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欽
我們在創作詩歌時,離不開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立意即確定這種思想感情。選題就是選擇立題。對詩而言它可能是一個完整的事件,也可能是一個夢幻、一個瞬間的感受、或一個事物、一句話的思索。這些都可從不同的角度抒發自己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在現實創作中,有很多初學者都忽略了選題和立意的關系。其實,選題是受立意控制的,比如歌頌父親,就不能選擇花鳥魚蟲做托物,又如歌頌美,就不能用丑來做喻。立意是潛在的,主要通過選題來表現。因此,詩作者必須按照自己的立意去選擇最恰當的主題。這就要求必須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去體驗思想,在生活中捕捉靈感。
有的人認為,寫詩我愿恨就恨、愿愛就愛。但由于我們所處的民族背景、社會制度、政治信仰和道德倫理,制約著我們的立意合選題。因此這就要求:其一立意要健康正確向上。作詩要符合道德標準,不能違背黨的方針、政策,歌頌真善美的,鞭撻假丑惡的。寫詩要內容新、思想新。寫詩最忌內容陳舊、缺少血肉。感情強烈,才能動人心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初學寫詩需要摹仿借鑒,但摹仿和借鑒是技巧方面的,而不是立意和內容方面。詩歌的正確選題和精妙的立意,與詩人的精神世界是一脈相承的。博大的胸襟,開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使詩人有了更多的理性。井底之蛙看天,天空就巴掌那么大。
北宋大詩人蘇軾以他獨特的感受,寫有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們看一看這首詩的立意,廬山的風雨云霧使詩人感到驚異駭怪,廬山如此神奇莫測,似乎在于風煙霧靄的作用。然后這首詩,是蘇軾在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與友人參廖同游廬山的西林寺時的作品。詩人透過云霧的迷紗在認識廬山本體的時候,他從橫里觀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嶺;再從側面端詳,則是座座奇峰。無論是從遠處望,近處看,還是高處俯視,低處仰觀,所見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蘇軾并沒有像其他詩人那樣僅僅止于驚嘆和迷惘,而是進一步地思索:人們所看到的萬千異態畢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廬山的本來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廬山之外統觀全貌,一味山間留連,“見木不見林”,自然難見其本象。結尾二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
在現實生活中,需要我們理性去對待的問題很多,由于鉆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由于糾纏一些枝節而難以自拔,這些多半不都是由于當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廬山真面目”的結果嗎?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深入淺出的語言,這正是蘇軾詩歌的一種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酣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地閃爍著哲理之光,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確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歌語言的本身是形象性與理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北愠闪肆鱾髑Ч诺恼芾砭洹?/p>
詩人艾青曾寫過一首詩《礁石》,其另取新意,體現了詩人獨特的視角和思考。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一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一般人寫礁石,大都從貶義的角度去寫:礁石如何阻礙船只的行駛,或者嘗嘗觸礁沉船,危害航海人的生命,是大海中的隱患等等。而艾青的《礁石》卻另辟蹊徑,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自然的真實。到過海邊的人,其實都知道這種現象,礁石是美的,有氣魄的。這種美,表現了自然界中的一種力量的沖突,無論大海如何去激怒它,勝利者總是礁石。在艾青的筆下,礁石成了一種頑強不屈的精神和必勝信念的化身。
《隴西行四首其二》是唐代詩人陳陶所創,匠心獨運,體現了詩人獨特的視角和思考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這首詩沒有直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也沒有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把河邊骨”和春閨夢”聯系起來,寫閨中妻子不知征人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征人早己變成無定河邊的枯骨,妻子卻還在夢境之中盼他早日歸來團聚。災難和不幸降臨到身上,不但毫不覺察,反而滿懷著熱切美好的希望,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并且詩人從側面也贊美了將士們英勇無畏的行為,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對深閨中妻子們的遭遇深表同情。全詩含義深刻,感人至深。
《涼州詞二首·其一》是王翰所創,詩歌一開頭就飽含激情,以濃筆重墨為我們大筆書寫了軍旅宴會的熱烈氣氛,充滿了詩情畫意。在最后一句話”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中可以明確感受到戰爭帶來的殘酷。
我曾擔任過多年的《中專天地》雜志詩歌編輯,在編選詩作時,陳兆喜同學的詩作《一枚銅幣》,在立意和選題上都很得當。此詩歌頌民族戰勝黑暗和愚昧的高貴品質,就選擇了一枚銅幣作為立意的依托。
因此我們說,一首詩有一個好的立意,才能打動讀者,才能“流芳百世”。不注重立意的詩,不會成為一首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