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艷
摘要:去年伊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財政部等部門機構,針對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制定了相關實施政策,頒布了調整與規制的一系列規則條文,從強監管、控規模、減負債、降杠桿、防風險等層面,對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及新標準,以實現全面、多角度的監督管理。下文中,筆者將結合個人工作經驗,結合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的特色、優勢與挑戰,探究并總結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下的施工單位的應對策略,希望以此篇論文為同行業者提供學習參考。
關鍵詞: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施工單位;投融資
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可以理解為,私人組織與國家政府部門之間締結的經濟合作關系,一方出讓特許經營權,一方依約定提供服務或者商品,并依據協商自愿原則簽訂合同,各自履行義務,享有權利。為了確保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的運作成功,國家制定政策、出臺各項文件予以指導,以規范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與活動。下文中,筆者將分析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的實踐意義與挑戰,結合施工單位的情況,總結具體實踐的策略與方法。
一、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的綜述
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包括幾種合作類型:一是,擴建——經營——移交的ROT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Renovate OperateTransfer),國家政府將一部國有資產存量交給項目承接企業,由其在履行合同期間負責運營與維護,待合同期滿后,再將國有資產返還國家的合作模式;在該種融資模式中,涵蓋了改擴建的相關內容。二是,轉讓——經營——移交的TOT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Transfer-Operate-Transfer),其內容基本與ROT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相同,但未涉及改擴建的相關內容。三是,建設——經營——轉讓的BOT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即是合作中約定,項目公司將資產所有權返還給國家后,國家授權其予以管理經營。
在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中,國家的政府部門享有項目融資與管理的參與權,并主要在合同履行的后半段負責項目運營及項目管理。通常情況下,國家會與相關金融機構簽訂融資協議,為企業申請貸款資金。企業在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中,承擔了項目維護、項目運營管理、項目建設、項目設計等重要職責,并依據合同約定獲取經濟報酬。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的合作特點是,履行周期長、現金流穩定、項目規模較大,多見于廉租房建設、電信通信建設、水運公路鐵路、天然氣、石油、煤炭等項目中。
二、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下的機遇與挑戰
一是,國家政府部門作為合同方,參與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的管理與維護,同時依據約定承擔了相應的融資經濟風險。企業履行項目維護、項目運營管理、項目建設、項目設計等義務與職責,也承擔相應的經濟風險。
工程施工是核心,投資方撇開施工企業去主導項目,難度很大。面對大規模的投資,參與PPP項目投資的主體應該是金融機構或民間資本,作為民間資本,也更愿意與施工企業合作,讓合作伙伴承擔起投融資以外的工作和風險。
二是,隨著傳統的政府提供抵押和擔保模式不再、政府融資平臺融資被切斷,房地產行業融資風險急劇上升,民間資本必然會轉換思維方式,積極投身于PPP項目的股權投資中。近年已有多家大型施工企業與民間資本達成了合作,有不少項目正在運作中,開了施工企業與民間資本以合伙人形式合作參與PPP項目的先河。相信這一模式將會越來越被認可和快速推廣,并且會積累可借鑒的新經驗。
三是,以大型央企為代表的施工企業,如中建、中鐵建、中交這樣的大型央企,在PPP項目競爭中占有很大優勢,央企融資能力強、融資成本低,央企管理較規范,綜合實力較強,對項目責任感突出,施工控制和保障有力;而民間資本更青睞與這些企業合作。從投資的角度看,項目施工的成本、進度、質量、安全等因素,成為影響投資資金占用周期和成本的重要風險源,作為投資人的民間資本,在選擇工程施工合作伙伴時,必然把施工企業的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作為首要考慮因素,合作中必然會要求施工企業提供完工擔保。不斷提升自身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確保質量與進度,控制和降低施工成本,建立與民營企業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也將成為大型施工企業參與PPP的核心能力。
四是,PPP融資模式可以使民營資本更多地參與到項目中,以提高效率、降低風險。這也正是現行項目融資模式所欠缺的。政府的公共部門與民營企業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進行全程的合作,雙方共同對項目運行的整個周期負責。比如,PPP方式的操作規則使民營企業參與到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確認、設計和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中來,這不僅降低了民營企業的投資風險,而且能將民營企業在投資建設中更有效率的管理方法與技術引入項目中來,還能有效地實現對項目建設與運行的控制,從而有利于降低項目建設投資的風險,保障國家與民營企業各方的利益。
三、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下施工單位的管理策略分析
一是,施工單位需要提升自身管理經營水平,優化頂層制度設計。為了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中順利完成合作,依約履行合同內容,作為項目承接方的施工單位應當積極轉變管理思路與經營理念,以科學管理理論及原則方法為指導,合理設計項目方案,全面提升項目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優化企業的內部組織結構,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為融資合作項目的高效、順利完成,提供助力。施工單位應當制定PPP融資合作的項目管理制度,自覺遵守國家的政策規定與文件指導,建立完備的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流程與機制;施工單位應當優化內部組織結構,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與分工,成立PPP項目管理與融資的專項組織部門,選配優秀人才隊伍,建立績效評估及考核制度;施工單位應當制定人力資源管理與人才選拔培訓的機制,從法律、財務管理、資產評估、市場營銷、政策分析等方面,為公司配備并培養專業的人才,并制定學習培訓計劃和績效評估考核方案,確保組建善管理、會操作、‘懂政策的項目團隊;最后,施工單位還應當做好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結合大數據分析與評估技術、信息化管理技術,為企業制定經營決策提供信息參考,總結國外與國內關于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的成功、典型案例,借鑒經驗,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自身條件的項目管理方案。
二是,施工單位應當優化企業內部環境,為PPP項目管理與融資做好準備。與其他項目融資管理模式不同,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模式中需要注重對產業鏈的維護與延伸,并積極維護與國家政府部門的合作關系。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活動受到政策的規制與指導,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遵守國家政策及法律法規,降低與防范經濟風險,創建良好的企業內部環境,為融資活動提供幫助。
三是,施工單位應當加強對PPP項目管理與融資活動的流程管理,確保融資安全。為了防范融資風險,施工單位應當建立項目融資的風險評估與監管制度,通過風險評價、風險監督檢查、風險管理報告、風險應對方案、確定重大風險、風險評估與識別等活動,成立融資風險全面監控機制。施工單位應從項目入庫之前、項目入庫之后、投保決策等環節,加強對風險因素的分析與評價,實施動態、全面的風險監管。施工單位應當制定并執行PPP項目管理與融資的風險管理標準,參考市場供需因素,對可能潛在的風險進行詳細分析,確保融資活動與項目建設的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由瑞凱.PPP管理新政對建筑施工企業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建筑經濟,2018,39(07):5-8.
[2]孔慶蓮.淺析PPP模式下加強公路施工項目建設運營中成本管控的策略[J].會計師,2018(02):73-74.
[3]張林.試論傳統建筑施工企業投資PPP項目的融資管理[J].交通財會,2017(12):4-9.
[4]高會晉,方曉乾.淺談施工企業參與公路PPP項目投資需重點考慮的因素[J].公路,2017,62(08):201-204.
[5]馬海峰,丁曉欣.PPP模式下施工企業風險防范研究[J].吉林建筑大學學報,2017,34(02):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