)主動適應國際工程的設計要求
我國的設計企業從事國際工程設計咨詢業務時間短,經驗相對不足,與西方的咨詢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自身與世界的差異,并主動去學習、吸收、適應國際工程的設計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1)通過總結經驗與教育來找到我們與國際技術標準、工作流程、審批程序等方面的差異,并采用國際化思維來調整自身的設計理念,以便在國際工程設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2)及時轉變角色,中國設計企業應當加大設計方面的資金投入,不斷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與質量。(3)工程項目的實施地點為中國以外的領土,中國企業應當要主動去適應、尊重其它人員的設計習慣或者設計流程。(4)要學會因地制宜,西方國家比較青睞個性化設計,則中國設計企業應當學會適應這種設計方式,并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施工機械等情況,從事使得設計具有個性化。
除此之外,中國設計企業還應主動去了解西方國家的審批流程,了解不同審批程序的意義與價值,并適應這種審批方式,從而保證國際工程生產與施工的順利進行。但對于審批的次數與期限必須要做出一定的限制,以免部分人員濫用手中的權力,從而保證審批的質量與效果。
三、結語
國際工程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各國企業間的溝通與交流,中國設計企業作為國際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意識到國際工程中外設計中存在的差異,并主動去學習、適應與尊重這種差異,取長補短,以減少不必要的矛盾與沖突,從而使得國際技術貿易得以順利展開。
參考文獻:
[1]丁堅,馬健.國際工程項目設計管理有關問題探討[J].東方電氣評論,2013(01):53-58.
[2]孟瑾,淺談國際工程中美標準總圖設計的差異[J],門窗,2016(09):145.
[3]郎慶威.國內外工程設計在管理方面的差異[J],礦業工程,201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