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夢圓
社會文明的進步總是會伴隨著對以往傳統的解放和革新,這幾乎是時代變遷所必經的歷程。盡管這種解放的指向的領域或許不同,實現解放的途徑也會多種多樣??赡苁峭ㄟ^武裝暴力推到一個舊有文明,實現社會制度的解放與重建;也或許是從上層建筑自上而下進行的社會改革,推動本國文明的解放和進步……而文明和解放內部關系最深層次的體現則來源于社會生產力的根本變革。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動力。從全人類的角度來說,那些復雜、前沿的科技,距離我們看似很遙遠,但卻能擁有足夠改變人類命運的潛力。具體來說,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融合技術為基本前提,未來社會將朝著超鏈接、智能化、虛擬化等方向發展。從人類發展的視角而言,科技的進步將一步一步地解放人類,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讓我們更好的在這個世界上生活。
由此,人類將迎來一個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充斥著大數據的云時代,主要表現為大數據將深入社會領域的各個方面,給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和挑戰。正如維克托爾耶·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中所說,大數據時代最大的轉變就是,放棄對因果關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將是關注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為什么”。這種模式顯然顛覆了我們慣常的思維定勢,也是人類認知和世界交流一種全新的挑戰。
顯然,在這種科學技術廣泛影響下的未來社會,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將日益密切。先從根本上來說,教育的永恒議題就是面向未來,為未來社會培養公民。而隨著未來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時空的不斷拓展,教育的終身化與全民化必定未來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而這種趨勢的具體表征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直接促使當下的教育理念、思維方式以及教學模式產生變革,引起教育研究對數據價值的重視——師生的一言一行,學校的各層面構成,都將轉化為數據留檔入庫。教育研究者可以通過對教育數據的分析,對教學評估、教務考核等各方面情況做出合理判定和全面規劃,從而使教育管理者能夠有的放矢地制定、執行教育政策,制定出更符合實際的教育教學策略。
在大數據時代,教學實踐也將發生一系列的大變革。主要表現為對以往教學困境的突破,關注課堂師生生命成長,針對不同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對創新人才實施重點單獨培養等特點。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學生的個性化教育的實施成為可能。未來社會的教育將向著彈性學制、個性化輔導、社區和家庭學習等模式的方向發展。同時由于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教育將人類生存的多方面資源融合起來,從而實現了把教育和知識視為全球共同利益的終極關懷。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變革引起的人類整個社會文明的解放與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內發力是不容小覷的。
另一方面,若從教育對未來社會其他系統的作用層面來看,因為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有著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的內在任務。所以在未來社會的發展中,教育必須適應由各種科學技術的變革而引起的社會大方向的變革。
首先未來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導下的經濟全球化,實現對近代以來西方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超越,不僅實現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共同發展,還將實現社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這種理念驅使下,未來的學習將打破學校與社會的圍墻,更多的人將體驗到在線學習的樂趣。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獲取各種知識,互惠互利,共享人類的智慧。
并且隨著技術與教育的融合,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將越來越多元。教育的全民化和終身化將指日可待。比如虛擬現實技術作為一種前沿的計算機仿真技術,也將廣泛應用到社會的眾多領域。未來通過這種技術,可以實現全天候無限制的全世界零距離教學,真正打破時間和空間的桎梏,通過逼真的虛擬影像隨時隨地即可演示大海,草原,沙漠乃至月球等的真實環境變化。這些都大大突破了以往社會對教育條件和手段的限制。
由經濟、科技的巨大變革將帶來同等程度的制度創新。未來社會中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將融合在終身教育體系中,實現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方式的有效結合,逐步建構為以課堂中心、與社區充分融合的開放交流網絡。學校將變成基于學習共同體的網絡化小班學習與研討中心。課堂將變為學習研討室,學生可以在一名經驗豐富的教學促進者指導下發現問題、在同伴互助的過程中探索和解決問題。由此看來,未來學習將更加凸現學習者的個性化。教師的教學不再是面向全體學生滿堂灌式的講解,而是針對個體的具體問題答疑解惑。
因而在教學文化方面將主要體現出教師角色發生的巨大變化,教師將更多的表現為課堂設計者,研討指導者和問題解決的幫助者,傳授知識將弱化為未來教師工作的附屬任務。但這并不意味著,隨著制度革新和科技進步,教師這一身份可以被代替或消失。單就教師職業的文化功能,他們的知識和人格魅力永遠是學生的榜樣。這是一個巨大的教育力量,在幫助孩子實現社會化的過程中仍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顧明遠教授所大力呼吁的:未來社會將是知識經濟時代,是創新的時代,科技日新月異,需要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變化。因此培養目標要改變,需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創造性、培養實踐能力。這是我們在未來教育的實現過程中一直要秉持的堅定理念。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去堅信未來社會將會在不斷涌現的高新前沿科技的引導下實現全人類文明的更高、更快、更全面的解放與發展。