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摘要:作為互聯網分享經濟的代表,網約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出租車“打車難”、“打車貴”等遭人詬病的難題;但是網約車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爭論和新的問題,對現有的政府規制提出了新的挑戰。當前,網約車的政府規制政策存在準入門檻高、價格機制和安全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由此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的爭議。爭議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之間存在的矛盾和沖突。
關鍵詞:網約車;政府規制;利益主體;利益訴求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口和城建規模的擴張,在中國的出租車行業中,出現了消費者“打車難”、司機“高額份子錢”以及“黑車”擾亂運營市場等問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度發展,手機打車軟件與網約車作為一種新生業態開始出現,這對傳統出租車市場造成了顯著的沖擊。網約車的出現和規?;?,給很多乘客出行帶來了新的選擇,但由于網約車平臺初創時對網約車的準入門檻低,因此出現的司機駕駛技術、車輛安全質量問題等引發消費者的擔憂。由此,網約車行業的發展經歷了市場和規制政策的快速變遷:從迅速擴張,到傳統出租車行業進行強烈抵制,再到與傳統出租車公司共享約車平臺資源,以至中央和地方政府明確表示支持并出臺文件規范其發展。
2016年7月,交通運輸部聯合其他六部委發布《關于深化改革推動出租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暫行管理辦法》。隨后,各地方政府也配套出臺了針對網約車的相關政策文件(地方政府的配套文件與上述中央政府的文件合稱“網約車新政”)。新政的出臺標志著網約車行業的發展走向了合法化之路。就在公眾為網約車合法化叫好之時,各地密集出臺的具體實施細則卻再次引發爭論,過高的準入門檻導致網約車市場發生突變:打車難重現、網約車司機減少、網約車平臺合并等。
本文著眼于網約車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規制難題,邏輯起點為網約車行業涉及的不同主體的利益沖突。
二、復雜的利益沖突:網約車規制難在何處?
規制政策形成過程是政府對不同利益主體的相關訴求進行平衡和選擇的過程,但政府自身也并非完全持中的,其本身也有其利益考量。因此,在分析網約車的政府規制所引發的爭議前,我們應該首先厘清相關群體對網約車行業發展過程中各自的利益訴求,同時分析不同的利益主體在網約車規制政策問題上是如何進行博弈的。
與網約車相關的利益主體,主要包括消費者群體、網約車行業從業群體和傳統出租車行業從業群體,以及來自政府的規制部門等;更為復雜的是,上述四個群體內部本身也是分化的,需要對其做進一步區分;由此,也就產生了復雜多樣的利益訴求。
網約車的出現,沖擊了傳統出租車行業的運營模式和市場空間。在多元利益主體互動視角下,網約車問題引發了不同群體間的博弈;其中,市場主體的經濟利益訴求與政府規制中的公共性和社會性之間的平衡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主線。
傳統出租車司機則采取付出優先性的博弈策略,認為其不僅需要繳納“份子錢”和經營權使用費,還承擔強制報廢和購買保險等運營成本,無法與網約車公平競爭,因此主張政府降低出租車司機的“份子錢”等運營成本,以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
傳統出租車公司認為網約車的發展會瓜分己占用的市場份額,出租車的牌照也會因為網約車的發展而“縮水”,故他們偏向于出臺嚴格規制政策以降低市場競爭監管對其既得利益的侵蝕。
政府規制部門在進行網約車規制時往往優先考慮社會性因素,出于對網約車行業可能出現的自然壟斷導致的市場失靈、出租車的安全隱患等負外部效應的擔憂,他們往往選擇對網約車市場進行規制。但規制過程中如何做到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其實是對其施政智慧的考驗。不同的地方政府的實踐效果存在差異。
網約車平臺和網約車車主群體,特別是那些因為新政而無法繼續從事網約車業務的車主們。他們借用政府推動“互聯網+”發展模式的話語,提出該行業是順應共享經濟潮流而進行的技術創新,他們的出現更好地促進了市場的競爭,降低了市場價格,提高了服務質量,因而是與時俱進并造福于民的。他們往往以此主張政府規制網約車行業是干預市場的不公行為,也是既得利益者對新型產業形態壓制,以及對更多從業人員可能利益的剝奪。于是,他們一方面會通過各種媒體宜傳不斷進行造勢,另一方面也試圖通過各種可能的方式逃避政府規制以維護自身利益。
總體而言,上述爭論的部分利益群體通過借用“公平”這一旗號來尋求為自身利益進行辯護,并借此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而原先獲益者的出租車公司則力圖防止固有利益被侵蝕。博弈各方堅持相異且片面的利益訴求,進而形成了對規制政策不同的評價標準。
三、結語
網約車這一新興行業的迅猛發展,為政府規制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政府在試圖對其進行規制的初次實踐,即遭遇到了巨大的爭議。這不僅是因為政府出臺的規制政策本身存在著諸多不足,也與本行業中涉及的復雜利益關系網絡有著密切關系。當然,以網約車為代表的分享經濟模式的出現,客觀上也為政府對舊有行業的調整提供了新的契機。只是,政府不能繼續按照傳統的規制模式干預新興產業的發展,而是應當轉變思維模式,在協調各相關利益主體訴求的前提下,化解創新經濟發展模式與保障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形成更具互動性的規制模式和更加平衡的規制政策。
參考文獻:
[1]陳越峰.“互聯網+”的規制結構——以“網約車”規制為例[J].法學家,2017(1):17-31.
[2]黃懿,韓彪.網約車合法化重構出租車管制政策[J].中國經濟報告,2016(9):67-68.
[3]毛壽龍.網約車合法化能否根治“黑車”亂象[J].人民論壇,2016(s1):60-62.
[4]沈開舉,陳曉濟.分享經濟視角下網約車政府規制問題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7(5):135-143.
[5]王靜.中國網約車的監管困境及解決[J].行政法學研究,2016,No.96(2):49-59.
[6]王錫鋅.在糾結中前行的網約車改革[J].人民論壇, 2016(s1):63-65.
[7]薛志遠.網約車數量管制問題研究[J].理論與改革,2016(6):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