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涼
摘要:現階段社會生產生活過程中已離不開電力資源的正常供應,電力資源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電力系統運行過程中由于線路損耗造成了大量的電力損失,因此本文根據線路線損與臺區線損出現的原因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提出了線路線損和臺區線損的降損管理優化措施,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便最大限度的降低線路損耗。
關鍵詞:線路線損;臺區線損;降損管理
在供電企業管理過程中,線損管理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社會的快速發展加劇了電力資源的使用量,另一方面由于現階段線路技術、管理等方面因素導致線路線損、臺區線損問題頻發,增加了電力能源損耗,影響了電力資源的正常供應,因此采取相應措施促使線損降損管理更加高效是供電企業降損管理人員當前重要的工作。
一、線路線損及臺區線損影響因素
臺區線損主要可分為定額線損、經濟線損、管理線損、統計線損四種,[1]在臺區線路管理過程中出現的計量表故障、竊電施工頻發、線損管理流程等問題導致臺區線損現象加劇。首先由于計量表表記內熔絲元件熔斷及失壓、短路等因素導致的計量表故障問題,由于線損管理人員不能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導致計量表故障加劇;其次臺區竊電形式復雜、頻率高等因素為臺區線損的管理造成了阻礙,也導致臺區線損降損管理人員在過程中缺乏主動性,不能及時開始降損工作,再加上臺區人員素質高低不一,導致臺區內電線私拉及違法建設現象普遍出現,制約了臺區線損降損工作效率;最后在臺區線損管理過程中主要有營運管理、設備維護等幾個方面,但是由于臺區線損各部分下作分配不夠明確,在設備發生故障時,各部分人員溝通不及時,導致設備故障消除及后期維護工序不能高效順利進行。
線路線損發生主要由線損理論技術不科學、線損管理網絡松懈、計量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導致。首先線損理論計算不科學主要是供電所臺區精細化系統在收集線路計量時大多是通過目測的,而由于線損考核指標主要依據各臺區上年完成情況確定,導致線路線損考核指標的制定不夠合理;其次線損管理網絡松懈,現階段各供電單位都建立了降損節能機制,但是在這個制度中只有管理人員注重線損管理,并沒有發揮全部人員的力量,同時線損在管理過程中主要依據臺區線路的負荷資料及電網基礎臺賬數據,線損管理松散也造成了這些資料的缺失;最后由于在更換計量表的過程中沒有規范工作流程,導致電量不能及時抄錄,也增加了用戶竊電的風險。
二、線路線損及臺區線損降損措施
(一)降低線路線損的管理措施
首先針對線路線損的影響因素,各供電單位要增加對線損管理的重視,逐步完善線損管理機制,詳細地制定線損管理標準,并規定各個降損工作人員的線路線損完成標準,對于不能及時完成線路線損的工作人員采取適當懲處措施,加大電費清單拖欠的懲處力度,從而促使線路線損降損管理過程中基層工作人員能夠與降損管理人員共同重視線路線損問題,進一步推動線路線損管理網絡的建設。其次供電單位管理人員應該增強對抄表過程的監管力度,規定統一的抄表時間及抄表數據上傳時間,同時供電企業要加強抄表人員的工作責任意識,開展愛崗敬業教育,詳細化制定抄表人員工作標準,提升抄表質量,也可運用配變監察自動化系統監控低壓負荷或遠抄集抄系統抄表、電能表無底數串抄法等,從而逐步提升降損營銷系統分析處理能力,保證抄表真實反映線損情況,規范抄表各個程序;最后為了保證計量結果的正確性,一方面供電單位管理人員要根據情況不斷將計量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對于計量裝置的出入庫、領用等程序加大監管力度,規范計量裝置的使用及安裝環節;另一方面并統一規定電能表的類型,并對其精確等級進行嚴格劃分,避免由于劣質計量儀器的使用對計量數據的精確性帶來不利影響,同時電力管理人員可定期隨機對各供電單位的電能表及計量裝置進行檢測,及時更換不合格設備,控制線損發生概率。
(二)降低臺區線損的管理措施
在供電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臺區線損管理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供電企業要不斷加強線損工作人員的培訓,如集中培訓指導、加強業務交流、鼓勵員工自學等方式,不斷提升員工的專業技術能力。供電企業也可以定時組織員工開展座談會議,持續增加降損工作人員之間的經驗溝通,雙方優勢互補、互相促進,提升整體臺區線損工作人員的業務技能,從而促使電力臺區線損降損管理工作正常、高效進行。同時由于竊電現象導致的臺區線損,供電企業要增加關注力度,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在進行線損管理時在分壓、分站、分臺時加強管理,加強用電監察管理,開展對用戶的竊電教育,監督用戶規范、安全用電,而在抄表時也要加強表箱管理,定期進行表箱檢測,從而及時更換損害表箱并第一時間處理解決,降低線損概率。同時不斷優化員下激勵機制,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然后促使員工對線損數據信息深入分析,將下作重點放在工作指標的耗損情況、完成情況上,如供電管理網絡建設中設備功能、計量裝置、運行方式等環節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制定有效的預先處理措施,如遇到臺區線損率長期不明的問題時,就可以分析其發生的原因,一般是由于生產用電量增加而導致的臺區中性線電流偏大,因此在解決時可以通過調整每相負荷實現三相就地平衡降損,即在配電室中確認實際負荷,然后以用電高峰期的三相負荷分配為依據,[2]在用電高峰期、用電增長期、用電低谷期進行中性線對地電壓、低壓三相四線各出線電流、低壓三相四線進線電流測量確保在線損問題出現的第一時間內就可以順利解決,促使臺區線損降損管理工作高效、有序。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電力系統降損管理過程中,有多種因素會導致線路線損或臺區線損的增加,線路線損、臺區線損在降損管理過程中需要各個供電機構的全面配合,由于線損風險因素是在不斷變化的,如計量裝置的計量失誤等,因此供電企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善線損的管理措施,增加線損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提升降損管理人員專業素質和實操水平,發揮技術與管理共同降損的優勢,促使線損問題及時有效解決,為電力系統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施偉亞.線路線損及臺區線損降損管理分析[J].科技與創新,2016(19):61-61.
[2]王文哲,馬春霞.淺析農網配電線路線損分析及降損措施[J].大科技,2014(3): 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